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 > 062:初露芥蒂

062:初露芥蒂

出门的时候,天空飘起了细小的雨粒,老太太又让廖妈妈去找大氅出来,廖妈妈刚走了一步,老太太道:“把那件大毛兔毛的和狐狸毛的都拿出来。”

狐狸毛的给了蒋蓉华,兔毛的给了童若瑶,还难得露出一点儿笑道:“只怕四丫头也忘了上京的冬天是什么模样,所以今年冬天你们是第一回在上京过,大氅却最是暖和。这两伴颜­色­艳丽了些,你们不嫌弃是旧的,就收下吧。”

兔毛的有八九成新,那件狐狸毛的看起来还是簇新的,童若瑶和蒋蓉华并肩福了福,“谢谢老太太。”

张氏在一边瞪眼,老太太对大房也太大方了,特别是新进门的侄儿媳­妇­,昨儿给了那些好东西,今儿又给了一件狐狸毛的大氅。焉知那一件就需要三只成年狐狸的皮毛才能做出来,穿在身上暖和的就不想脱下来。张氏也是花了好些钱才做了一件,都搁着不舍得拿出来穿,老太太这件却这样轻易地就送出去了。

不知怎么的,张氏突然觉得老太太开始偏向大房。头些年家道困难,老太太虽拿出一些梯己,可大部分却是花的她嫁来童家的嫁妆。当年童老太爷风光一时,老太太存起来的好东西不知到底有多少,却不肯多拿些出来。而现在……

看着他们上了马车,周氏和童若瑶才回到各自屋里,小玉将大氅拿出来,琢磨着道:“等天气好了拿出来洗洗。”

这件大氅是用兔子皮毛拼凑而成,里面兔毛洁白似雪,外面用了猩红­色­绸缎,中间又镶了一层棉花。贵重的不是用料,而是做工还有老太太突然转变的态度。童若瑶想不明白,她可以一边狠下心那样对童若绾,却也可以一边这样对他们一家,老太太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张氏猛灌了几口冷茶,才觉得胸膛里的火压制下去了一些,想起那件­色­泽鲜亮的狐狸毛大氅,就叫丫头翻箱倒柜地把自己做的哪一件找出来。

张氏屋里的东西都是管事妈妈收着的,今儿管事妈妈有事儿告了假,她这样没有头绪地,找了许久也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张氏气得吼道:“都是没用的东西,我这屋子能放多少东西,你怎么就找不到?”

丫头忙跪在地上道:“奴婢实在不知放在何处……”

张氏一脚踹过去,“没用的东西,还不快滚下去。”

正在这时,门上的婆子进来禀报:“亲家夫人和姑­奶­­奶­来了。”

张氏愣了愣,才知道是赵氏和秋儿来了,忙叫那丫头去找衣裳换。许是张氏那一脚踹得有些重,丫头趴在地上起不来,张氏气不打一处出,又踹了一脚,幸而门上的婆子推了那丫头一把这一脚才没揣着要害,“夫人,她们已经进门了,马上就要过来。”

张氏骂了一句“没用的东西”就换其他丫头进来,把这个丫头拖出去。

“也不知到底怎么了,走的时候分明好好的,突然就病了。”赵氏满面愁容,“原是说准了最迟十月就能得到准确的信儿,没想到却出了这等意外。”

赵氏来上京,一则是给儿子完婚,断了儿子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其次,便是为了孙大人回京复命的事儿。在上京也没少托关系,花了不少的钱进去,眼看着事儿要成了,却传来老爷生病的事。之前,赵氏便觉不妥,预备要回去,可既然答应了周氏,又有蒋家的关系在里面,她不得不多留些时日。与蒋夫人的关系,到底不能断了。

张氏有几分紧张,“到底如何说的?你也别急,说不定这会子已经好了。人食五谷杂粮,难免有这些疾病。”

赵氏叹口气,张氏抬头去看女儿,见她蹙着眉头,心事重重的样子。莫非是赵氏这次走得急,不预备带着他们去?如此一来.独留女儿女婿在上京。

“现在天气一日比一日冷,原是不预备带他们回去……”赵氏说着看了童若秋一眼,嘴角勉强扯出一抹笑,“秋儿是有心的,非要跟着回去,所以就来和你说一声。”

张氏松了口气,笑道:“理应如此,长辈的都要见见。”

张氏的心思赵氏何曾不明白,只想到孙博文和自己闹脾气,她心里就不快,竟不如儿媳­妇­。虽然,儿媳­妇­也得了张氏的点拨才会如此,说来说去却也是为了儿子、儿媳­妇­好。那不孝子是愈发没个体统了,在那边闹,来了上京还要闹!幸亏儿媳­妇­是个没什么心思的,否则指不定要闹成什么样。

“启程的日子可定下了?”

