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拿远在宛城的绿林军没办法,可拿长安城里的人还是有办法的。他马上叫使者去召刘歆、董忠、王涉三人入宫。这时候,他们三人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使者到来的时候,董忠还在军营练兵,听到皇帝召见的消息,护军王咸比董忠警觉,马上告诉上司:“大人谋划的事情过去那么久还没有行动,现在皇帝的使者到来,下官恐怕计划已经暴露,不如现在就把使者杀了,然后率军进宫拼个鱼死网破。”
董忠却不敢这么做,况且事情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国师公让他们等太白星出现,而现在是大白天,哪里去找这颗指引大事的星星!于是,董忠没采纳护军的建议,而是跟着使者进了宫。
进宫后,董忠碰到了王涉、刘歆二人,原来他们也是受了皇帝召见。旁人看了真替他们着急,现在三个人都到齐了,可他们依旧想不到是怎么回事,还准备私底下交流密谋一番。
这时,代表王莽来质问三人的官员碷恽也到了。三人见事情败露,竟没做任何反抗,马上便认罪。既然认罪,早已接到命令的宦官们拔出刀就要把他们关押起来。董忠看事已失败,且竟是因为自己招来的孙伋,悲愤之下便想拔刀自戕。
没想到董忠一拔刀,旁边的宦官和大臣们都紧张起来,以为他要鱼死网破,杀一个够本,杀两个有赚。其中有一侍中名叫王望,赶紧高呼:“大司马造反了!”本就握紧刀的一众宦官立即上前,几刀就将本打算自杀的董忠戳了几个对穿。随后,王莽下令让士兵用斩马刀将董忠的尸体剁碎,盛在竹子编成的器皿里,让术士狠狠地诅咒南阳的反贼,而刘歆和王涉也被逼自杀。
王莽虽然躲过了一劫,但自己的心腹竟背叛自己,这让本来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王莽更加忧心忡忡,进一步发展到三餐难以下咽的地步,每天只能靠渴了喝酒、饿了吃肉质鲜美的鳆鱼(鲍鱼)度日。
当然,如果非要抬杠,也可以理解为这时候年纪快七十的王莽在长期的焦虑、抑郁影响下得了食管癌,已经到了进行性吞咽困难,稍粗硬一点儿的食物都无法咽下的地步。即便没有内忧外患,死亡对他来说也是不久之后的事情。
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此时更始皇帝刘玄所派的定国上公王匡已进军洛阳,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兵扣武关;新朝的名将严尤和陈茂从昆阳前线败退下来之后则投奔了在汝南起兵的前任钟武侯刘望;而刘歆此前一直等待的“太白星”也出现了,且异常明亮,发出的光亮甚至可以和夜晚的圆月相比。
已经到此种绝境,按正常人的理解,似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放手一搏,哪怕是为了延续一时三刻的性命。然而,王莽这个心理和生理双重绝症患者,不仅拿不出一个可行的办法,还充分显示了他的固执、偏执与神经质。在一众大臣的意见中,王莽采纳了一个叫崔发的大臣的提议:向天求救。
一日后,王莽带着群臣和许多看热闹的百姓来到长安南郊。他首先回忆了自己当年受符命当皇帝的事情,向老天爷说了一番毫无营养的祷词。当然,他说了什么内容,我并不清楚,也不重要。况且王莽的用意也不在此,他历来善于鼓动众人的情绪,又长于自欺欺人,随即大声呼喊:“皇天在上,既然授命于我王莽,为什么不诛杀众贼!如果我王莽有错,那不如现在就一雷劈死我吧!”然后伏地叩首,仰天痛哭,几近气绝。
皇帝如此悲伤,臣民们不能不有所表示吧?马上,许多识眼色的大臣和老百姓也跟着哽咽流泪,更有甚者滔滔大哭,捶胸顿足,最后引得那些没哭的也不好意思干站着,于是现场哀号之声响彻天际。
至此,王莽非常满意。而且,哭过一轮之后,他心头的郁闷和烦躁也减轻了不少。他起身站定,觉得胸中一股闷气荡然无存。王莽想,大概是自己和臣民感动了上苍,于是立即下令,但凡跟着皇帝流泪的,由朝廷赐予肉粥补身,哭得确实悲伤、情感表达及肢体语言到位又粗通文墨的,由朝廷登记为侍卫(郎官)。结果,这一下子朝廷就多了五千多个郎官。
这是何等的荒谬!而且,王莽显然也知道光凭几嗓子干号不可能挡得住绿林军的千军万马。于是,他又发北军精锐数万人去抵挡绿林军,并亲自选定史熊、郭钦、王况等九人做将军。为了增加他们的气势和威风,皆以“虎”冠之,号称“九虎”。这“九虎大将”身上显然寄托了王莽最后的希望,但对他们,王莽不说给予高官厚禄,以金钱刺激其战斗欲望,反倒把九人的妻子、儿女都接到宫中,当人质软禁起来,并且下令赏赐众将士每人铜钱四千。
这又是何等的吝啬!要知道当时国库至少还有黄金六十多匮(一万斤为一匮),其他珠宝、财物更是数都数不过来!在这生死关头,竟只给每人四千钱,这事从古至今怕也就王莽做得出来!但这也正符合王莽此人的特点:视粪土为金钱,凡事均优先考虑经济成本。说白了,王莽这种人就是典型的“让我做事,可以;问我要钱,免谈”的吝啬鬼。
本来与势头正盛的起义军作战就已经很难,现在这人手四千的铜钱更是砸碎了士兵们作战的最后一点儿斗志。如果可以的话,将士们最想做的大概就是把这四千铜钱塞到王莽的脑子里。这样的绝境、这样绝望的军队,当然是不可能获胜的。“九虎大将”每人率数千人马散布在华阴回溪一带,企图聚险而守,构建一道南抵黄河、北临崤山的防线。可如此分散的兵力何以对抗一众如狼似虎的起义军将士?
