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傲世皇朝 > 第6章论乱世兄弟悲戚济老人文叔仗义

第6章论乱世兄弟悲戚济老人文叔仗义

官署里,只剩下了刘钦,刘良兄弟二人。

刘钦默默地注视了弟弟刘良很久很久,看见弟弟的额头上面,以及两鬓间都已经满是白发,他感触颇深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哎,兄弟,我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面了,时光飞逝,我们不知不觉中,都已经老了哦!大哥真是想你啊!如今,大哥看见兄弟你,虽然比以往苍老了一些,但你的身体还算结实,我就放心了啊!”

“大哥啊,小弟看你似乎有些精力不济啊!你只比我大三四岁,怎么会头发都全白了呢?你的气色也不太好啊!莫非大哥你的身体有什么没有发现的毛病吗?大哥啊,你可千万不要累坏了身体啊!凡事都要想开些,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要尽量地少操些心!不要弄得心力交瘁!”刘良亲切地劝慰大哥道。

“兄弟啊,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的确是有些不对劲啊!所以,这次,我才急急地把你请回来,让我们俩兄弟好好地摆谈摆谈啊!

为兄近几年,就发现自己有些小毛病,但还是尽力地撑着啊!为兄的孩子都还十分幼小,我怕娴都会为我的身体时刻忧心啊!

娴都出生于富豪之家,从小也算是娇生惯养,饱受父母的宠爱,我担心她一旦知道这些事情,会承受不起啊!所以,为兄就尽量忍着,没有告诉她真实情形!

如果某一天,老天爷要叫为兄离去,大哥真的不行的话,就要拜托兄弟,好好地帮助我照管一下我的孩子啊!

縯儿虽然如今已经与潘家定亲了,但他还是改不了从前的习惯,总是喜欢出外和朋友们一起胡混。我做父亲的,有时也奈何他不得,他还是令人地十分操心啊!

并且,仲儿,秀儿,黄儿,元儿,伯姬,他们都还十分幼小,特别地令为兄揪心啊!”刘钦神情抑郁,有些伤感地对弟弟诉说道。

“大哥,你放心吧!你还是好好照看自己的身体要紧啊!依我看,你还是好好请个先生,治好你的病才是啊!我们哥儿俩亲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刘良也流下了伤感悲戚的眼泪。

“兄弟,你不用伤心!没有人会长生不老的,人早迟都会死的!哪有一辈子不死的事情存在呢!看着孩子们都渐渐地大了,还有兄弟你的照管,为兄也就放心多了!

哎,兄弟啊,现在朝廷真是多灾多难啊!朝中权贵争权夺利,一片血腥;百姓民怨四起,民不聊生;边疆蛮族变乱,动荡不宁!我真担心,不久,天下就会有大乱发生啊!

那时,天下百姓的遭遇可就惨了啊!就是我们的孩子们,恐怕也可能会难逃厄运啊!”刘钦忧心忡忡地说道。

“是啊,大哥!兄弟我也常常有这个担心啊!

当初,我皇哀帝初登极时,还能励精图治。如今,却是国事日非啊!怎么不令人忧心如焚呢?

我们兄弟都很清楚,我皇哀帝讳欣,字和,本是元帝陛下的庶孙,先皇成帝的侄儿。他的父亲为定陶恭王的儿子。从继位的资格来说,我皇哀帝继位的合法性,就受到了旁人的质疑。

我皇哀帝生于成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年)三月壬辰日。先皇成帝驾崩后,十九岁的皇帝就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年)四月继位称帝。这些,我们兄弟俩都十分熟悉。

我皇哀帝少年时起初原本不好声色,还算一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才之君。他刚即位时,就想做个有一番作为的有道明君。

哪曾想,不久,丁姓家族(刘欣母族),傅姓家族(刘欣祖母族),就与王姓家族(太皇太后王政君家族,即王莽家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那时,我皇哀帝从整萧王氏家族的势力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他认识到自己身为皇帝,决不能像先帝成帝那样大权旁落,必须政由己出,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处于任人摆布的地步。

于是,我皇哀帝即位之初,就任命琅邪郡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辅政。师丹一上任就向皇帝提出限田,限奴的惠民建议,希望拢系民心,使我们汉家摆脱衰落的厄运。

经过群臣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就制定了具体的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人为限,列侯、公主以一百人,吏民三十人为限;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侓没收入官。

这个方案既照顾到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也给了官僚地主以极大的优待,但却还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竭力反对。

限田,限奴婢之令,首先就遭到了丁姓、傅姓两家外戚的反对。我皇哀帝对这一诏令也就没有尽力支持。于是,善政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因而,不平,不公的政策,令天下穷苦百姓失望万分,他们怨声载道。希望改朝换代,反抗暴政,背叛苛酷主人的心思,油然而生。

后来,我皇哀帝大权在握之后,又开始大肆宠爱娈童董贤,竟然把国家大权都交给他,致使朝政越发混乱,荒唐无知的政令层出不穷,令天下黎民百姓无所适从,水深火热。

由此可见,我们兄弟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一二权贵或英明的君王身上,实在是幼稚可笑得很!

