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由于战争不断,山东“多是无人之地”,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得力的整治措施实施后,山东的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原本比较萧条的社会也逐渐变得繁荣起来。在这种大背景下,李攀龙等文化名人从山东这块土地上走了出来……
一、历下诗派的创始人:李攀龙
李攀龙(公元1514—1570年),字宇鳞,号沧溟,明代诗人、文学家,济南历城韩仓人。
李攀龙出生于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意外亡故,全家只能依靠母亲缝补纺织来维持生活。虽然家境贫寒,母亲依然供他上学。李攀龙刻苦好学,18岁时成为县学诸生。此后他常与好友殷士儋、许邦才等到山涧丛林中吟诗作赋,被人称为“狂徒生”。
嘉靖十九年(1540年),李攀龙考取乡试第二名,四年后(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担任刑部主事之职。在京期间,他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等人结社论诗,得“后七子”之名传于天下,李攀龙被人们称为“后七子”的首领之一。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后,李攀龙相继任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山西司郎中等职。由于在任期间公平执法、除弊兴利、刷新政治、政绩斐然,他于嘉靖三十四年升任陕西提学副使。到任后,由于与陕西巡抚不和,他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回家,在今济南市东北郊的华山脚下、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上修筑了“白雪楼”,从此闭门谢客,只与好友许邦才、殷士儋等人互相切磋,并专意于读书和写作。
隆庆元年(1567年),李攀龙被推荐担任浙江按察使,随后改任浙江参政,隆庆三年升任河南按察使。没过多久,其母亲因病过世。为此,他匆忙奔丧回家,并于次年8月在家乡去世,葬于历城城郊的“牛山之原”,后移葬在药山之麓。书包 网 想看书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