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齐鲁文化的熏陶,齐鲁大地上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曲艺也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这里的名片之一,无论是孔府乐舞,还是地方戏种柳琴戏、山东梆子,都与当地特殊的地域文化、人文特点相互融合,成为齐鲁文化的代表。
一、孔府乐舞
所谓孔府乐舞,就是在孔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舞,有着不同于其他表演形式的风格与特色。
歌与舞自古以来就融为一体,“故歌之,为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也。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孔府乐舞包括祭孔舞蹈和祭孔音乐两部分。
孔子对世人影响非常大,历代统治阶级都宣扬孔子的功德,以显耀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因此,祭孔仪式中的舞蹈就应该是最正统的乐歌和最典雅的舞容,必然与民间充满生活气息的舞蹈截然不同。
孔府乐舞的表演者是孔府专门供养的乐舞生员,他们都来源于“乐学”。所谓“乐学”就是孔府按我国周代以来的音乐教育制度设立的传习古乐的学府,立有“太常”制度,有正规的常设机构对乐舞生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正规的专业训练。乐舞生员除了按部就班地学习祭礼乐舞之外,还要学习乐理、吟诗、作画、书法等,学有所成者还会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
孔府乐舞的表演规模以孔子封号而定。自南齐以来,除个别朝代使用“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乐队排成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外,其他各朝代基本上沿用“轩悬之乐”与“六佾之舞”(乐队排列在东西南三面,舞列六人)。
孔府乐舞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特磬、古瑟、古琴、洞箫、笙萧、龙笛,及金、石、革、木、丝、竹、匏、土等古代的八种乐器。演出时,编制庞大的乐队与生动的歌舞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明代以来,祭孔祀典开始固定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六项仪程,这使得祀典中的乐舞也必须固定为六个乐章:迎神奏《昭平》之章、初献奏《宣平》之章、亚献奏《秩平》之章、终献奏《叙平》之章、彻馔奏《懿平》之章、送神奏《德平》之章。
祭孔音乐旋律古朴、节奏徐缓,属于最为方正的祭祀乐歌,从隋代到民国初期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法。如清同治年间,皇帝在重新颁定祭孔乐曲时,特别强调“管弦只一字一音,盖长言之为歌,长引其声以咏也……使声必依永,律必和声”。祭孔音乐需要一字一音的演奏,速度必然极为缓慢,由于传统观点认为“大乐必易”,因此只有这种简而无傲的音乐才能“导人心之和,宣天地之予”,进而“感格于神明”。也就是说,只有这种音乐才能符合古代祭祀内容所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山东地方戏曲
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的狩猎、酬神、祭祀乐舞中就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音乐歌舞已非常发达。齐国的《韶》乐曾被孔子誉为闻之“三月不知肉桃花扇剧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