那时,皇上带头破坏制定的法令,竟一次性赏赐娈童董贤两千顷土地,是限田令最高额的近七十倍。

于是,上行下效,限田,限奴婢令就成了一纸空文,而且让黎民百姓更加地不满、怨恨。

除了限田,限奴婢的法令之外,我皇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的诏令,看起来都是那么冠冕堂皇,美丽迷人,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法令。

然而,这些旨令,全都是空中楼阁,或是海市蜃楼一类的东西,最终都成为了一纸空文,使朝廷仅有的一点威信丧失殆尽。从此以后,黎民百姓再也不相信朝廷的所谓善政了。

就这样,我皇哀帝空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才,使帝国的车轮,加速向悬崖滑去。他最终无所作为不说,却成为了有名的断袖恋患者,上演了‘断袖之癖’,令人作呕的丑闻。

那时,我皇哀帝常常与董贤共寝。一天清晨,我皇哀帝醒来,却见董贤睡得正熟。我皇哀帝不忍惊醒自己心爱的娈童董贤。于是,他挥刀短袖,才得以起身。

我皇哀帝宠爱董贤,还只是皇上的私事,文武百官及百姓们大可睁只眼闭只眼。但他废弃朝廷律令,任意赏赐董贤田地,带头违反限田令,却是断不该为之。因为,他不仅使朝廷的政令成为了一纸空文,而且严重损害了朝廷的信用和权威。

尤为不当的是,我皇哀帝还把朝廷的官职任意地授予自己亲信的佞人。娈童董贤除贪婪,善媚外,无一本事,可是年纪轻轻,却位居大司马,大将军三公之职。

于是,吹嘘拍马就成为了朝廷上下,最为壮观的一景。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为民的人,反而大受打击,得不到合理的升迁和利益。长久以往,谁还愿意脚踏实地地为民谋事呢?

我皇哀帝在位末年时,是天灾频频,民众苦不堪言,就连先皇武帝的陵寝也被天火烧毁。上天的警告哀帝却置若罔闻,最终因贪色纵情,身子掏空而死,年仅二十五岁。百姓们纷纷传言,皇上是死于服用春哥过量。

所以,当我皇哀帝于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驾崩时,我朝更是日趋没落。中央的权力也更加衰退,权力渐渐落入了王姓家族之手。

大哥啊,我真担心我们的刘氏皇族,很快就要走上霉运了啊!说不定会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呢!因为继位的刘姓君王,是一代比一代昏庸无能,而个个又都刚愎自用,贪婪成性。

如今,我皇平帝(刘箕子)即位,他才刚刚九岁。

大哥,你说,这么幼小的孩子,他怎么能够处理朝廷纷繁复杂的政事呢?所以,从此以后,太皇太后就开始如愿地临朝听政,大司马王莽主持朝廷,文武百官都由大司马管辖,听从他的号令。

当初,太皇太后就没有以一秉天下大公的心态,而是以自私自利之心,来选拔皇位的继承人,谋取王氏家族的最大利益。我想,以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我们刘氏,恐怕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啊!而且,谁都不知道从何处救起哦!

小弟我已经听说了一些朝廷传言,说是大司马很快就将降低我们刘氏的爵位,或是削夺我们的封地,把刘氏皇族的封地,分割一些,用来分给那些无地的百姓,以收买百姓,取悦百姓们的欢心。

只是,大哥啊,小弟我不知这些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的话,那我们的灾难就将降临了啊!像我们这些皇族的远房旁支,很快就会沦落为平民,身无尺寸土地啊!我们的儿孙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他们将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呢?”刘良满心愤懑,十分忧虑、担心地讲述道。

“兄弟你分析的很有道理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哥我也十分担心孩子们的未来啊!

现在,主昏于上,臣作乱于下,朝中是一片阿谀奉迎之气,从此听不见正直真实的话语。

为了升官发财,地方官吏们不断对百姓盘剥,不停地压榨他们,令百姓惨不堪言。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官吏们官官相护,无耻地接受请托贿赂。

近几年来,天灾接连不断,更是民不聊生哦!朝廷赋税又重,人们种地没有收益,因而毫无种田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量土地的荒芜。不知一旦大乱降临,百姓们将何以为生!

