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我做许仙的日子 > 第364章、保下黄子澄

第364章、保下黄子澄

“陛下,王爷所言甚是想那晁错只为自身声望,不为君父设想,冒然削藩……”突然御史们站了出来

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进言骂得黄子澄是狗血喷头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扛着竹竿捅马蜂,能惹不能撑

朱允文见了,立即开口说:“黄大人—心为国……”

可是不等朱允文说完,一应言官便齐齐走出队列恶狠狠地用眼睛剐了黄子澄,然后一丝不苟地向朱允文跪拜“陛下,黄子澄削藩,致使天下不安!”

“陛下,子澄误国,不杀不足以平国难!”

……

一个纷纷指责黄子澄的不是如果从后世角度看,他们的指责显然是对的

但是先有齐泰,又有他们若说没的什么的话,显然不可能

齐泰黄子澄都是朱允文身身边的人,但是是人便有亲近远疏特别是朱允文即位,齐泰与黄子澄一起建言,多是黄子澄得胜这久而久之之下……

“陛下,子澄之策,国家动荡,还望陛下不要徇私谊而罔国法?”

愈加的上纲上线了朱允文呆了片刻,稚­嫩­的面孔渐渐涨红,连语气也变得罕见的森然:“王大人,你在教训我?”

这位王大人显然没有想到自己会让皇上点名,也知道自己有点儿上纲上线了他立即朝地上磕了一个响头,磕得额头渗出了点点血花,神情却坚决无比

“陛下先帝设谏,止备顾问从容论思而异已那子澄惑乱君王,放质子归燕,打草惊蛇耶?私心耶?”

这一下,黄子澄吓得面­色­惨白朱允文也让憋的要死

这王大人奏的事,他自然知道,因为这是不久前才发生的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病越生越重,居然成了病吴场病并不是突发的,而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五月,是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来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老爹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取代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朱棣这次可算是打错了算盘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了,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搞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谁知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真正是岂有此理!五六个藩王已经被处理掉,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路上的叫化子都知道朝廷要向燕王动手,黄子澄的脸上简直已经写上了削藩两个字,居然还要掩耳盗铃!书生办事,真正是不知所谓

这是件笑话,也是个丑闻朱允文好容易才帮他老师压下,现在又让人提溜出来,而且越搞越大了

朱允文当然愤怒了,这可是他的老师“那是朕执意放人,与黄爱卿无关”

袒护,**­祼­地袒护

那王大人也不赖,听了,又狠狠磕了一个响头,凛然道:“陛下执意而为,老奴当然不敢阻拦,只好向陛下诀别,恕臣无法再侍奉陛下,老臣这便撞死在陛下面前”

朱允文一滞,怔怔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这王大人脾气如此刚烈,这些谏官,都是太祖千挑万选留下的太祖都没有弄死他们,而自己这有心学自己太子爹宽仁的皇帝,一来便逼死了一个老言官,这显然脱离了朱允文的预期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强化朱氏的统治,便对于官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核心思想就是使得官员权力相互制衡,以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由此,朱元璋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权力最重的皇帝

只要是熟读明史的朋友,一定都对于明代言官的悲壮事迹印象深刻确实,由于朱元璋及其子孙的刻意培植,明代的言官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他们不但自尊自重,而且也积极有效地履行自己监督与纠察的职责,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乃至于义无返顾前仆后继

历朝历代无论皇帝们如何昏庸,但极少杀言官的朱元璋找了很多老学究(纯书呆子类型)担任“言官”,负责监督其它高级官员朱元璋作茧自缚,经常也被这些言官们收拾,譬若有次他找了一些女乐进宫,不但不能遂愿还要当场对言官表明态度“你这样做得很对……”

好吗!老朱都没有杀的人,你朱允文­干­掉了,想­干­什么?

老朱留下这么些言官,可不是为了好看的

明朝虽然从太祖朱元璋起加强皇权废相权,但朝廷言官的权势却比历代都大,设六科给事中设分巡御史(即旧戏里常出现的“八府巡按”,官虽七品,却职在监察部堂和地方大员;朝会上七品言官批评一二品柄国大臣乃寻常风景,七品巡按御史可与一省首长巡抚大人分庭抗礼;官僚集团内部以卑抑尊,上下分权中外制衡,是今日许多讨论“县官改由省直管”的人们所不敢想象的———这种分权出于皇权对治权旁落的防范,更同时用身边人(宦官和特务组织监视官僚集团,是“家天下”的统御术和治国逻辑

再有,一是宋明道学(包括理学和心学各派对儒家忠孝信义等思想观念的弘扬,使抗争者对掌权者有道义上的心理优势二是中国士民对历史褒贬的信仰,以其对永恒的追求蔑视眼前的富贵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就是这种情结三,更具全局­性­的是,明代执政者和士民有两种评判是非和人物的标准而士民舆论更强势,民间的声誉可以支持和“对冲”官方的打压

这一切自然便形成了明朝独特的封建制度除非老朱再活过来一次,推倒重建大明否则这今后的大明天子,有些事情也不是想­干­便能­干­的,君臣之间形成的权力平衡和互制将会越来越成熟了,谁也无法破坏这种平衡,皇帝也不行

现在朱允文不,是大明以后的皇帝显然是会越来越明白,这将不会再是他们无法随心所欲的时代,就是朱棣后来搞的下西洋,不也是憋曲地结束了朱棣都搞不赢,就更不用说朱允文了

虽说才到建文朝但是现在就可以有十足把握说,这大明朝上下,最幸福的职业不是皇帝,而是监察御史,因为这个职业想骂就骂想打就打,顶着正义正直之名行事百无禁忌,打了骂了还能赢得满堂喝彩,连皇帝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夸你打得好骂得好,以后继续保持本­色­,打轻了骂轻了就是不给我面子云云……跟风光无限的言官比起来,投了大明皇帝胎的人绝对算不得命好,大约是前世造了孽,老天爷让他们今生受罚,大明皇帝长寿者极少,原因大抵如此了,君权与臣权打了个平手,贵为皇帝活得如此憋屈,换了谁也活不长

这王大人这么一闹,朱允文是真心下不来台他总不能为了救自己的一位大臣,却让另一位去死吧?

“汉文,你的这位侄孙顶不住了,要不要帮他一把?”苏妲己建议说,“这言官也太过份了,一点儿面子也不给皇上留你不是想引命运吗?如果摆平了这大明言官,她应该会出现吧!”

“那又怎么样?”许仙一点Сhā手的意思也没有“刺了两剑,都刺不死引来又有什么用?”

苏妲己呆了一下,显然没有想到许仙会这么说“命运自然是杀不死的但是欲跳出命运长河,自然要详细观望命运……”苏妲己停下,抓着许仙的思维气道,“你骗人!你只是不想招惹言官罢了!”

许仙当然不想招惹他们因为就是没有了言官制度,大明朝它依然是大明朝改变历史,也许会召来命运­干­涉,但是这样的历史,命运会来吗?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招惹了不来,反而是惹上了一大群不怕打白ρi股,不怕死的存在他图个什么?难道真打定了做官儿的主意不成?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