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齐鲁文化 >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2)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2)

第一种观点:“齐”字与天齐渊有关。《齐记》记载:“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腹齐也。”《史记·封禅书》言:“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在古代,“齐”字与“脐”字相通,因此“天齐”就有了天的肚脐、天的中心之意。由于临淄附近有天齐渊,当地先民将之看成“天之腹脐” 、世界的中心部位,因此临淄地区便得名“齐”。

第二种观点:“齐”字与小麦等农业种植有关。首先,“齐”的古义是“禾麦吐穗,上平”;其次,甲骨文、金文中“齐”的字型很像小麦吐穗的形状;最后就是临淄地区自古就以农业为主,且极为发达。正因为上述三种原因,才有了“齐地”之称,也就是“小麦种植区”的意思。

第三种观点:“齐”字与弓箭和东夷人崇尚武术的习俗有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齐”字很像三枚箭头,再加上“夷”字的字型体现的是人背大弓,蕴涵了东夷人发明弓箭、崇尚武功等史实,后人因此得出齐地是“崇尚弓箭的东夷人所居中心之地”的结论。

不论“齐”由何而来,生活在齐地的齐人都坚信齐地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并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二、齐文化的特­性­:功利­性­和空灵­性­

齐文化中的功利­色­彩较重,却以空灵为基本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在:虽然注重事功、物利,却从未使人产生肃穆的压抑感,而是带有极大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于恢宏的气势中透出无所不在的空灵。也就是说,这种功利­性­是以不拘一格的空灵­性­表现出来的,具有随意­性­和实用­性­。主要原因就在于齐国系神仙方士的发源地,海内三神山的传说是由这里产生的,战国至魏晋时期出现的著名方士也大多是齐人。由此可知,齐文化中带有很深的“空灵”烙印。

关于“三神山”,司马迁在所著的《史记·封禅书》中写道:“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用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所谓的“三神山”应该是海市蜃楼,也就是幻景。战国时齐国的方士们正是从这种空灵斑斓的幻景中受到启发,创立了仙道学说。

当时的燕、齐一带盛行神仙观念与方术,就连统治者也十分热衷于求仙活动。加上战国属于社会剧烈变革与动荡的时期,许多人都对现实感到茫然、苦闷,想躲开这个“恶浊的世界”。但是,这个现实的世界是躲不开的,吃饭、穿衣等众多实际问题都需要解决。于是,人们利用玄想制造的“吸风饮露,游乎四海之外”的仙人便产生了。

与此同时,战国时期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规范与秩序,出现了思想解放,个人不但在政治上取得权利,在经济上获得保障,还脱离了贵族的羁绊、“上天”的束缚,获得了相当的自由,由此产生了“做仙人,服不死之药,从此无拘无束,与天地相始终”的思想。

此外,空灵、缥缈的仙境也寄托着人们在仙道思想影响下对现实纷扰、人生短促的超越、解脱心理。的确,人们越是向往“老而不死”的仙境,仙境就越发神奇、华丽,引起人们无尽的企盼,且这种企盼越强烈,人们求仙寻道的活动就越疯狂。在战国至汉的这段时间内,尽管人们从未找到过实际存在的神山仙境,方士们的预言也屡试不灵,尤其是封建帝王为寻得长生不老之药而耗资百万,却屡屡受骗上当,但寻仙求道的活动依然非常活跃。其原因在于:这种活动既符合普通民众躲避现实的愿望,更满足了封建帝王希望长生不老、永为人主的心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