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犹太智慧枕边书 > 4个男人和一只沉重的木箱

4个男人和一只沉重的木箱

------------

丛林中走出了4个男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精­疲力竭、步履艰难,简直像是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

走在前面的两个,共同扛着一只沉重的木箱。后面那两个则拄着拐杖。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都是被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来参加原始森林探险的。可是,不久前,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这群龙无首的4个人了。

他们无法理解马格拉夫那股探险的激|情(如果是为了寻找金矿,那又另当别论)。要不是他给的酬金高昂,他们是绝不会陪他进行这趟狂热的探险的。然而,马格拉夫总是热情洋溢地微笑着说:“科学家发现的东西比金子的价值还要贵重。”

马格拉夫死了。他们原以为他的行动终于以失败告终。可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这只神秘的、沉重的箱子。这是他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钉好,并密封起来的。

“要把它送出去,必须由你们4人合作——两个一次地轮流抬它。”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地址就在箱盖上。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你们答应我吗?”

他们都郑重地向他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共同尊重的人的遗言。他们怎能不敬重他呢。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每当他们由于心灵受到单调乏味的腐蚀而几乎互相充满敌意时,总是马格拉夫把他们团结起来。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他们,鼓舞他们,使得这支小小的探险队战胜了无数次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今,他与他们永别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只神秘的木箱以及他要求他们对他作的诺言,却代替他成了联结这4个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这4个人是:大学生巴里、大个子的爱尔兰厨师麦克里迪、水手吉姆·赛克斯和约翰逊——他是马格拉夫从一间湖滨酒吧里找来的。

水手赛克斯有一张地图。每当他们停下休息时,他总要将它掏出来,仔细研究一番。他会用手指点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从地图上看,它并不遥远。可是,要走到那儿,真是谈何容易啊!

丛林越来越浓密了。危险和恐惧不断向他们袭来。此刻,他们是多么怀念马格拉夫啊!因为,他总能在困难时,及时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在任何情况下,他总能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起初,他们还互相交谈。对他们来说,能听到别人的声音似乎也是一种慰藉。但很快地,他们便发现,谈话似乎只会加重箱子的分量,增加身体的疲劳;于是他们沉默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比沉默更糟糕的东西:在各人的心中,反复交叠地出现了对亲人和家庭的渴念,对同伴的猜忌和对密林及死亡的恐惧。唯一能支撑这个集体的,是马格拉夫留下的箱子。尽管它显得越来越沉重,但在一切都几乎成为梦幻时,只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它,促使着心力交瘁的他们继续前进;是它,在他们濒于分裂时,将大家联合起来。

他们对它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既像囚徒憎恶自己的枷锁一样痛恨它,又像地狱里的人渴求光明天使一样敬仰它。

这只神秘的木箱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他们根据各人的想象力进行着各种猜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高尚的马格拉夫绝不会欺骗他们。正因为这样,他们相互间也存有戒心:绝不能让某个人独吞了这批无价之宝。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正如马格拉夫所说,非得4个人齐心合力,才能把这只沉重的箱子抬出去。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大森林那堵严密的绿­色­高墙豁然打开了。他们来到了丛林的边沿。这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

历尽千辛万苦的他们,终于找到了麦克唐纳先生。这个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白大褂的老头热情地接待了这4个从可怕的密林中死里逃生的人。

他们饱餐一顿之后,约翰逊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有点难为情地提起马格拉夫许诺的报酬问题。

老头听完,却爱莫能助地把手一摊,歉然地说:“可是,朋友们,我一无所有。除了对你们表示感谢之外,我没有什么可以酬答你们的。马格拉夫是我的好朋友。为了你们实践了对他的诺言,我万分感激你们,但我却无法酬答诸位。”

约翰逊指着箱子说:“在这里面。”

赛克斯也热切地重复道:“在箱子里面。”

“请把它打开吧。”4个人异口同声地要求道。

他们动手拆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约翰逊说:“这是开的什么玩笑呀?”