百姓现在是怨声载道啊!我们做地方官的,最了解其中真实的情形!可叹的是,朝廷却对百姓们的疾苦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我担心啊,当百姓们走投无路时,他们必然会铤而走险,揭竿起义,反抗暴政哦!

那时,天下必将分崩离析!和平安宁的日子就会成为记忆!黎民百姓就会更加水深火热啊!”刘钦更加的忧虑,他的眉头紧锁在了一起。

“二叔!爹爹!妈妈叫你们吃饭了!”刘秀推开门,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道,“二叔啊,你与爹爹在谈论些什么问题啊?怎么你们两个大人,眼睛都是红红的呢!”

“孩儿啊,我们没有谈论什么事情!我们大人闲聊的事情,你们孩子现在还不会懂得的!秀儿啊,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多读读书。你的书读多一些,人长大一些,就会慢慢明白大人们谈论的事情的!”父亲简洁地给刘秀解释说。

但懂事聪明的刘秀,一下子就猜出了二叔和爹爹谈话的主题。他们俩一定是在瞒着家人,谈论着什么事关重大的事情!

汉平帝刘衎(即刘箕子)元始三年(公元年),刘秀刚刚九岁的时候,父亲刘钦因积劳成疾,在南顿县令的任上去世了。

母亲娴都悲痛欲绝。她整天只有不停地悲哀和哭泣,根本不知道丈夫的后事究竟应该如何妥善处理。

从此,刘秀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没有了父亲的官俸收入,家里的生活渐渐地陷入了困顿与窘迫之中,甚至没有了立足之地。

二叔刘良在萧县闻听大哥的噩耗,急忙率领他自己的全家,从萧县任上匆忙赶回奔丧,帮助料理大哥的后事。

最后,叔嫂商议,决定首先卖掉,在南顿官署中的,家里的所有的值钱的东西,护送大哥的灵柩回乡安葬以后,再考虑如何安排孩子们的事情。

于是,刘秀全家老小,就在悲伤中,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自己的家乡舂陵(原名白水乡)。

大哥的丧事料理完毕以后,刘良就与嫂子娴都再次商谈,决定把大哥的三个男孩——刘縯,刘仲,刘秀,都带到自己上任的萧县去抚养。

刘良把大哥丧事料理后剩下的不多的财物,统统留给了嫂子。他让娴都的三个女儿留在了家里,陪伴和照应着母亲。由刘安负责管理家里的奴仆,土地的耕种收获等,总管家里的大小事情。

那一天,萧县令刘良忙完自己的公事后,就急急忙忙回到了自己官署后院的家里。近段时间,他的心情是异常沉重,忧伤。

大哥去世以后,抚养三个遗孤的重任,就落在了二弟刘良的身上。而刘良自己的孩子也不少,而且都还很小,自己微薄的俸禄,也仅仅只能够维持起码的生活开支。

而刘良自己,又一直秉承父兄的教导,不愿做哪些贪赃枉法之事。

因而,刘良自己不仅要常为孩子们的生活着急,还要常常考虑孩子们的学习,以及婚姻,前途等等问题。

刘良深深理解,刘縯,刘仲,刘秀三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痛心情。刘良不愿让这些孩子,感觉自己是在寄人篱下。所以,孩子们所有的待遇,刘秀三兄弟,都与自己的孩子完全相同,没有任何的差别。

每当看着孩子们久久地沉浸于悲伤中的痛苦样子,刘良就觉得伤感,就想到应该尽力开导开导他们,让他们能够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所以,每当处理公事完毕,刘良总是会急急地回到家里,尽量地陪伴着孩子们,化解孩子们心中的悲伤和忧郁。

这一天,刘良又把孩子们召集到了一起,耐心地与他们摆谈,疏解他们心中的愁绪。

“孩子们啊,今天,你们没有上街去玩吗?”刘良温柔和蔼地问道,“你们也不要整天呆在家里啊!那会闷坏你们的!”

“二叔,我们没有心情去玩!”刘秀轻轻地回答道。

“秀儿,仲儿,縯儿啊,你们的心情,二叔明白!你们应该振作起来啊!你们的爹爹可不愿意看见你们这么郁郁寡欢的样子啊!”刘良开导孩子们说。

“二叔,我们三兄弟给你添麻烦了!”刘縯说道。

“这是什么话呢!我是你们的二叔啊!孩子们,你们今天读书没有呢?”刘良转移着话题。

“读了一会。可是,我们实在没有多少心情读书啊!二叔!”刘仲说道。

“孩子们,这就不对了啊!在这乱世即将降临的时候,你们更应该努力地学习啊!有本事,有才干,才有希望在乱世中求生!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