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登之围后,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帝,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然而,汉朝付出女子、财物以及帝国尊严换来的往往只是边境数年的和平,有时甚至只是减少了匈奴大规模入侵的次数,都不能称之为和平。总之,匈奴人常年在边境上溜达,高兴时进来扰一下,不高兴也进来扰一下,每当皇帝下定决心集合步兵、骑兵和车兵准备前去驱赶他们的时候,匈奴人早回到草原深处的帐篷里睡大觉了。
这看起来已经很糟糕了,但还不是最糟糕的。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了,他的儿子稽粥当了单于,号称老上单于。刚一即位,老上单于便写信提醒文帝:“现在匈奴由我主事了,赶紧送女人和财物过来。”
文帝再三思量还是没想到办法,只能继续实行和亲政策。这次和亲的规模和形式与以往以及后来的和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它因为一个人而变得不同。
这个人就是中行说。
中行说虽不是第一个,但绝对是早期且最有资格享受以下两个字评价的人,这两个字就是“汉奸”。
中行说是燕国人,本是朝廷的宦官。或许因为燕国邻近匈奴,当时朝廷在选择送亲人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将出身燕国的中行说定为了出使人员,但中行说并不愿意离开繁华的长安,便一再向上司请求换人。可他毕竟人微言轻,再说了,要是能选择的话,公主自己还不愿去呢。再三恳求无果之后,中行说就发了狠心,撂下一句话便头也不回地出发了:“如果一定要逼我去,我必然会成为汉朝的祸患!”想必当时的官员听起来只觉得它是一句气话,然而,它真的不只是一句气话。
和亲的队伍一到匈奴,中行说就主动死心塌地地拜服在老上单于的脚下,做了一名彻彻底底的汉奸,老上单于也很愉快地接受了他。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它的军事实力并不成正相关。彼时,强大的匈奴居然人人都不会算术,直到中行说将算术引入匈奴后,很多匈奴人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算清楚自家有几只羊、几匹马。但如果这算文化交流,是件好事的话,那中行说一辈子所做的好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来到匈奴后,中行说不懈地实践着自己“祸害汉朝”的誓言。他不仅让老上单于在外交场合使用比汉朝长一寸的竹简通信,还让单于在名字前冠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的称号,以力压中国的“汉皇帝”。如果他只是耍耍文字游戏、逞口舌之快也就罢了,可他还唆使匈奴人要多多要求汉朝赠送金银珠宝、美酒和丝绸,但不要沉迷于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并不适合匈奴人原有的生活。更可恨的是,每次汉朝和匈奴通使,使者觐见单于时,中行说总是在一旁言语匈奴人如何如何好、汉人如何如何不好,每每都把汉朝的使节恶心一番。如果汉朝派言辞犀利、能说会道的使者来和他辩论,中行说就摆出一副泼皮样,一句话就把对方呛回去:“说这么多干什么!回去让你们的皇帝把每年要定期送来的粮食、美酒、丝绸和布匹都准备好,记住要挑上等货送过来!如果不给,或是想给些歪瓜裂枣的残次品糊弄我们匈奴人,那我们就等秋天稻谷熟的时候去你们的田里放放马。”
这种心理就如同“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何其恶心!中行说就这样在单于身边时时撺掇,让单于派兵来糟蹋自己父母之邦的百姓,为的只是报一己之私怨。有这么一个人在旁边出主意,老上单于也乐意给他当枪使。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出动十四万骑兵对汉朝边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洗劫,匈奴的侦察兵甚至出现在了雍县的甘泉宫附近,着实把刘恒吓得不轻。
