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个人就是刘邦。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项羽军中有刘邦的卧底和眼线,或者说项羽军中有人与刘邦“暗通款曲”。这个人不断给刘邦传递一些有关项羽军队的最新信息,使得刘邦对项羽军队的最新动向至少有个大概的了解,相反,项羽对刘邦的行动则基本上全然不知。
刘邦的军事实力远不如项羽,在进军关中的过程中,刘邦要想取得先机,项羽与章邯两军的僵持应该是他最愿意看到的局面。一旦这个局面被打破,不管谁胜谁负,对想要入主关中的刘邦都极为不利。秦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年)七月,当章邯准备向项羽投降的时候,刘邦正在从宛城向武关进军的路上。虽然刘邦队伍一路上的军事行动都颇为顺利,只是在武关前受到秦军的阻挠,但刘邦仍然怕项羽会抢在他的前面攻入关中。于是,情急之下,他偷偷地向秦政府派出了一名使者。
这名使者叫甯昌,是魏国人。乔装打扮过了武关后,甯昌日夜兼程地赶往咸阳,他此行的目的是面见赵高,传达刘邦想劝降他的意愿。甯昌虽然进了咸阳,但当时赵高因为“关东群贼作乱”的事情受到胡亥的斥责,躲在家里不见任何人。甯昌在咸阳一连等了多日,最终也没有机会和赵高见面。
这时候,刘邦的军队受阻于武关坚固的城防,迟迟不能前进分毫。一连多日收不到使者的回音,心急的刘邦随即展开“B计划”:派遣手下两位得力的说客郦食其和陆贾去说降武关的守将。正好这个时候赵高也派出使者和刘邦接触,提出了由他与刘邦两人“分王关中”的建议。虽然赵高没有见到甯昌,但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阻止反秦武装的前进。与其坐等别人杀上门来灭了自己,还不如主动媾和,说不定还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虽然有了使者的通信,但刘邦知道此时章邯已经投降,项羽的大军势不可当,随时可能在他之前入关。刘邦心急如焚,等不得使者们三番五次地往来沟通,又担心这是赵高的缓兵之计。即便武关的守将原则上已经同意投降,但刘邦不愿意再拖延时间,命令军队趁秦军守备松懈时发动突然袭击攻破了武关。我们知道关中地区是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基本无险可守。刘邦攻破了武关,咸阳差不多就相当于直接暴露在他的眼前。
占领武关后,刘邦挥兵疾驰,一路上严令军队不得骚扰百姓——实际上,急于攻入咸阳的刘邦可能也来不及骚扰百姓。随后,刘邦又在蓝田 (今陕西蓝田县)的南边和北边两次击溃了秦军最后的抵抗。终于,刘邦第一个到达了咸阳城外的霸上。出乎当时众人意料的是,在霸上迎接刘邦的是坐在白车上、脖子上系着白布(表示要自杀)的秦王子婴,他向刘邦纳玺投降。
也许有人问,赵高、胡亥去哪儿了呢?子婴又是何许人也?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两个人都死了。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军投降项羽后,帝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断了,秦朝的大势已经彻底无法挽回。赵高由于担心得知实情的胡亥会杀了自己,于是抢先发难,命令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带兵去杀死当时正躲在望夷宫里的胡亥。
得到命令的阎乐以宫里有贼为由,带着一千多如狼似虎的手下冲进望夷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吓得宫里的大臣、宦官和侍女们纷纷逃命,只有一个还算忠心的侍从仍然留在胡亥身边不敢离去。胡亥这个时候才明白谁是披着人皮的狼。他责怪侍从为什么不早跟他揭发赵高的狼子野心,侍从委屈地说道:“我就是没说才活到今天,要是说了,不早就死了吗?”
死到临头的胡亥没有一点儿君王的气概,最大的愿望竟然是见赵高一面。但赵高怎么会见他?最大的愿望没能实现,胡亥天真地想退而求其次,皇帝做不了,那就做一个诸侯,不行的话就做一个万户侯,实在不行就做个平民百姓。
估计这个时候阎乐也服了胡亥的傻劲儿,他用一种看白痴的怪异目光看着眼前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心里嘀咕:事到如今还不了解情况,都不知道他这样的人是怎么活到现在的。于是阎乐也懒得再跟这样的傻子多说废话,随手把剑丢在地上,催促胡亥自行了断,不让他再丢人现眼。
话说“天子升天,自有其道”,到了这个时候,虽然胡亥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抹脖子自杀了,算是保留了天子的最后一点儿尊严。
这正是:
一朝阎乐统群凶,二世朝廷扫地空。(唐·胡曾《咸阳》)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