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汉帝国全史(共五册) > 《史记》

《史记》

李陵兵败后,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战死了,后来军队里有四百多名士兵陆陆续续回到塞内,李陵投降的消息才随之传入朝廷。

得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刘彻怒不可遏。以往汉匈两国交战多年,或降或叛的事情不在少数,可刘彻对李陵投降一事的态度与其他时候完全不同,这大概是因为他心里对李陵充满了期望。现在李陵居然投敌,这让刘彻认为,李陵有辱李广一家的门风,简直不可饶恕。我们知道,最高统治者一发怒,有人就要倒霉了。

第一个倒霉的是陈步乐,刘彻认定陈步乐替李陵邀功说好话,见到他便指着鼻子一顿臭骂。天威震怒,吓得陈步乐魂不附体,出了皇宫就如同行尸走肉,好不容易回到家,魂魄才堪堪归体。虽然自己冤枉,虽然李陵投降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可皇帝哪里会跟他讲那么多道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后,陈步乐思来想去,尽管自己确实无辜,但他还是一咬牙自尽了。

当然,陈步乐的死是可以预见的。尽管他对李陵投不投降这件事情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就凭他是李陵的人这一条,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就足够了。然而,第二个倒霉的人让当时的人谁都没想到。

坐实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后,刘彻在朝廷上征求大臣们对此事的看法。以刘彻当时的震怒来看,所谓的廷辩,其实就是公判大会,批判李陵投敌卖国的可耻行为,只不过嫌犯没有到场,也无权辩护。

朝堂上,大臣们很识相,纷纷站出来指责李陵的投降行为,说他缺乏将军战死沙场的勇气,其行为不仅可耻,简直可恨,非但玷污了李广将军的威名,还令朝廷蒙垢。更有甚者还无端捏造一些李陵的往事,证明其脑后有反骨,投敌是迟早的事情,进而归结到皇帝明察秋毫,尽管李陵要求出征,也只让他带了五千人,倘若让他带领五万大军,还不知会连累多少无辜的将士枉死沙场。

在众人一边倒的批李声潮中,刘彻问一旁的司马迁有什么看法。从司马迁对李广流露出的崇敬看,他大概平时也是欣赏李陵的,而且根据司马迁自己的观察,皇帝本人非常喜欢李陵,甚至有把他看作霍去病第二的可能。因此,司马迁想,如果自己现在不跟风,反而为李陵说几句好话,是不是就合了皇帝的心思?

于是,在朝堂之上,司马迁做了这番揣测圣意的寻思之后,说出了影响他下半生的回答:“据臣所知,李陵是至孝至信之人,而且常怀为国献身的信念,是真正有国士之风的人才。现在不过一次战败,满朝那些平时只知道保全自家性命的人就揪住这一点不放,死命地攻击他,真是令亲者痛,仇者快!想那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北方,独斗匈奴数万精锐之师,杀得敌人心惊胆战,迫使匈奴举全国之兵聚而击之。就算如此,他尚能带领军队转战千里,与士卒同心御敌,直至弹尽粮绝。即便是古代最有名的将领,恐怕也不过如此!臣窃以为,他之所以选择投降,是要保留有用之躯,他日定当再报效朝廷。”

不管在哪个朝代,胡乱揣测圣意都是风险极大的事情,对于司马迁这种平时不精于此道的臣子而言,更是如此。可惜了司马迁,头脑一热,一念之差,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结果,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司马迁的意料。本来李陵不愿意给李广利看辎重就已经得罪了皇帝,要求独立带兵出征,最后又兵败投降,刘彻心里对他只有不满,并无一丝同情。这时候,司马迁竟然站出来替李陵说话,而且言语中隐隐地还有影射贰师将军无能之意,这让刘彻将对李陵的不满和愤恨一下转嫁给司马迁。

司马迁话音刚落,刘彻当场拍案而起,指着司马迁就是一通诘难和谩骂:“你怎么知道李陵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肯定他是假投降?这都是他告诉你的吗?还是你们之间有什么阴谋?!按你的意思,以后将士们上了战场,也不用拼死杀敌了,打不过投降就可以了,是不是?!”

司马迁知道自己触了逆鳞,可到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了。愤怒的刘彻一挥手,当场让卫士把司马迁押下去,交由廷尉杜周审理。

一听杜周的名字,司马迁顿时绝望,知道这次自己算是玩儿完了。

至于杜周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但这不要紧,因为杜周这个名字其实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那么,只要知道这是一类什么人,我们就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会绝望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历史上但凡有大作为的君主,骨子里都是法家独裁思想的信徒。而为了让举国上下都能不打折地传递自己的意志,所有的独裁者都需要这么一群人:他们外表看起来是独立的人,但实际上只是独裁君主们的牵线木偶,通常以严酷的手段一丝不苟地执行独裁者的命令,甚至为了满足独裁者内心的需求不择手段。这群人的本事总结起来就两条:如果皇帝说你有罪,他们能让你承认自己有罪;如果皇帝怀疑你有罪,他们能让你承认你确实有罪。在历史上,这群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酷吏,而在汉武帝一朝,杜周就是酷吏的杰出代表。

虽然杜周是主管刑狱的廷尉,但对他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严格执行皇帝的意志,法律和真相什么的并不重要。但凡落到他手里的人,如果是皇帝想要放过的,他就会把人关上几天,找个由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是皇帝想要除掉的,他不仅要把这个人的罪证做死,还要深究其党羽,尽可能地把事态扩大,就连曾经和犯人一起吃过饭、见过面甚至呼吸过同一个地方空气的人,他都不会放过,真正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由于杜周们的努力工作,武帝一朝,诏狱里的犯人多达十几万。你可能以为,这样一来,廷尉要审的人是不是太多了,杜周自己会不会忙不过来?那你就太小看酷吏们了。但凡如杜周这样的酷吏,根本不用审什么案子,找什么证据,犯人还没上堂呢,他的罪名、犯罪动机、过程啊什么的,杜周早就已经想好。犯人只要招“是”就可以了,杜周让犯人招供的办法也很简单,一律刑讯逼供,说白了就是打,打到犯人说“是”为止。所以,司马迁被皇帝下了廷尉,他想不绝望都不行。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