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岁的青年各自背着一床被褥,一个鼓型的深绿色水壶,一副碗筷,一张脸盆和毛巾等洗簌工具。他们之中,还有两人各带一把二胡和竹萧。
他们一个个用好奇的目光搬进了房间,住进 “新家”,开始了他们无法躲避的坎坷命运---他们将要在这几间潮湿的房子里消磨掉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
他们就是带着满腔热情,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来到这里锻炼的知青。
他们的户口随着身体一起飘泊,扎根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在这里深深地打上了一个个鲜红的烙印。
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他们身上粘染着的城市文明之光。他们智慧的头脑以及身上套着的“中山五一”劳动装,在乡村里是多么的醒目、耀眼。
生产队的村民们象参观一副展览,他们三三两两来到我们院坝里,围观在我们家门前,我家门口就象一个了不起的展台。
没过几天,村民们慢慢地议论一阵子之后,大家也就习以为常。我家的院落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而在我们小孩子们的世界里,却带来了一份欢快、几分热闹和许多神秘。
他们悠扬的二胡、竹笛声从房间传出,就会吸引我们好奇的目光,我们就得往他们房间跑去,聆听我们听不懂的音乐,尽管他们是对牛弹琴,大家也有点贻然自得,各取其乐。
刚来的时候,他们不会烧菜、做饭,一个个急得象泪人似地。我好心、热情的母亲就让他们到我家搭伙食,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烧柴做饭;他们不会种田、施肥、耕地,农民们就在他们跟前示范;他们雪白的大腿浸泡在泥水里,蝗虫钻进他们的肌肉里吮吸着他们的鲜血;火红的太阳晒在他们幼嫩的皮肤上,流出的汗水一滴滴从脸上滑落,沁染着他们的衣衫;咆哮、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的茅屋吱吱做响,他们就卷缩在床上嚎哭、呼喊着他们遥远的城市里的父母亲。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他们也就随遇而安。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粗壮、结实,皮肤变得坳黑;扛锄头用的纤细的手变得粗糙;挑重担的肩膀磨成厚厚的茧巴,他们每天腰肌劳损,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社员们一起上工、下工、挣工分、分口粮,过着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
然而,狂热的青春活力迫使他们耐不住寂寞。于是,大队所有的知青都集聚起来组成了一个宣传队,他们挨家挨户的演出,把自己的欢乐交给贫下中农分享,他们洪亮的歌喉,在静寂的山村里尽情舒展,动人的歌声,在乡间小路上传唱。
渐渐地,一些鸡摸狗盗之事在他们当中蔓延,构成了知识青年特有的一道风景:生产队的稻谷、红薯、甘蔗,被他们提前享用,村民们的鸡、狗跳进他们了滚烫的油锅。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一对对知青男女,偷偷来到山坡上、大树下和菜地里拥抱、亲吻,宣泄着他们炽热的爱火,立下了一个个的山盟海誓。
有一本黄|色的手抄本《###》在他们中间流传。文章里描写两个上海知青从恋爱、Zuo爱到错爱的历史。故事生动细腻,情节感人,Xing爱的描写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在当时与《红楼梦》、《金瓶梅》等一起例为禁书。
男知青们仿照书中的情节,用一双色迷迷的眼睛偷看女知青洗澡、换内裤。然后,在夜深人静的夜晚,蹑手蹑脚地钻进她们温暖的被窝。在他们游龙戏凤的时候,可忙坏了我家养的那条大黄狗,它忠实地守在村口为他们站岗、放哨,不让陌生人打搅他们的睡眠,直到他们心满意足,还有些余尤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右边那排女知青房间时,我家的狗便蹦跳着摇动尾巴,尾随他们身后,目送他们拖着疲倦的身体打开自己的房门。
然而,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的家伙放了一把大火,把我家右边那排女知青房屋的三间茅草屋烧得精光。
突然,我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搓着醒松的睡眼从浓烈的烟雾中跑出来。人们发现她没有穿衣服、戴|乳罩,一条红裤叉拴在她雪白两腿上,她那丰满的臀部在火光下闪现。
(待续)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
九
传说中,我们人类的祖先尧在将天子之位传给舜时,曾让他在一个雷雨即将到来的大森林里考验,看他如何走出这片林子?
他孤独地在森林里行走,没有一点恐惧感,毒蛇、狮、虎、豺狼都被他的胆识吓跑,不敢伤害他。暴风雨来临时,森林里一片黑暗,闪电、雷鸣伴随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周围的树丛象长了胡须一样的怪物,在四面咆哮,让人难辩东西南北。
可智慧勇敢的舜,还是在这片千变万化的森林里走出去了。
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红,盆地象一块硕大的蒸笼把稻田里的水份蒸干,开列成一条条坚硬大裂缝,田间秧苗全部枯死。
社员们喘着粗气,在炎热的屋子里边用一扇破旧的扇子在大汗淋漓的身体上摇晃,焦急地数落着过时的季节。
天空终于发怒了,喷下来几天几夜的大雨。洪水泛滥、巨浪滔天,淹没了所有的农田,和一部分房屋(我家地势高,没被淹着),旱灾、水灾轮流袭击,生产队变得颗粒无收,保管室里的粮食全部分光也无法满足和填饱一户户膨胀着的人口的嘴。
于是荒灾、瘟疫流行,灾难降临到了我们不幸的村子里。
公社虽然发放了微薄的救济粮,不过也是杯水车薪。
我们学校暂时休课。知青们暂且回城市里避难,在我家院落里,只留下他们几间空荡荡的茅草房。
自然以它不定的秩序而循环,人类以其互爱的性格而友善。在一百多公里路的一个山村,却逃避了这场天灾人祸,他们对我们很同情,通过农村有线电台广播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愿意向我们提供粮食。
我坚强不屈的母亲和勤奋好胜的哥哥金庆书踏着祖先舜走过的道路,和村子里几个农民一起浩浩荡荡地沿着山路出发了。
山路崎岖,道路漫长,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渴了,喝口河水;累了,就在山坡上打个小盹;饿了,就吃一块随身带的干粮,母亲舍不得吃,对哥哥说:“你年轻,多吃点,吃了好赶路!”
哥哥说:“我身体好,扛得住。妈妈,你吃后才挑得动粮食!”
他们赶了几天几夜的路程,终于到达了那个善良的村庄,村民们对他们很友好,也很同情和感动,热情接待后每人送了一百斤大米让他们担回家。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把大米挑回来的。总之,挑上一百斤大米要走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困难和艰辛是可想而知了!
我和父亲还有两个妹妹,已经在家盼了整整一个多星期了。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