“看了黄历,定在后日,如今瞧着天气,只希望别下雪才好。”赵氏忧心忡仲地看了看外面的天­色­,细雨见停,天空却苍黄­阴­暗,看起来似乎真的要下雪。

“至少要下个月去了,可风却刮得紧,你们在路上也要小心才是。”赵氏点点头,既然来了就要去见见老太太。老太太听闻也唬得一愣,随即安慰道:“也别太担心,没得亲家老爷没事儿,你反而急出病来。”

赵氏扯出一抹笑,“让老太太记桂了。”

老太太又询问了启程的日子,嘱托她们在路上注意保暖,多带些人。上京西北一代今年旱情闹得最厉害,唯恐那边有流民。那些饿得穷极的人,细说起来却比劫匪还要可怕。

张氏听了竟有些胆战心惊,赵氏却面不改­色­,点点头。童若秋却也害怕起来,只是已经提出来,家里人都开始预备,这个时候也不能说不了。

老太太又教导了童若秋几句,不外乎就是要她多多孝顺公公婆婆。然后叫廖妈妈拿了两伴大氅,竟然都是狐狸毛的,只是一件颜­色­略深,一件颜­色­略浅。

“即便是在马车里,也容易吹着风,这两间大氅你们带着在路上穿,比什么都暖和。”

赵氏惶恐地看着两伴大氅,道:“这如何使得,我们到底年轻,若是这点儿冻都受不了,更何况老太太您,还是您留着吧,我们多穿一些就够了。”

张氏挑挑眉,想起老太太给侄儿媳­妇­和童若瑶的时候,可没见她们推辞什么。

“我在家里,又烧了地龙,哪里还需要这个?”老太太执意要给,赵氏只得收下,留在这里吃了午饭才回去。

送走她们,老太太叫张氏进屋说话,“等二老爷回来了,叫他过去打听打听,是不是孙大人出了什么事儿?”

张氏明白是找童老爹打听,道:“不过是病了,亲家夫人又离开了这些日子,再说也该秋儿回去认亲。”

老太太瞪了张氏一眼,该开窍的时候不开窍,不开窍的时候偏偏好像什么都知道。“你那里明白里头的厉害?亲家夫人回来就把院子里里外外都修葺了一番,分明是亲家老爷调任回京的事儿十拿九稳,现在却急巴巴地带着三丫头和孙女婿都去了,你怎么就不细想?”

张氏心里还琢磨着老太太给的那两件狐狸毛大氅,是比给大房的好些,可儿子童若晨却没有。他每天在先生哪里读书,屋子里四面通风,怎么就不担心他坐在哪里会冻着?嘴上不在意地道:“孙家在上京也不是只有咱们一门亲。”

老太太冷冷看了她一眼,心思突然就不动了,想想不过是子孙后辈的福气,她已经是半身入土的人,还­操­心这些作什么?索­性­闭上眼养神去,张氏做了一会儿不见老太太再说话,就从屋里出来。

走到门口又忍不住扭头看了一眼里头的摆设,还和以前一样,可以前怎么就从来没觉得老太太屋里的摆设这样多?

傍晚,蒋蓉华却随着童若远一道回来了,周氏心里大喜。虽然在上京有三朝回门去娘家小住的习俗,可若是亲家劝着儿媳­妇­回来,那便说明对方对女婿极为满意。再看童若远有些泛红的眼,微微有些醉态的步伐,更是欢喜了,忙叫他们进屋。

“家里一切都好吧?”周氏携了蒋蓉华的手,关心地问道。

蒋蓉华点点头,抿嘴一笑道:“父亲、母亲都很好。”

“这就好,外面这样冷,怎么就赶着回来?”虽是这样问,却难掩喜­色­。

蒋蓉华听着不觉暗暗地舒口气,虽然婆婆待她很好,可总觉得难易融入这个家庭,少不得要努力一些。

婆媳说着话,外面陈妈妈进来说:“老爷回来了。”

周氏站起身迎出去,蒋蓉华跟在后面。童老爹外面披着一件旧披风,上面细细密密一层水珠,“怎么今儿这样晚?”

蒋蓉华福福身就下去了,童老爹诧异地道:“儿媳­妇­怎么回来了?”

周氏抿嘴笑道:“又不是非要在娘家小住。”

童老爹没多问,朝周氏道:“今儿你们自己吃,我已经吃过了,这会子还有一些东西要去书房看看。”

“在那里吃的?”

童老爹沉吟道:“在户部邱大人那儿,那边这些天事儿多。”

见童老爹的脸­色­凝重,周氏不由得有些紧张,可外面的事儿她不懂,也不能多问,“一会儿让陈妈妈做些热汤给老爷送去,去去寒气。”

童老爹点点头,换了一身­干­爽的衣裳就去了书房。吃了晚饭,童若远去书房见童老爹,童若瑶、蒋蓉华陪周氏说了一会儿话才各自回房歇着。

到了十月下旬,外面就冷的僵手,除非天气猜好,不过即便是睛天,那冷冽的北风还是叫人受不了。东临的冬天也冷,但由于地理缘故,风没有上京来的猛烈,到底好了不知多少。

风吹得窗棂子,“咯咯”作响,童若瑶偎在炕头上就不想动弹,对面蒋蓉华低头做着针线,却好像也被刚才那一阵风惊扰了,抬起头看着童若瑶,见她发怔,笑问道:“四妹想什么呢?”

童若瑶回神,“昨儿听陈妈妈回来说,上京城内已经涌进来一些难民。”

“顾家老夫人心慈仁厚,率先盖了施粥的棚子。”

原来昨天陈妈妈说话,不光自己听见了,大嫂子也听见了。童若瑶有些不自在,低下头去。

蒋蓉华知道顾家这门亲,“许多大户人家也效仿起来,相信这个冬天总是能熬过去的,等明年开春了,就好了。”

一介商贾尚且可以做到施粥救济,又是在天子脚下,也莫怪那些人效仿起来。娘家原也有这个打算,可上京这样的地方,又岂会让过多的难民进来?若是真的要救那些难民,倒不如实际些将那些难民送到原藉,将过冬的米粮发下去。今年西北旱情严重,明年未必还是如此。若任由这些难民四处流窜,误了明年的春耕,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