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唐灭亡于干旱
一群穿梭于水泥丛林的现代人,用精密的仪器,分析一块78000岁的“石头”,以此追逐季风的强弱,并揭开一个1000多年前的谜底——中国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因干旱而灭亡。
这当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取自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玛珥湖。在这个14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中,沉积着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是宝贵的“天然年鉴”和“自然档案”。
研究人员表明,通过岩芯样品的磁属性和钛物质,可以揭示东亚古代冬季季风强度。而这,直接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他们认为,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唐军大败,此后唐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通过同样的方法,还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秘密:同样的气候变化也曾在中美洲出现,公元9世纪左右,加勒比海地区出现了持续100多年的干旱,著名的玛雅文明也因此消亡。
学者研究表明:唐朝兴衰与气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朝统治的300年中,大雪奇寒和下霜下雪的年数都比较少,冬天无雪的年数竟达19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木棉花开锦江西”,说明唐代成都有喜温暖的木棉生存。随着气候变得温暖,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唐朝传统的农牧业界线北移,这使唐朝的边防有了当地的给养支持,军事防御更稳固,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敢轻易南下。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唐军大败,此后唐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907年,梁王朱全忠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时期。
而我们的故事,正是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的那场干旱开始。
绑架
夏日,一条光秃秃的官道。
官道两旁只有或深或浅,少得可怜的野草。
三季连旱,就连历来雨水充沛的楚汉大地也难逃此劫。干裂的土地,庄稼萎靡不振的抗争着。官道尘土飞扬,就连山边的树木也灰黄灰黄的,只要一把火,估计能烧上一大片。
在路旁,时不时还会看到一些逃荒人的尸体。说是尸体,实际上也基本被野狗野狼吞噬得只剩下一些残骸。整个场景呈现出天下大旱,百姓流离的样子。
就在山南东的一条不知名的官道上,一群人骑马狂奔,一路扬起一条灰尘飞扬的壁垒。当头的一个青年后生,书生打扮,使劲的抽打着马,边回头看后面的人群。他身后紧跟着数名大汉,红装紧身,腰间还挂着一些绳索,紧紧的追赶着。
哒哒哒,驾驾驾。
一转眼就狂奔出数里。这个时候正当午后,天上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骑马的人和马匹的体力都到了极致。红衣追赶着的一匹马忽然摔倒,马上的人飞出好几丈,其他着红衣的人也没有停留,而是继续追赶前面的书生。
看样子,他们不抓住书生誓不罢休。
前面书生虽然会骑马,但是显然骑术一般,只是半趴着,使劲抽打着马。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惧怕被抓住,抓住很可能就会没命似的。
过了这个山头,前面就是襄州地界,青年书生想,到了襄州人多,红衣人就算想抓自己也未必敢堂而皇之的抓了。
事与愿违,眼看襄州城郭在望了。在一个转弯的地方,青年书生一个不留神,就从马匹上摔了下来,直愣愣的滚了几个跟头,吃了几口灰,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红衣人抓住,反绑了双手。
“你们凭什么抓我,我和你们无冤无仇”
话才说完,嘴就被一块布堵上了。书生见没有其他办法,也就没做过多的挣扎,被红衣人架上马,马被其中的一个红衣人拉着。
“师兄,我们是沿路返回还是?”
“不,我们继续前进,在襄州和师傅汇合。二师弟,你去找一下刚才摔下马的五师弟,我们到襄州檀溪迎隆客栈见。”
说话的人微胖,三十多岁。
“是!”
襄州,又称荆州,这里东临楚汉大地,西靠蜀国,北接南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襄州的檀溪位于汉江北侧,三国时候刘备马跃檀溪故因此得名。迎隆客栈位于檀溪旁,距离汉江也就是百余步的距离。
门口一棵大树,一杆旗帜飘在空中,上书四个大字“迎隆客栈”。七八个红衣人带着书生,进了客栈,要了几间客房。掌柜看绑着一人,问是什么情况,红衣人说是他们师弟,犯错了师傅惩罚,警告掌柜别多管闲事。掌柜也不敢多问,众人进了房间,关上房门,并不准小二打扰他们。
客栈天字号的一间房间里,一个清瘦的中老年人坐在椅子上,微胖的中年汉子低着头,旁边还有参与抓捕书生的其他红衣人。
“师傅,我们抓到这小子了!”
“好,抓住很好,不过离五月十五还有十天时间,你们可要看好了,别放跑了,每天好吃好喝的给我伺候好!”
“是!师傅!”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