可是赛克斯说:“我听见声音了!我听见咔哒声了。快来看!”4个人都围拢过来。然而,麦克唐纳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却是一块块毫无价值的普通石头!

麦克里迪失望地说:“我早就觉得那人有点疯,说什么箱子里有比金子还贵重的无价之宝!”

“不,”巴里迅速地说,“我记得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

“那又怎么样呢?”麦克里迪恼怒地嚷道。

巴里将自己的同伴轮流打量了一遍,他脑海里重现了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可怕的经历。他仿佛又见到了路旁的堆堆白骨。他记起人们在他们进入森林前的告诫:单枪匹马在森林里闯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他终于明白了。他深沉地说:“朋友们,这难道还不清楚吗?马格拉夫让我们得到的,是我们的生命啊!如果没有这只箱子,没有我们那些诺言的约束,我们能活着走出丛林吗?”

信守诺言的约束,重视集体的力量,永远怀有必胜的信念等等,都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

------------

违约者必须遭到报复

------------

有这样一则《塔木德》寓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漂亮的姑娘和家里人一块儿出外旅行。途中,姑娘离开家人信步溜达,不知不觉中走迷了路,来到了一口井边。

当时,她正觉得口渴,就攀着吊桶,下到井里去喝水。结果,喝完了水,却攀不上井来,急得大声哭喊着求救。

这时,刚好有个青年男子打这儿路过,听见井下有人在哭喊,便设法把她救了上来。两个人一见钟情,都表示要永远相爱。

有一天,这个青年不得不出外旅行,临行前特地到她家来见她,和她道别,并且约好,要继续信守旧约。他们双方都表示,不管等待多久,也一定要同对方结婚。

两人订下了婚约后,正想请谁来担任证人,这时候,姑娘刚好看见有一只黄鼠狼走过,跑进了树林。于是,她说:“现在那只黄鼠狼和我们旁边的那口井,就是我们的证人了。”

两个人就此分别。

过了好多年,姑娘一直守着贞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可是,他却已在遥远的他乡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完全把原先的婚约给忘了。

一天,孩子玩累了,躺在草地上便睡着了。这时,跑出来一只黄鼠狼,咬了孩子的脖子,孩子死了。他的父母都非常伤心。

后来他俩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又生活得很幸福。这个男孩长大了,会自己到外面去玩了。有一天,他来到一口井边,为了观看井下水面上映出的影子,一不小心,掉落井里,溺死了。

到这个时候,那男青年终于记起了从前和那位姑娘的婚约,当时的婚约证人正是黄鼠狼和水井。

于是,他便将事情全都告诉了妻子,同她离了婚。

青年回到姑娘住的村子,而她还在等着他。两个人终于结了婚,过着幸福的日子。

很明显,这是一个在神佑之下合约(婚约)得到履行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对违约行为的惩罚不是直接落在违约者本人的头上,比如让他喝醉了酒掉井里淹死,或让黄鼠狼咬了得病不治而死(不过证人黄鼠狼的小命也得搭进去了),却是让两个无辜的孩子当替罪羊,读来难免于心不忍。

其实,这本是一个劝人为善、劝人守约的寓言,其寓意根本上在于无论如何要使合约得以履行。要是让违约人一死了之,那就既不符合犹太人“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信条,而且合约也彻底没了希望,守约的姑娘只好于受损失空守闺房一辈子。

所以,故事就毫不怜惜地让惩罚落在违约行为所带来的“赢利”上,即两个孩子身上。在这里,孩子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违约行为的首要成果。

这就从根本上抽去了违约行为的内在意义,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无谓之举,甚至自讨苦吃之举。这对“违约”夫妻不是两次获得“赢利”而又两次从“幸福”坠入痛苦之中吗?