匈奴骑兵每次对边境进行寇略总能获得大量好处。当汉军反应过来时,匈奴骑兵早就拉着他们的战利品,赶着俘虏来的百姓,优哉游哉地回到草原深处了。对于匈奴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这样的事情,文帝能忍,景帝能忍,年轻气盛的刘彻可不能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人来跟汉朝提和亲的事情。这时候,对于和亲,朝廷大臣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大行王恢表示,之前朝廷屡次和亲都没有太好的效果,匈奴人还是一样,该来抢的时候来抢,想要夺的时候就夺,现在不如回绝和亲要求,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
王恢此言一出,朝廷中出现一片反对声。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老成持重的大臣仍坚持认为,让大军进入茫茫草原寻找匈奴人决战不是明智之举,既浪费人力又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还是延续和亲的办法,息事宁人为好。朝廷中的其他大臣大多也倾向于韩安国,尤其是像丞相田蚡这种享乐派的大臣,更是想维持现状,不愿意出兵冒险。毕竟,第一,韩安国的意见是有道理的;第二,国家嘛,稳定最重要,反正匈奴要打也打不到长安,边境上的老百姓受了苦,丢了命,又与自己何干呢?最多表示表示谴责,表示表示哀悼就可以了。
由于大多数大臣支持和亲,刘彻只得继续派出和亲队伍,而且这次和亲的规格比以往的都高,财物也比以往的都多,开放关市的规模也比以往都大。这让匈奴人以为,这个新来的皇帝和以前的也没什么区别,照样是个软柿子。
其实,刘彻心里是支持王恢的。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南方的闽越攻打东瓯时,以及建元六年年初闽越攻打南越时,朝廷都曾派兵前去调停,结果,闽越一听说汉朝派军队来了,没等汉军开到前线,他们就主动撤退了。这两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让刘彻对汉军的实力信心大增。所谓“天子之兵,有征无战”,说的不正是这个吗?依他想来,匈奴的人口比闽越的也多不了多少,即便匈奴比闽越难对付十倍,朝廷应该也对付得了。于是,刘彻准备在和亲政策的掩盖下收拾下匈奴人,他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或者说一个计划。
正好,不久之后,主战派的王恢便给刘彻带来了一个伏击匈奴的计划。事情是这样的:王恢认识一个叫聂壹的马邑人,他是个专门在边境搞投机生意的商人,经常背地里往匈奴走私铁器等禁物,在边境一带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甚至在匈奴高层面前也说得上话。王恢说,聂壹这个人有爱国情怀,认为任由匈奴长期这样胡闹下去不好,希望朝廷能将匈奴彻底消灭。当然,如果你认为聂壹是因走私禁物东窗事发,朝廷要他将功折罪也无不可,毕竟大多数商人都以利字为先。聂壹也不是什么本分人,做的是犯禁的勾当,一旦匈奴被赶跑,他还跟谁去赚这个钱?反正,不管怎样,聂壹向王恢献计说,由他去诓骗军臣单于,说自己能带手下混进马邑城杀死守城的官员制造混乱,然后与匈奴人里应外合,将马邑城里能搬走的物件一次性洗劫一空。以聂壹对军臣单于的了解,单于必然禁不起这么大的诱惑,一定会上当。这时候,朝廷的大军只要提前在马邑周围埋伏停当,就能一举将匈奴人围而歼之。
王恢的这个计划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就曾做过类似的事情,结果一战便消灭了匈奴十几万人,使赵国与匈奴的边境获得了长时间的和平。王恢的这个计划既诱敌深入,又以逸待劳,是一个理想得不能再理想的计划,就连韩安国这样坚决反对深入敌后的主和派也难以反驳。当这个计划被呈到刘彻的面前时,心中早就不满和亲政策的他对其非常满意。既然大臣们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刘彻便决定让王恢全权负责这次行动的准备工作。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经过充分的准备,刘彻决定出动汉军骑兵、车兵、步兵和弓箭兵等共三十余万人,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伏击匈奴。按计划,各军提前埋伏在马邑城周遭的山谷中,匈奴单于一旦上当入城,全军便一拥而上,将匈奴军队连人带马剁成肉酱。
准备停当后,刘彻心想,这次即便不能消灭匈奴,也要打得匈奴人下半生生活不能自理。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