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在远方的不列颠群岛上,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后来被引为至理名言,其实两千多年前,霍光就深谙这个道理。
按理说,霍光和上官桀本没有太大的矛盾。于公,两人同为辅政大臣,位高权重,霍光为主,上官桀为副,霍光不在皇宫的时候,朝政就由上官桀代为决断、处理;于私,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为妻,两人是儿女亲家。但就是这样,两个人最后也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当然,主动挑事的是上官桀。
上官桀这个人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本事是有的,但不大;德行也是有的,但不多。上官桀老早就坐上了九卿的位置,地位本来是在霍光之上的,后来反而被霍光压了一头,心里便不服气,因此,自从做了辅政大臣,他时刻琢磨着怎么能再进一步。可这时候上官桀已经是朝廷的第二重臣,还能怎么再进一步呢?他想,光和霍光攀上亲戚不行,要跨过霍光,就要寻求更大的靠山,而天底下比霍光还大的靠山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上官桀于是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既和皇帝攀上关系,又不至触怒霍光。思来想去,他想到了这样一个法子:皇帝不是年纪还不大吗?正好自己有个孙女(也就是上官安的女儿),年纪也就五六岁,和皇帝相差不是很多,何不把她送到宫里?
上官桀把这个想法和霍光说了,本以为霍光不会反对,毕竟那也是他的外孙女,没想到霍光以“孩子年纪太小”为由,一口回绝了他的提议。这下上官桀脸上挂不住了,心想自己好歹也是辅政大臣之一,这种事情都做不得主,还得听他霍光的,难道天下事都是他霍光说了算吗?他不同意自己就偏要送,而且不仅要进宫,还要做皇后,看他以后怎么在自己面前嘚瑟。正是从这件事开始,上官家与霍家开始交恶。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其实也简单:朝廷里的大臣向来都闲不住,既然现在皇帝的位置也稳了,百姓的生活也安定了,匈奴人也不闹腾了,这么闲着总觉得哪里不对,怪怪的,那就斗一斗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霍光的路子走不通,上官桀就转而向皇帝的姐姐盖长公主求助。这个盖长公主继承了汉室公主的精髓,先是嫁了盖侯为妻,结果这个盖侯没蹦跶几年就挂了,剩下长公主一人孤枕难眠,她便和原来自己丈夫手下一个姓丁名外人的门客勾搭在一起。反正以前的公主们不少也经历过这种事,盖长公主便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当时,这在满朝文武甚至皇帝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汉武帝死后,霍光为了让长公主到宫里照顾年幼的昭帝刘弗陵,干脆让丁外人和盖长公主一起住到宫里。
要知道,在外面偷偷摸摸和公开住到宫里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要换一个耿直、讲原则的大臣,是根本不可能同意的。当年刘彻想带着长公主刘嫖的面首董偃从正门进宫玩耍,当时看门的东方朔是什么态度?一把长矛横在门口,坚决不让董偃从正门进去,硬是逼刘彻带着董偃走了偏门。由此可见,霍光这个人的谨慎、守规矩也是分情况的。
上官桀想走长公主的路子也是因为他有便利。这个丁外人在朝中有两三个好友,正巧上官安就是其中之一。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的某一天,上官安找到丁外人,跟他说:“你看我上官安也算是一表人才,老子长成这样,闺女能不好看吗?我想让长公主帮忙走动一下,让我女儿进宫当皇后。如果这事办成了,我们上官家就能真正飞黄腾达,到时候还能忘记你的好处吗?想汉代历朝以来都是以侯爷配公主的,现在你丁外人得了公主的青睐,封侯一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丁外人知道自己没什么本事,说白了,就是长公主的一个小白脸,这身份好说不好听,也正寻思着怎么才能改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眼下上官大人说得这么明白,他岂能不动心?于是,丁外人就跟盖长公主提了上官桀想将自己的孙女送入宫的事情。
长公主也清楚,她和丁外人这事老是这样并非长远之计,别人明面上不说,可背地里指不定会怎么编排自己,眼下也正寻思着要找个办法给丁外人转正。既然上官安提出了这么个对大家都有利的建议,双方马上一拍即合。昭帝刘弗陵这时候只是一个十岁大的孩子,这种事情哪能做得了主?自然是姐姐长公主怎么说怎么是,结果,上官安的女儿很快就进宫做了婕妤。没过多久,到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三月,又由婕妤升为皇后。
丁外人帮着上官家得了好处,上官桀便准备投桃报李,就来到霍光家为丁外人求官,还想给丁外人求个侯,而这事不得不和霍光商量。
“上官大人,难道你忘了高祖的遗训‘非功不侯’吗?”在上官桀表明来意之后,霍光不咸不淡地回答道。其实,上官家居然联合盖长公主,跳过他霍光把上官安的女儿立为皇后,霍光已经很气愤了,无奈那女孩好歹也是自己的亲外孙女,他才没发作。这次上官桀居然又来给丁外人要官要爵,霍光怎么会答应他?
