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
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陵址选好后,如何定名,群臣争论不休。
有大臣建议:太宗山陵名曰昭陵,有昭示帝气之意,陛下陵就定名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
长孙无忌奏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长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人间、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为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
唐高宗闻听十分高兴,遂定名为乾陵。
但是长孙无忌又哪里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说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而今定名为乾陵,岂不注定有女人为帝吗?
后来的一切发展都应了袁天罡的预言。
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遵照唐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憾”的遗愿,在关中地区渭北高原选择了吉地,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总共二十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了地下玄宫,也就是后来的乾陵。
可是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随着王朝更迭,大唐盛世的覆灭,乾陵遭遇了数次大规模的官盗活动。
其中最为代表的三起盗墓活动,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四十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四十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数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温韬这个大盗墓贼毫无节操可言,但是手段非常了得,每次发动盗墓活动,都是无往而不利,在担任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温韬竟然将他境内管辖的唐朝诸陵统统盗挖,获得珍宝无数,却唯独拿武则天的乾陵无计可施,邪门至极。
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更加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
国民党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哥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只得匆匆率部众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却仍然找不到乾陵地宫墓道口。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乾陵墓道口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而我们现在身处的溶洞墓,稍微将其与武则天的乾陵比较一下,其实就能发现,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以山为陵”的葬制,同样是石灰岩地质,同样是群山之中的最高峰,同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墓道口,难道说,这溶洞墓和武则天的乾陵之间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皱着眉,将手里的矿灯往左侧溶洞壁上探了探。
六叔见状,就把手电筒反过来,朝着我们头顶照去,入目所及,是一片从溶洞顶部倒垂下来的、形态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钟乳石。
钟乳石,又称石钟乳,是碳酸盐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而溶洞则是形成钟乳石得天独厚的条件。
凡是可溶性石灰岩形成的溶洞,都有断层和裂缝,会常年缓缓不断地渗水和滴水。含有碳酸钙的水,滴落时,水里的碳酸钙沉积,经过亿万年的堆积,慢慢形成钟乳石。溶洞底部通常有许多碧澄的小湖,湖畔长着千姿百态的石头,但是,溶洞未经开发前,洞深而且无路,里面险峻异常,而且经常有蛇类出没。
我倒是无所谓,只是郭颉在听说溶洞墓里可能会有蛇的时候,瞬间,整张脸都白了。
(https://www.vxqianqian.cc/4440/4440118/11111074.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