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在军中的生涯太久,对战争早已厌倦,很有些深恶痛绝。他深深地了解黎民百姓疲惫贫困,渴望休养生息的情形。
而且,刘秀自己的性格本就生性文静,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也许他就会成为一个学问家,或是成为一个他心中向往的执金吾之类朝廷官员。
然而,莽贼末年的变乱,刘秀自己身为汉室宗亲,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中。他一半是为了自保,另一半,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平的抱负,渴望建功立业,为黎民百姓尽一点力。
如今,虽然天下一统,汉室匡复,但刘秀自己已经四十三岁。
从二十八岁舂陵起兵,到如今,已经度过了整整十六个春秋,对战争的厌倦时时困扰在刘秀的心里。
而且,刘秀常常询问自己:“马背上打江山可以,马背上治理江山能行吗?”
国家的连年征战,百姓深受其苦。广大黎民百姓都渴望国家能够早日平安无事,求得一个丰衣足食,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
所以,刘秀决定,从此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军事攻伐转向文治。而要改变这些,首先就应该从哪些功臣们身上做起。
哪些武将们,个个都靠战争发迹。因而,他们普遍以为,治理国家,建设国家,就如同打仗那么直接,那么容易。
因此,刘秀觉得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从改变功臣们的思想观念做起。
于是,刘秀自取得陇右与蜀郡之后,他就亲自下诏,除了大规模的战事或是特殊军务,特别的紧急情况以外,不要再把那些事情报告给皇帝,而是交由有关部门全权处理。刘秀自己也不再谈论军事。
如果有关部门违背,刘秀就会对那些对军事行动依然津津乐道的功臣们予以责罚。
功臣邓禹,贾复等,很快了解到皇上刘秀决心一意追求和平,收藏武器,推广文化教育,而且不愿意有功劳的将领,身在京师,而拥有重兵的心思。
于是,他们主动地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军权,下决心研究儒家学派的学问。
他们的举动,得到了刘秀的高度赞誉和奖励。
刘秀明白,让将领们主动放弃军权,其实也是为了保护将领们自己的前途,爵位和采邑等利益。不至于让他们最终落得像祖先那样大肆屠戮功臣的结局,君臣都能得到安宁。
就这样,刘秀下旨,所有侯爵,都不再兼任朝廷官职,并撤销了左右将军的编制,精简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机构。
其时,大将军耿弇见邓禹,贾复的举动,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他自己也主动交还了大将军(最高统帅)兵权和将军等印信。
于是,各位功臣,都以侯爵身份,回到自己的家宅,而以“特进”(位在三公之下)的身份地位,参加御前请示回报(奉朝请)。
一有闲暇时间,刘秀就召集卿,郎,将等文武官吏讨论,研讨儒家经典,讲经论道,分析社会现状,制定法律条文,发表研究对建设国家,巩固统治有利的意见。
会上,总是那些以士大夫们,博士们为首的文官们,引经据典,讲话滔滔不绝,议论国事头头是道,得到刘秀的赞誉;而那些习惯于驰骋沙场,身经百战的将领们,则是不知所云,或是谈论不着边际,显得十分尴尬。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