甚至就算是马谡所寄予厚望科举,如今也根本不是施行的时候。
除非是马谡准备跟大汉抢人才,否则,以现在交州的人才储备,能有足够的识字之人就算不错了。
邓艾,终究只是一个异数。而且,能有一个邓艾,马谡就该知足了才对。
想明白了这点,马谡不免也是有些无奈。
哪怕马谡是穿越者,却也逃不过自然的法则束缚。
但马谡也知道,这世上本就如此,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真想要在一世之内就把所有事做完,只会让自己成为隋炀帝或是王莽。
顺应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为此,很快,马谡也是重新收拾好心情。
随即,马谡也是重新审视起了自己手中的安南郡国来。
抛却掉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希冀之后,马谡也是很快便找到了安南国的两个痛点:粮食和人才。
粮食自不必多说,邓艾都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
而随着与大汉联系的切断,以及交州人口的激增,安南郡国中人才的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大。
高级别的人才,马谡还能从自己的军中不断培养和挑选,可面向百姓的基层官吏的缺失,却是很难仅靠军中之人进行弥补的,除非马谡把麾下五万大军全都打散了去。
于是,马谡很快也是找到了第二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培养人才。
不求能培养出如同邓艾一般的大才,只要能在乡间进行管理,识得明公文,理得清关系、算得了税收,就足够了。
而培养这样的所谓“人才”,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尽可能普及基础教育。
普及基础教育,这事儿说得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
要知道,即便是在现代社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减免学习的费用几乎是最基本的操作,甚至国家不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未成年人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但即便如此,在那些贫穷的地区,还是有着诸多的未成年人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方式逃避着教育。
原因很简单,还是利益使然。
对于贫穷地区的人们来说,送孩子去上学,即便义务教育全然免费,也依旧是亏的。
你要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在那些落后贫穷的农村里,你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半大的孩子,带着另外几个比他更小的孩子,在家里忙前忙后。
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洗衣打扫;再稍大一点的,就可以出去喂鸡喂鸭;再大一些,放牛、割猪草已是手到擒来;甚至再大一些的,便已经可以下地干活了。
可以说,这些城里人眼中的小孩子,在穷人家眼里,就是一个个的劳动力。
而让这些“劳动力”去上学,对于穷人家而言,无疑是极其奢侈的事情。
朝不保夕的穷人家,你要他去看未来?
对不起,他实在是看不到啊!
马谡甚至想都不用想,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在交州、乃至于整个安南郡国。没办法,这里可以说是整个大汉最为贫穷的地方了。
因此,马谡想要完成这基础教育的普及,非得有一番手段不可。
这手段当然不是动用行政或是军队的力量,强制完成。
事实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邓艾早就已经在做了,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是的,邓艾可以将官话的推行与农具的使用结合到一起。
自然马谡也能依葫芦画瓢地将这基础教育的普及跟农具的使用联系到一起,甚至,有着更大权利的马谡,还能直接将他与税收联系起来。
一句话,除了给那些能识文断字之人一个光明的未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让那些没有远见的大人们感受到物有所值。
你不是把孩子当成生产力当成工具吗?
没问题,我拿工具跟你换!只要你让你的孩子去学习,我就给你安排牛马耕田。
一匹牛马的作用显然要高过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不知道多少。
当然,仅仅是如此,家长的问题是解决了,孩子却未必会好好学习。
这事儿就更简单了,只要家中有一人能够通过了年考,当即就可以免除当年的一部分赋税。而若是有人通过考核,成为了胥吏,当即就可以免除当年全部的赋税。
马谡相信,在赋税的诱惑之下,家长也会狠狠地督促自家孩子的学习。
很快,结合后世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马谡也是根据交州现有的情况,制定了基础教育普及的方案。
在与包括王平、邓艾等人的讨论之后,马谡也是开始在苍梧郡内实行这一方案。
与之同样拉开帷幕的,还有邓艾所主导的新一轮的屯田。
很显然,这两个计划,在其初期,哪个都是吞金巨兽,也多亏了马谡这些年凭借着酒水的利益而积攒起来的家底。
饶是如此,马谡的家底也在肉眼可见地消耗着。
不过,看着郊外的阡陌交通,以及一座座学堂的建立,马谡也是丝毫没有心疼的感觉。
也就在马谡消耗着自身家底不断为交州输血之际,马谡的书信也是被送到了长安蒋琬的手中。
若是马谡在此,一定会大惊失色。
无他,明明马谡只是离开了两年的时间,作为大汉首辅的蒋琬却是已经苍老了数倍。
显然,这一统天下之后的大汉首辅并不比蜀汉的丞相轻松多少。
这其中,马谡的离去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尤其马谡离去后的权利真空,让东吴集团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更是让蒋琬皱眉不已。
倒不是说陆逊就不能入阁,事实上陆逊在内阁之中,可以说是相当配合蒋琬的工作了。
但问题是,陆逊身后的利益集团就不是那么的聪明了。
以自身利益为上,本无可厚非,就像是曾经的荆州派、益州派,也各有各的诉求,哪怕是在丞相的手中也经常争抢不已。
不过,凡事都有个度。
就像是丞相矢志北伐,出兵之前,怎么讨论怎么反对都没有问题,但一旦发兵,那就只能有“克复中原”这一个声音。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