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汉帝国全史(共五册) > 大汉帝国全史3:昭宣中兴与王莽篡汉 第二十五章 霍光秉政 霍光

大汉帝国全史3:昭宣中兴与王莽篡汉 第二十五章 霍光秉政 霍光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在战场上横扫匈奴大受皇帝的宠爱,爱屋及乌的刘彻自然也十分喜爱霍光。霍光十几岁时,刘彻就让他做了自己的侍卫。霍去病死后,霍光也没有被冷落,一直由郎官做到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始终侍奉在皇帝身边。

有卫青和霍去病两人的光辉事迹,这一家人也可称为将门世家,但霍光是这家人中的一个另类。对于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有什么本事,我们很清楚,可要说霍光有什么本事,我们却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平日里行止十分有度,甚至到了这种地步:每次出入殿门,霍光走的路线长短以及步伐大小,甚至最后停下来的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当时就有好事者专门对此进行过测量。正是因为霍光行事如此一致,所以他在皇帝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出过错。

这就是他的本事。人人都说“伴君如伴虎”,能在皇帝身边二十多年而没有被皇帝挑剔过一次,这是什么概念?有人说,这是因为霍光为人小心谨慎。这个因素不可否认,但比小心谨慎更重要的是,这说明霍光这个人城府极深,很会装,能藏得住,也能沉得住气。当然,他的运气也很好。汉朝的时候犯事最多不过灭三族,要是碰到后世的灭九族,甚至再不幸点儿,像方孝孺一样被灭十族,就后来卫氏一门的事情,他肯定也会被牵涉进去而丢了性命。不管怎么样,城府极深、心思缜密又小心谨慎的霍光最终让对谁都不满、对谁都猜疑的刘彻也不由得对他信任有加,在最后需要选择托付对象的时候,刘彻跳过了三公,跳过了九卿,而选择了霍光做辅政大臣第一人。

当然,这样说有人可能会觉得我哗众取宠,净把人往坏处想。对此,我必须严正声明:“城府极深”应该是个中性词,并没有褒义或贬义之分。奸臣要有城府,忠臣更要有城府。当年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大意是说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才治得了贪官。这里的“奸”也不是个贬义词。而且,如果霍光不是这样的人,那请问,怎么解释刘彻托孤之前的那件事情?当时,刘彻让人送了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给霍光,其中的托孤之意简直跃然纸上,可霍光硬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继续装傻,眼看皇帝快不行了,还要问他:“如果陛下不幸弃天下而去,谁来继承皇位?”刘彻只好挑明了说:“送你那幅画还看不懂吗?立小儿子,你来做周公。”如果以霍光的智商拿到画的时候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他也不用做什么周公了,可他就是能装傻充愣,能沉得住气,才最终坐到了大司马大将军这个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刘彻一死,即位的刘弗陵说起来是八岁,其实周岁只有七岁。这样一个小屁孩还没有了母亲,能做什么事情?于是“政事壹决于光”(《汉书》)。这下子,霍光可以不用装了,开始大胆地做起事来。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不管霍光是不是装的,至少他做这个首辅大臣确实比其他什么上官桀、桑弘羊要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得到了所有人的承认。

当上辅政大臣大概半年以后,霍光突然拿出一份刘彻的遗诏。遗诏中宣布封霍光为博陆侯,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前文已有提及,封侯对于百官来说意义非凡,正可谓“三公九卿常有而封侯不常有”。既然封侯不易,那自然就有人出来质疑了。卫尉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忽,也在晚年的刘彻身边做侍中,他就跳出来到处宣称:“先帝驾崩前的一段时间,我经常侍奉左右,从来没听说过皇帝有一封什么遗诏,这东西肯定是霍光他们自己鼓捣出来的。”

王忽其实并没有质疑霍光等人辅政的合法性,只是不满于霍光获得的封地和爵位,但这也不行,在霍光看来,王忽这个无名小卒是在挑衅他的权威。可霍光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若亲自对王忽这个小小的侍中下手,就会显得有失身份。霍光于是找来王忽的父亲卫尉王莽,一见面就严厉地斥责他教子无方,纵容王忽造谣生事。王莽没有办法,回家后只好以一杯毒酒鸩杀了自己的儿子。

问题是,王忽说的是不是事实?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不然,正常情况下,封侯的事情应该和受命辅政同时发生,而不应在刘彻死后半年才出现一封封侯遗诏。当然,班固的说法是,因为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三人在摆平莽何罗谋反的事情中都出过大力,当时刘彻就要封他们为侯,但他们高风亮节,都没有答应,刘彻这才留下一封遗诏,叮嘱下人等自己死后再拿出来宣布。

然而,事情最后也没有按霍光的预想发展。作为生擒莽何罗的第一功臣,金日磾首先站出来表示自己不愿受封,搞得剩下的两人也不好意思领侯爵的封地,只好将封侯的事情暂时作罢。

班固这人是个正统的官方史学家,他要为当朝的大人物文过饰非是很自然的事情,顺便也圆了当年刘邦“非功不侯”之事。可他忘了在其他人的传记里交代霍光和上官桀究竟在莽何罗的案子里立过什么功。所以,要说霍光这个时候伪造一份遗诏给自己谋些好处也并非不可能,反正这时候他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及,唯一在他头上的就是那个才七八岁大的孤儿(能有个屁用)。在整件事情中,王忽虽然罪不至死,可他也有取死之道;霍光则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他唯我独尊的内心;剩下唯一识大体的大概就是卫尉王莽,为了国家大局的稳定,他宁可牺牲掉自己的儿子。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