从这个节骨眼着眼入手,可以说是对“违约病”的最有效的针砭。

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对内部的违约者采取的是逐出教门的办法。在生意场上,一个受到犹太共同体排斥的“犹太人”可以说是绝难再生存下去(作为生意人生存下去)的。

而对于非犹太人,则一方面毫不留情地上诉法院,要求强制执行合约,或者赔偿损失;另一方面,犹太共同体相互通报,以后不再同此人做生意。

欺骗别人等于欺骗自己,因为言而无信的人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最后陷于孤立而一事无成。

------------

合同的品质条件是一项重要条件

------------

《塔木德》上说:“契约与合同一旦签订,就没有协商的余地了。”

犹太人做生意十分注重合同。出口商比尔与犹太商人拉克签订了10000箱蘑菇罐头合同,合同规定为:“每箱20罐,每罐100克。”但出口商比尔在出货时,却装运了10000箱150克的蘑菇罐头。货物的重量虽然比合同多了50克,但犹太商人拉克拒绝收货。出口商比尔甚至同意超出合同重量不收钱,而拉克仍不同意,并要求索赔。比尔无可奈何,赔了拉克10多万美元后,还要把货物另作处理。

此事看来似乎拉克太不通情理,多给他货物也不要。事实不是那么简单。犹太人­精­于经商,深谙国际贸易法规和国际惯例。他们懂得,合同的品质条件是一项重要条件,或者称为实质­性­的条件。合同规定的商品规格是每罐100克,而出口商交付的每罐却是150克,虽然重量多了50克,但卖方未按合同规定的规格条件交货,是违反合同的。按国际惯例,犹太商人完全有权拒绝收货并提出索赔。根据联合国公约,出口商的行为是根本违反合同的。犹太商人此举是站得住脚的。

此外,还有个适销对路问题。犹太商购买不同规格的商品,是有一定的商业目的的,包括适应消费者的爱好和习惯、市场供需的情况、对付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如果出口方装运的150克蘑菇罐头不适应市场消费习惯,即使每罐多给50克并不加价,进口方的犹太商人也不会接受,反而打乱了他的经营计划,有可能使其销售通路和商业目标受到损失,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最后,还有可能会给买方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假设犹太进口商所在国是实行进口贸易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如果进口商申请进口许可证是100克的,而实际到货是150克的,其进口重量比进口许可证重量多了50克,很可能遭到进口国有关部门的质疑,甚至会被怀疑有意逃避进口管理和关税,以多报少,要被追究责任和罚款。

既然签订了合同,就要严格遵守,这样既显得诚信,又能避免遭受意外损失。仅仅看见了眼前利益就不严格履行合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对自己不利也不能违约

------------

《塔木德》中要求:“立誓之事就是对自己有害也不能反悔。”谨守此道的犹太商人奥斯曼善于从长远考虑问题,为了信誉宁愿暂时赔钱,他目光远大的作风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奥斯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开罗大学并获得了工学院学士学位,重新回到了伊斯梅利亚城。贫穷的大学毕业生想自谋出路,当一名建筑承包商。这在商人看来简直是白日做梦。奥斯曼也陷入窘境:“我身无分文,但我立志于从事建筑业。为了这种目的,我可以委曲求全,从零开始。”

奥斯曼的舅父是一名建筑承包商,他曾经开导奥斯曼: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奥斯曼为了筹集资金,学习承包业务,巩固大学所学的知识,便到了舅父的承包行当帮手。在工作中奥斯曼注意积累工作经验,了解施工所需要的一切程序,了解提高工效、节省材料的方法。一年多的实践后,奥斯曼收获不小,但也有不少感慨:“舅父是一个缺乏资金的建筑承包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无力与欧洲承包公司竞争。我必须拥有自己的公司,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技术、能同欧洲人竞争的承包商。”