很快,自号辅汉左将军、右将军的析县人邓晔、于匡,率领数万义军集中兵力攻破了其中一虎的阵地。一虎溃败,义军通过防线的缺口绕后出击,导致其他八虎的防线相继崩塌。随后,九虎中的郭钦、陈翚、成重三人退守华阴北面的京师仓,史熊、王况逃回长安后自杀,其余四虎逃亡,不知所踪。
至此,新朝军队的精锐丧失殆尽。虽然王莽还想重新组织队伍以御敌于武关之外,可这时即便他愿意散尽千金,能组织起来的也唯有毫无战斗力的囚犯和平民而已。这样的队伍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抵抗,出了长安,才到渭桥附近,这群乌合之众就无敌自解,一哄而散,更有甚者直接投降义军,掉转枪头对付王莽。
时年九月,大大小小各路义军将长安城重重包围,在城外的王莽祖先、妻子等人的坟墓首先遭秧,墓穴被挖开,财物被洗劫一空,棺椁被付之一炬。面对此种灭祖的遭遇,此时王莽连悲伤、痛苦的时间都没有了,因为他即将赴先祖及妻子的后尘而去。
困守长安的王莽已经无路可逃,他的压胜无法击退城外的义军,他的表演甚至不能让他获得精神上的胜利,更别提他绞尽脑汁才凑出的守卫长安城每个城门的数百名守兵。这区区一点儿兵力根本无法对任何一座城池进行有效防守,何况是眼前这座天下第一大城市。
十月戊申,长安城东门宣平门首先被攻破,义军蜂拥而入,对长安城进行了一番抢掠。这时依然对新朝死忠的王邑、王林、王巡等人跟救火队员似的带着仅存的士兵到处抵抗逐渐逼近皇宫的义军。可对于王莽的手下来说,对方的人数实在太多了,再怎么奋力也仅能延缓对手的前进速度。第二天,皇宫的外门被攻破,捉拿王莽之声传遍皇城,战乱的火光直逼承明殿,王莽的女儿、后来改称黄皇室主的孝平皇后不忍被俘受辱,哭着对身边人说:“事到如今,我有什么脸面去见汉家的列祖列宗!”然后决然地跳入火中。
王莽却没有女儿那样的勇气,恐慌、害怕、紧张、神经质等种种负面情绪已经充塞他的头脑。此刻他依然穿着整齐,端坐于宣室前殿,腰里挂着皇帝的玉玺,手中拿着一把匕首,守着他那堆积如山、数都数不过来的金银财宝,嘴里反反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天命在我这里,汉兵能把我怎么样!”
但是,此时王莽的自欺显然不可能奏效,更别提欺人。他身边的大臣、侍卫、随从等,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战栗欲死,有人则偷偷换了衣服准备开溜。众人就这么苦熬了一夜,到第三天清晨,守卫皇宫的士兵们已经快退到宣室前殿,大臣们赶紧架着一天没吃东西也没睡觉、嘴里仍自顾自地嘟囔着“天生德予我”的王莽出了白虎门,往渐台退去。
渐台是汉武帝时所修,是一座高二十丈的高台,平日里是皇帝、妃子们游玩、观光的好去处,但众人此时上渐台绝不是好主意,因为渐台位于建章宫太液池中,上了渐台就意味着再无路可退。义军紧随而至,王莽只好让士兵们截断通往渐台的桥梁,企图靠湖水的阻隔再晚死一时三刻。
然而,区区太液池的池水哪里阻得了众人拿下王莽领重赏的欲望?到了池边,义军将士们纷纷毫不犹豫地寻船寻木,甚至跳入水中泅渡。王邑让士兵们从渐台上往下射箭,驱散渡水的义军,可王邑手下的士兵实在有限,又早已在连日的奋战中疲惫不堪,背上箭壶中所剩的箭也寥寥无几。几阵齐射过后,刚驱散第一拨企图渡河的义军,箭矢便告罄。
等到渐台上再没有箭射下来,刚刚上岸的义军又被蜂拥而上的同伙们挤着往前冲,很快就到了渐台底下。接下来便是短兵相接,眼看着胜利在前,荣华富贵在望,义军将士更是精神抖擞,不管台上人是否有抵抗的欲望和行动,统统将其视为自己夺取胜利果实的阻碍加以消灭。随着王邑父子、王巡、王参、王揖、王盛、唐尊、赵博等大臣纷纷战死,渐台一寸寸被攻占,退到台顶的王莽身边已无一兵一卒。他手上仅有一把匕首,据说此刃是虞帝使用过的神兵利器,却也不能让他以一敌万,逃出生天。最后,王莽被首先冲到渐台台顶的商县人杜吴一刀杀死,他的首级被一个叫公宾就的校尉割去,他的尸体则被后来拥上来的义军乱刃分割成了好几十段。
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乱军血洗了长安城,王莽和他的新朝一样,没能留下个囫囵的尸首。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165.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