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齐鲁文化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4)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4)

杨家埠木版年画所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但有神像、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美人条、金童子、神话传说等,还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而喜庆吉祥更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富贵荣华、欢乐新年、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形式新颖多样:有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房间内的中堂、炕头画,窗户旁的月光画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把农家院落装饰得节意浓郁、喜气洋洋。

作为中国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杨家埠木版年画长期根植于民间,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即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比如蝙蝠代表多福、牡丹象征富贵、玉兰象征长春、瓶鞍代表平安等等。由于年画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极富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民粗犷、豪爽、勤劳、幽默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与其他地方的年画相比,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作工艺比较特殊,一副作品需要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众多程序,而且全部都是手工套­色­印刷(一种颜­色­一块板),雕刻所用的木板也是极为特殊的木材——山中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棠栗子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发展年画生产,成立了“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并组织艺人对古代工艺进行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大胆加工、改革、创新。1978年,杨家埠人还成立了年画社和年画研究所,逐渐恢复了个体生产年画的传统方式,画品的艺术­性­和产量也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三、鲁绣

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的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于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它在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有的刺绣手法,成为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的刺绣工艺。

据史书记载:鲁绣在春秋时期已经兴起,当时称“齐纨”或“鲁缟”,《史记·货殖列传》曾称其“冠带衣履天下”。到了汉朝,鲁绣已经非常普及,朝廷还专门为刺绣业设置了“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这说明当时的绣业已经非常繁荣。唐代后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桑地和织绣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无数织绣工人迁徙南方,导致北方刺绣逐渐衰落。直至明代后期,鲁绣才得以“复苏”,并重新闻名于世。鲁绣以齐针、缠针、滚针、擞和针、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为主,所用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因此鲁绣又被称为“衣线绣”。

如今的鲁绣以构图简练、朴实,­色­彩淡雅、明亮,对比强烈,针法粗细相间、虚实适宜而著称,所绣作品立体感非常强,而且华丽与素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图案有花鸟、书法、人物等,其中《百鸟朝凤图》、《罗汉图》、《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等,都显示出构图严谨、手法多样、花纹粗犷雄健、质地坚实、­色­彩对比强烈、形象生动等鲁绣独有的特点。

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不仅赋予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内涵。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2000年前的汉朝,鲁绣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甚至欧洲的罗马帝国。如今鲁绣作为中国刺绣文化与和平艺术的使者,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