1942年,奥斯曼离开舅父,开始实现自己的成为建筑承包商的梦,他手里仅有180埃镑,却筹办了自己的建筑承包行。

奥斯曼相信事在人为,人能改变环境,不能成为环境的奴隶。根据在舅父承包行所获得的工作经验,他确立了自己的经营原则:“谋事以诚,平等相待,信誉为重。”创业初期,奥斯曼不管业务大小、盈利多少,都积极争取。他第一次承包的是一个极小的项目——为一个杂货店老板设计一个铺面,合同金只有3埃镑。但他没有拒绝这笔微不足道的买卖,仍是颇费苦心,毫不马虎。他设计的铺面符合杂货店老板的心意,杂货店老板逢人便称赞奥斯曼,于是奥斯曼的信誉日益上升。奥斯曼的经营原则获得了顾客的信任,他的承包业务日渐发展。

1952年,英国殖民者为了镇压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出动飞机轰炸苏伊士运河沿岸村庄,村民流离失所。奥斯曼承包公司开始了为村民重建家园的工作,用两个月时间,为160多户村民重建了房屋,他的公司获利54万美金。

20世纪50年代后,海湾地区大量发现和开发石油,各国相继加快本国建设步伐。他们需要扩建皇宫,建造兵营,修筑公路。这给了奥斯曼一个历史­性­机会,他以创业者的远见,率领自己的公司开进了海湾地区。他面见沙特阿拉伯国王,陈述自己的意图,并向国王保证:他将以低投标、高质量、讲信誉来承包工程。沙特阿拉伯国王答应了奥斯曼的请求。后来工程完工时,奥斯曼请来沙特国王主持仪式,沙特国王对此极为满意。

“人先信而后求能。”奥斯曼讲究信誉,保证质量的为人处世方法和经营原则,使他的影响不断扩大。随后几年,奥斯曼在科威特、约旦、苏丹、利比亚等国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为了享誉中东地区的大建筑承包商。

奥斯曼讲究信誉的做法,在一定情况下会使自己吃亏。但在这种情况下,吃亏毕竟是暂时的,所谓有亏必有盈,某次吃亏或经济利益受损却会给自己长远的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甚至长远的影响。

1960年,奥斯曼承包了世界上著名的阿斯旺高坝工程。地质构造复杂、气温高、机械老化等不利因素给建筑者带来了重重困难,从所获利润来说,承包阿斯旺高坝工程还不如在国外承包一件大建筑。奥斯曼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阿斯旺高坝工程第一期的合同工程。但随后却发生了一件奥斯曼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他吃了大亏。

纳赛尔总统于1961年宣布国有化法令,私人大企业被收归国有。奥斯曼公司在劫难逃。国有化后,奥斯曼公司每年只能收取利润的4%,奥斯曼本人的年薪仅为35万美元。这对奥斯曼和他的公司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奥斯曼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他委曲求全,丝毫不记恨,继续修建阿斯旺高坝。

纳赛尔总统看到了奥斯曼对阿斯旺高坝工程所作的卓越贡献,于1964年授予奥斯曼一级共和国勋章。奥斯曼保全了自己的形象与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并没有白吃亏,1970年萨达特执政后,发还了被国有化的私人资本。奥斯曼公司影响扩大,参加了埃及许多大工程的单独承包。奥斯曼本人到1981年拥有40亿美元,成为驰名中东的亿万富翁。

千金一诺是非常有意义的原则,它可以在你受挫折的时候给你必要的支持,保证你有足以东山再起的人际关系,它可以给你带来可靠的机遇,因为你已经赢得了别人的信赖和承诺。

------------

一份机心暗藏的遗嘱

------------

古时候有一个贤明的犹太人,他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去学习。一天,他突然染上了重病,知道来不及同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就留下了一份遗嘱,上面写得清楚,家中全部财产都让给一个奴隶,但要是财产中有一件是儿子所想要的话,可以让给儿子。不过,只能一件。

