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更惜金缕衣 > 第七十一章革故方能鼎新

第七十一章革故方能鼎新

我除了利用水力做了鼓风机和输送带之外,还用水力做了锻打锤,简易砂轮、车床等等工具,让工匠们佩服不已。

强弓和硬弩是需要研制制造造出来的。我在现有的弩上做了大改进,把弓臂不但改成拓木加牛角的简单复合式,而且加厚,力量变得更大。

再在弩身前面加了一个装置,只要士兵把弩往下一指,就可以用脚踩上弩身前面的一个套子,然后顺势可以双手上弦了。

我还并不由此感到满足,我把前世曾经从网上看到的关于制造十字弩所用的,偏心轮装置也用在上面,反正我们现在有简易的车床,虽然那些复杂的元件暂时还弄不出来,但是要车个木制偏心滑轮还不算难事。

如此强悍的弩可以射四百五十米。当时一试射,五十米连穿两层重甲,顿时把前来讨要“新式武器”的百胜军的众将领们都吓得目瞪口呆。

还有研发改制长弓,我借鉴了我前世所知道的,关于英国长弓的制作工艺,利用我们现在的工艺条件,进行改进。

我首先让工匠师傅们做一个专门的托架,这个托架当然是用硬木制成,托架的一端竖着,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另一端设法垂直固定在地上。侧面由上到下以每四厘米的等距离刻8—10个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头二十厘米。

再选上好的一整块拓木,做好弓形,在弓背松弛状态用绳子绑住两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匀用力,慢慢拉弦,挂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弯曲了。

这时要仔细检查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将绳拉开,逐次加大开度向下挂槽,并不断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条令人满意的均匀弧线。每加拉三、四个弦槽的开度,就可以将绳收紧些。

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每次加大开度之前,让弓背“休息”一柱香(时间标准不好订,以后再说),使内力(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

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两厘米。当达到适合的标准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

然后再结合中国复合弓的制作工艺,用鹿筋或牛筋做成韧丝,密密有序地缠绕着弓身,再用牛皮、猪皮等兽皮熬制的皮胶涂满,最后上漆风干。

弓弦用鹿筋缠织而成,放在鱼胶(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风干缠绕在弓角上,拉直后用鱼胶加固。

如此出来的长弓呈长月形,和以前惯用的山形弓有区别。弓有一米六高,配合用八分米长的拓木箭矢。

我试了一下,感觉力度和以前把玩过的一米八多高的英国长弓差不多,但比现在标准精制的中国复合弓力度要差。

箭矢方面我也动了脑筋,神臂弩箭矢为五十厘米,一般的重木箭身,铁翎尾;长弓箭矢为八十厘米,雁翎或鸡翎尾,箭身为重而有弹性的拓木制成,在松弦射出的那一刻,会和英国长弓箭一样,箭身会弹起,微微弯曲,和弓臂不再接触,减少了摩擦。

箭矢的箭头都一样,属于标准制式。三棱尖刺,每边等长,尖身长四厘米(一直到三角尖顶),尖身每面都有一个血槽。用生铁在模具里铸造,再由工匠细心打磨开刃。

我现在非常感谢他的射箭教练,正是他那套要射好箭先要了解弓箭本身的训练理念,让我对弓和弩都有了深刻地了解,这才让对弓弩改造起来得心应手,造就出后来举世闻名、并让诸多敌人闻风丧胆的利器来。

有了这些利器,我开始对属下的百胜军进行了配备的改动。我和手下几名将领对以前战事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总结,再归纳现在战事的特色,然后我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唐、宋、明和国外古代的军事编制,确定出百胜军正式的编制。

以队为基本作战单位,一什刀手,持小圆盾配朴刀,穿步兵甲(该甲分前后片,胸和背心钉铁制甲片,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皮制甲片。);

两什盾牌手,穿步兵甲,配龟盾牌、细长矛并雁翎刀,他们为一哨。两什弓箭手,配长弓,五十支箭,并带雁翎腰刀,穿皮甲;四什神臂弩手,配神臂弩,配三十支箭,并带雁翎腰刀,穿皮甲,共为两哨。

其余旗手、号手与士官同,均配横刀,穿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锁子甲。

如此编制到屯,再到营,而每营再组一横刀手队,百余人,选勇武之士,穿锁子甲,配横刀并雁翎刀各一把。至此,百胜军编制终于完善了。

在短短数月里,我先对连江的“工业”打下基础。最重要的是,这些工匠在我的熏陶和鼓励下,智慧火花噗噗地乱冒,新发明,新发现层出不穷。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