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也是岳石文化与周至汉代的遗存。总面积约20余万平方米,现存范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350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因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武原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而得名。
据资料记载:早在1928年春,吴金鼎就曾到山东考古,并首次发现了“城子崖”遗址。随后,中央研究院和山东省政府联手对此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发掘面积15600平方米。
上层出土了鼎、鬲、瓮、盆、杯等灰陶器物和铜制兵器,属于商周战国文化。特别是黑陶,质地坚硬、薄如蛋壳、造型精美、漆黑光亮。其次为灰陶、红陶和少量白陶。所有器物的器形都非常规整,器壁也很均匀,表面和底部常有规律的轮旋纹和同心圆切割痕迹。纹饰为弦纹、划纹、铆钉纹、镂孔和少量篮纹、方格纹等。
下层出土了大量石器、 骨器、蚌器和陶器,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器物,而且陶器群与仰韶文化有显著区别。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而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其中出土的石器多为磨制,有加工精制的石刀、石钺、石锛、石凿、石斧、石镰等。骨器有针、锥、镞、鱼叉等,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出土的动物骨骼以猪、狗为最多,还有马、牛、羊、兔、獐、鹿、糜等动物的骨骼,反映出当时的家畜驯养和狩猎情况。
1989年末,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遗址进行勘探和试掘,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又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的三个城址。
龙山文化城址近似方形,东、南、西三面的城垣较为完整,北面城垣弯曲并向外凸,城垣拐角为弧形。城内东西宽约430米,南北长约5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埋于地表以下25~5米,残厚8~13米。大部分城墙挖有基槽,有些部位在沟濠块土上夯筑起墙。城墙夯土结构有两种:用石块夯筑和用单棍夯筑,这反映出夯筑技术的发展过程。
岳石文化城址也近似方形,城内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东、西、南三面城垣都在龙山文化城垣以内夯筑,北面筑在龙山文化城墙之上。城垣夯筑规整,夯土坚硬,采用成束棍夯筑,夯窝密集且清晰,夹板挡土的夯筑技术与商周时期相似。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