这位父亲死了之后,奴隶很高兴自己得了好运,连夜赶到耶路撒冷,向死者的儿子报丧,并把遗嘱拿给他看。儿子看了非常惊讶,也非常伤心。

办完丧事后,儿子一直在盘算自己应该怎么办,但理不出个头绪。于是,他跑去见老师,说明情况后,就发起了牢­骚­。老师却对他说:“从遗书上就可以看出,你父亲十分贤明,而且真心爱你。”

儿子却厌恶地说:“把财产全部留给奴隶,不留一点什么给儿子,连一点关怀的意思也没有,只能让人觉得愚蠢。”

老师要他好好动动脑子,只要想通了父亲的希望是什么,就可以知道父亲是给他留下可观的遗产的。老师告诉他,他父亲知道,如果自己死了,儿子又不在,奴隶可能会带着财产逃走,连丧事也不报告他。因此,父亲才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奴隶,这样,奴隶就会急着去见儿子,还会把财产保管得好好的。

可这个当儿子的还听不明白,这样做对他有什么益处。

老师见他还是反应不过来,只好给他挑明:“你不知道奴隶的财产全部属于主人吗?你父亲不是说给你留下了一样财产吗?你只要选那个奴隶就行了。这不就是他充满爱心的聪明想法吗?”

年轻人终于恍然大悟。

故事中的犹太人实实在在地使了一个小计谋,遗嘱所给予奴隶的全部权利,都建立在满足儿子一个要求的基础之上,前提一变,一切权利皆成泡影。这样一个机心暗藏的活扣,是这个犹太人计谋的关键。这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在订约守约方面的独特智慧。

人必须要守约,合适的契约能够有效地保护你的合法权益,但在订约的时候要考虑周全,多动些脑筋。

------------

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独立的生意

------------

不管是在为人处世还是在做生意方面,犹太人都是非常谨慎的,他们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是:“每次都是初交。”

有个日本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上馆子吃饭。坐定之后,画家便取出画笔和纸张,乘等菜之际,给坐在边上谈笑风生的女主人画起速写来。

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画家递给日本商人看,果然不错,画得形神毕具。日本商人连声赞美道:“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朋友的奉承,犹太画家便转过身来,面对着他,又在纸上勾画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通常画家在估计各部位比例时,都用这种简易方法。

日本商人一见这副架势,知道这回是在给他画速写了。虽然因为位置关系,看不见他画得如何,还是一本正经摆好了姿势,让他画。

日本人一动不动地坐了约有10分钟。

“好了,画完了。”画家说。

听到这话,日本人才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凑过去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画家画的根本不是那位日本商人,而是他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写。

日本商人连羞带恼地说:“我特意摆好姿势,你却作弄人……”

犹太画家却笑着对他说:“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问别人画什么,就以为是在画自己,还摆好了姿势。从这一点来看,你同犹太商人相比,还差得远了。”

到这时,那位日本商人方才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看见画家第一次画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面对着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在画他了。

日本商人犯了一个犹太商人不会犯的毛病:以为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

而实际上,在犹太人的生意经上,明确地写着一条,叫做:“每次都是初交。”

哪怕同再熟的人做生意,犹太人也决不会因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独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伙伴。这样做,就不会因自己对对方的先入之见而掉以轻心。

在生意场上,守信是一种基本道德;而谨慎则能避免因对方的失信给你造成巨大的损失。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独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伙伴。

------------

在原来的名字前面添一个字

------------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79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片。他在1938年开始为拍片秘密做准备。1939年1月1日,卓别林着手编写剧本,3个月后即告完成。同年6月,他公开向报界透露片子的内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的侵略魔爪伸向欧洲各地。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独裁者听说要开拍一部公开讽刺他的影片,气急败坏地叫嚣:“把那个肮脏的犹太人抓来绞死。”纳粹德国的驻美使馆向好莱坞发出通牒,威胁说,如果卓别林的拍片计划不受阻止,纳粹德国将抵制美国好莱坞的全部影片。同时,卓别林也收到许多恐吓信,扬言要处死他。但是,卓别林毫不畏惧地说:“让这些狗去狂叫吧!”

