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我是马谡,人在街亭 > 第271章 关中荆州互换将

第271章 关中荆州互换将

看着呼啦啦跪满了一地的颍川系大臣,宗室之人自然是相当的满意。

不仅满意于颍川系的受挫,更是满意于曹叡对自家人的信任。这最重要的军队与最关键的一战,当然是要留给自家人了。

还有河北、河南的大臣们也不由得勾起了一抹微笑。

没办法,颍川系一直都是压在他们头顶的一座大山,如今能看到他们吃瘪,河北、河南系当然也是乐见其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幸灾乐祸了。

不过,可别以为河北、河南系就跟宗室一系走得更近。

不管怎么说,河北、河南系也是世家门阀,在大部时候,他们甚至与颍川一系走得更近。应该说,他们与颍川系的关系,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存在。

而所谓的幸灾乐祸,也都是建立在不损害自身利益,不影响世家根基的基础上的。

若是曹叡的下一刀会伤害到河北、河南系的利益,他们也会毫不犹豫重新站到颍川系的身边。

就像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与朋友一般,在这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也同样没有永恒的敌人与朋友。

曹叡显然是充分地理解了其中的精髓,这才用了一招先扬后抑,彻底将占据道德的高地,并将颍川一系彻底地孤立了起来,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果然,在宗室的带头之下,其余的大臣们也是纷纷表达了对曹叡的三道命令的拥护。

至此,就算是颍川系再想翻盘,也是不可能的了。

心知大势已去的陈群,当即用眼神制止了其他颍川一系的大臣继续反驳的行为,带着众人也随即拥护起了曹叡的命令。

哪怕颍川系其实还是有其他的办法的,比如让青州军团结束军屯,向南加入战端。

只是,此时结束屯田,也就意味着一年之内,整个青州都没有多少的粮食可收。

这粮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尤其是魏军如今三线开战斗的情况下,每日消耗的粮食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失去一年的屯田量,这对于如今的魏国而言,还是是有些伤筋动骨的。

好在有陈群的及时认怂收手,这才避免了惊疑不定的冲突。而之所以陈群会带领着颍川系认怂,除了青州兵暂时调不动的原因之外,当然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一方面,曹叡的这三道命令已经得到了朝堂上大多数朝臣的认可,颍川系继续强硬地反对,毫无意义,反而会引起曹叡乃至于整个朝堂的反感。

毕竟,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便在三国时代也是适用的。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多数人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而是少数人的意见终究拗不过多数人的想法。这一点,在三国这个看实力的时代体现得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哪怕是一个错误的决断,也要远好过不做决断。

的确颍川一系如果不同意,即便是曹叡强制下令,其令也未必能够得到执行,触角已经伸入到了魏国各个角落的颍川一系,有太多的办法阻挠曹叡命令的执行。

但其结果呢?

终究还是魏国来承担所有的后果,而这次的后果,却绝不是任何一个魏国的世家、大臣所愿意看到的。哪怕是颍川一系,也是不愿看到的。

因此,可以说,认怂,是颍川系最好的选择。

当然,适时的认怂不仅不会是软弱,而颍川系也早就不用通过反对皇帝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强硬。

不得不说,陈群到底不愧是三朝老臣,在关键时候的关键事件上的处置,依旧是那么的老辣。

于是,在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交锋之中,最终,曹叡和他的宗室一系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就像之前的数十载一样:曹家总能在最后的关头赢得胜利。

只是,就连曹叡也没有意识到,就在曹家获得最后的胜利之中,颍川一系,已经凭借着司马懿,彻底地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这样的胜利,真的算是胜利吗?

但不论如何,曹叡的命令还是很快下达。

而接到命令的司马懿甚至连句抱怨都没有,便立即将战场上的张郃召回了营中。

一番交代之后,便是将自己的帅印连同司马师一起托付给了张郃,自己带着寥寥十余亲兵便轻装简行地踏上了前往关中的路途。

期间,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更连半句的抱怨都没有。

不用说,司马懿的这一系列操作也是被诸多有心人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更是悄然甚至汇报到了邺城。

于是,一个大公无私、忠心耿耿的形象算是彻底地立住了。

当然,少数的有识之士却是知道,这样的大公无私有些太假了,根本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正常情绪。

但更多的人,甚至也不乏聪明人,却是对此深信不疑。

好消息是,天资聪颖的曹叡显然是属于前者的有识之士,听到了底下的汇报之后,不仅没有对司马懿彻底放下心,反而是越发地忌惮了起来;

坏消息是,如今的大魏朝堂大多数朝臣却是并没有这样的眼光。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司马懿对大魏忠心耿耿的形象算是彻底的立住了。

哪怕是对于道德要求极高的蒋济等人,听闻此事之后,对司马懿的评价也是颇高。

不知不觉间,司马懿甚至给颍川一系又带来了不小的威望。

那么,司马懿到底是忠是奸呢?

没谁知道!

司马懿的行为固然是有故意表演的成分在,可若是人能够把忠心耿耿演一辈子,谁又能说他不是真的忠诚呢?

所谓论行不论心,说的便是如此吧。

当然,从司马懿将其嫡子司马师留在荆州军团,就知道,他至少不是一个完全没有野心的人。

之所以司马懿会如此痛快的交权,也不是他不知道荆州这个副战场即将成为三国混战的绝对焦点,而是司马懿很清楚,即便拖延,他也根本留不下来。

与其耗在这里找不痛快,不如果断的交权,还能用这痛快的交权过程换取众人对自己的高度评价,以及自己的儿子在军中的优待。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