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我是马谡,人在街亭 > 第269章 关照局面急转下

第269章 关照局面急转下

面对赵云送来的好消息,丞相自然也是大喜过望,原以为在进攻长安之前,还要在郿县打一场硬仗,却不想那曹真竟是给自己送上了如此一份大礼。

只不过,从曹真抽调郿县兵力防守长安的做法,也足见其对长安的重视。

因此,丞相也是判断,赵云想要用这一万魏军钓出长安城的魏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雍城失陷的消息很快会传到长安,如此一来曹真就更不可能出兵了。

有了这个判断后,丞相也是当即传令道:“高翔领一军驻雍城,安排战后事宜,其余大军立即整装向东,直扑长安。”

是的,丞相不顾将士们的疲劳,也要迅速起行为,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快地赶到长安城外与赵云军会合,将那郿县守军彻底吃掉。

很简单的道理,即便曹真不派人通知郿县之军,这伙魏军也能从没有丝毫动静的长安城,感受到气氛的不对。

而在确定自己没有援军之后,魏军势必做出反应。

就地溃散当然是丞相和所有汉军将领们所愿意看到的结果,但这却是最不可能的。

魏军到底是魏军,不仅有着强悍的军力,更有着极其严格的军法。

因此,在确定没有援军之后,这伙魏军最有可能的举动,便是集中兵力主动向长安方向突围。

换言之,早则今夜,慢则明晚,出郿县之魏军势必主动出击。

而丞相要做的就很简单了,就是在这伙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之际,把篱笆扎牢。

虽然一举拿下长安的愿望是不太可能实现了,但要是能一口吃掉这上万的魏军,也是美滋滋的。

至于疲惫?

经日的大战,哪个不疲惫?

汉军疲惫,魏军也同样疲惫。

在势均力敌的战争中,拼的就是谁能坚持最后的五分钟。

而且,有丞相这个老叟亲自带队,又有着对胜利和战功的憧憬,这点疲惫,汉军的将士们当然能够克服。

当然,若是此时魏军会有一支枕戈待旦的大军出现在长安城内,这支疲惫的汉军还真的有点危险。

不过,很显然,长安城的魏军并没能得到有效的支援。

确切地说,关于是否支援长安、何时支援以及如何支援长安的问题,邺城的朝堂上也是爆发了激烈的辩论。

“是否支援”的问题,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被全票通过。

谁也不想蜀汉重复当年汉高祖的故事,更不想发生什么“还于旧都”的故事,因此关中之地,尤其是长安,必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邺城方面也很清楚,以如今关中的兵力,是难以挡住汉军的脚步的。

因此驰援关中是必须的。

但问题是,现在的魏国,摊子铺得实在太开了,而且几乎处处都处于决战而无法抽调兵力的状态。

扬州方面自不必说,大将军曹休已经率军将建康团团围住,正在日夜猛攻之中,此时撤兵,无异于釜底抽薪,之前的布置将全都打了水漂。

荆州方向,那更是重中之重。

司马懿以十万大军牵制住了东吴两支野战军团,既要在秭归、夷道方向挡住朱桓所部的猛烈进攻,又要对江陵城的朱然所部进行围困。

可以说,司马懿在以一敌二的情况下,已经将兵力用到了极限了。

纵观整个魏国,东、西、中三路作战,唯一的野战机动力量便是在洛阳城的五万总预备队。

换言之,若是要救援关中,唯一能动用的正规野战兵团也就是这五万大军了。

而对于这最后的五万大军的使用问题,也正是曹魏朝堂上争执不下的地方。

怎么说呢?

朝堂之上,支持什么的都有。甚至就连曹魏宗室内部,意见都没能统一。

一部分的宗室认为,应该立即救援关中,毕竟所谓“龙兴”之地,绝不容有失;

另一部分宗室则认为,这五万大军开入关中无异于扬汤止沸,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增兵扬州,一举突破东吴建康防线,才能打破僵局,将兵力解放出来,从而将全局盘活。

军事问题本该是宗室说了算的,可宗室之中不能统一意见,这却是给了世家门阀们参与其中的机会。

只是,得到了议事权的世家门阀并没有支持宗室的任何一方,反而是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支援荆州司马懿方向。

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

要能破建康城,十万大军早就足够了,即便增加五万大军也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而支援关中,也的确是在扬汤止沸,既不能打退汉军,也无法结束战争。

唯有支援荆州,让原本处于劣势的司马懿所部重新掌握主动权,不管是歼灭掉朱桓所部,又或是攻破江陵城,都将彻底解放全局。

当然,世家门阀们也不是一条心,在以颍川势力为首的门阀们提出了增援荆州司马懿的方案之后,以河北河南势力为首的门阀,很快又提出了暂时按兵不动的方案。

理由自然也是充分的:这最后的预备队,与一般的援军不一样应该在最关键的时候顶上去。

什么是关键时候?

要么是在战役一定或是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要么就是在不得不支援的危急时刻。

显然,三个战场之上,无论哪个,都还没有到此关键时候。

在这个时间点将最后的预备队派上去,不管是放到哪个战场,都不一定能迅速结束战斗,万一哪个战场出现纰漏,或者有新的状况发生,无兵可派的魏国才是最危险的时刻。

可以说,朝内的四派,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说他们是在为国分忧倒也没错,但不可避免的,还是带入了自身的政治诉求。

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属于颍川一系了。

很简单的道理,即便给司马懿增加五万大军,其兵力实际上依旧是弱于荆州的东吴军的。

换言之,颍川一系所提到的理由中最为关键的一条:让司马懿掌握主动权歼灭朱桓或朱然之一部,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也就是说,颍川系所提出的驰援荆州司马懿很难有益于此时的战局。

颍川的世家们也都是老狐狸了,怎么会看不通这一点呢?

无非,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