1939年9月7日,《大独裁者》正式开始拍摄。

《大独裁者》开始的名字是《独裁者》。它改名还有一段故事呢。

卓别林带着演员前往外地拍摄外景。正当工作紧张的当儿,忽然,派拉蒙电影公司向卓别林写信说,《独裁者》的题目原是他们的专利品,因为他们有过一个剧本,题目就叫《独裁者》。

卓别林感到事情节外生枝,很有些棘手,便派人前去跟他们谈判。谈来谈去,对方坚持不肯退让,除非将剧本的拍摄权交给他们,否则决不罢休。

不得已,卓别林只得亲自找上门去,好言好语地同他们商量。可是派拉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不肯出让拍摄权,又要借用《独裁者》这个题目,那就必须交付25000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以侵犯版权罪向法院提出诉讼。

硬也不行,软也不是,感到左右为难的卓别林灵感爆发,机智地在《独裁者》前面添了一个字,使得派拉蒙公司勒索25000美元的计划顿时化为泡影。

原来,卓别林添上了一个“大”字。按卓别林的解释,那部电影的题目加了“大”字,成了《大独裁者》,就不是派拉蒙公司剧本所意味的一般独裁者了。两者之间有了质的区别,怎谈得上侵犯专利权呢?

《大独裁者》1940年10月15日正式公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关键时刻,卓别林用自己的影片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贡献。

在订约时,可以凭借过人的律法知识,以公正的形式与对手签下一份份利益天平总是或多或少偏向自己的合同;在守法的背后,总有无数的法律边缘可以利用。

------------

只看谁奉献得多

------------

从前有个国王,他只有一个女儿,长得聪明美丽,深受国王喜爱。

一次公主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束手无策的御医告诉国王,除非得到神药,否则公主就没救了。

国王焦急万分,赶紧贴出布告:任何人只要能治愈公主的病,不仅公主可以嫁给他,而且还立他为王位继承人。

在遥远的地方有弟兄三人,其中老大有一只千里眼望远镜,正巧看到了国王的布告。他便同两位兄弟商议,要去治好公主的病;两个弟弟也各有宝物:老二有一块会飞的魔毯,可作交通工具;老三有一只魔力的苹果,不管什么病,吃了这个苹果马上就会痊愈。

三兄弟商量好后,就一起飞往王室。公主吃了苹果后,果然疾病痊愈。

国王欣喜若狂,立即命令准备宴会,向全国宣布新驸马。

可是,国王只有一个女儿,而治病的却是三人,从生活实际和犹太律法上都不允许“一女事三夫”,那么究竟让公主嫁给谁呢?

老大说:“如果不是我用千里眼看到布告,我们也不会想到这儿为公主治病。”

老二说:“如果没有魔毯,这么远的地方,怎么能来得了呢?”

老三说:“如果没有魔力苹果,即使来了,也治不好病。”

这个问题使国王很为难,公主既不能嫁给三个人,又不能单独嫁给其中一个人,否则就是对其他两人的失信。违约同样是犹太律法所不允许的。那么,只能说布告上的内容有漏洞,若想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避开漏洞。

国王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定了拿苹果的老三为驸马。

国王认为,有千里眼的老大,仍然拥有千里眼;有魔毯的老二,仍然拥有魔毯;只有老三将苹果给公主吃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了。根据《塔木德》律法:“当一个人为一人服务时,最可贵的还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的人。”这就是国王为了避免违约,而又避开合同的漏洞所寻求的一条标准。即不看谁对治病的贡献大,而只看谁奉献得多。

在生活中应该把诚心和聪明结合起来。信守合同是一种诚信;巧妙地避开合同中的漏洞则是一种聪明。

------------

有些争论连上帝都无法裁决

------------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