上官桀料到霍光不会同意,马上退而求其次:“要不,做个光禄大夫也行。”
光禄大夫没有实权,可是能自由进出皇宫,丁外人要是做了光禄大夫,那跟盖长公主也算是光明正大了。但霍光还是不同意:“敢问上官大人,丁外人何德何能居此显职?还请大人不要再提这事了。”说罢便挥手送客。
霍光让上官桀碰了一鼻子灰,顺便也就把丁外人的后台盖长公主得罪了。正巧,就在这当口儿,霍光接受了杜延年的建议,准备放弃武帝时期的政策,重新把文帝休养生息那一套搬出来,并且要将实行了多年且行之有效的均输、酒酤和盐铁官营等财政政策一并废除,还要恢复文帝时期准许私人铸钱的法令。这些举动刺激了主持财政事务的桑弘羊,桑弘羊马上跳出来跟霍光唱反调。
这下好了,上官桀、桑弘羊和盖长公主,三个辅政大臣中的两个,加上皇帝最亲的姐姐,联合起来准备把霍光扳倒。但尽管人多势众,他们三个人还是担心斗不过霍光,想来想去,便又拉上了燕王刘旦,以壮大声势。
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是在把自己推向死路。
因为燕王刘旦不是一般人,他是燕王。
这看起来是一句典型的废话,其实不然。正因为刘旦是燕王,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儿子,这个人是有资格且想当皇帝的。在刘彻没死的时候,刘旦就曾上书,要求到宫里宿卫,时刻准备着接班,结果被刘彻一顿臭骂,不但把他的使者砍了,还削了燕国三个县,也绝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昭帝刘弗陵继位后,霍光让人送书至燕国,加封刘旦一万三千户,赏赐三千万钱。刘旦当场就把诏书摔在地上,大骂:“皇帝的位子本来就是我的,用得着你个小孩子给我什么赏赐?!”后来,刘旦还和刘泽密谋过造反。事情败露后,霍光为了稳定政局没有追究他的罪责。上官桀也是智商有限,和刘旦这样的人绑在一条船上,到头来不淹死才怪。
不管怎么样,上官桀和刘旦,一个想扳倒霍光,一个想做皇帝,大家各有所需,就开始密谋起来。要扳倒霍光,首先要破坏他在皇帝面前“高大全”的形象,最方便的办法莫过于通过盖长公主之口向皇帝说霍光的坏话,可这日积月累的需要时间,上官桀等人等不了这么久,他们开始不断寻找别的机会。终于,有一天霍光去巡视羽林军,回来的时候把羽林军的一个校尉调到了自己手下。上官桀自认为抓住了机会,等霍光沐出的时候,马上找了个人向皇帝上书,参了霍光一本。
当然,为保险起见,上官桀的上书没敢用自己的名义写,而是以燕王刘旦的名义写的,而且口气还蛮像刘旦的:“陛下,听说大将军霍光这个人不得了,苏武在匈奴二十年坚贞不屈,回来也不过做个典属国,而大将军的长史没听说有什么功劳,就升迁做了搜粟都尉。臣还听说最近大将军去巡视羽林军,居然用的是皇帝的车马仪仗,还私自调动了羽林的校尉,臣担心他背地里有什么阴谋。正因为这样,臣斗胆提出,这个燕王臣不做了,愿意回到宫里给陛下做一名侍卫,以免陛下一不留神被乱臣钻了空子。”
看完上官桀递上来的“燕王”上书,刘弗陵问上官桀怎么看这事。
上官桀自认为说得很圆滑:“燕王所说的事情可能也是捕风捉影,不一定是真的,陛下可以让大司马到有司那里辩明清白,到时候清者自清。”
其实,这种事情的道理谁都明白,只要皇帝下令缉拿霍光,再送到有关部门审问,然后上官桀等在外操作,管他霍光是大司马还是小司马,总能让他变成死马。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