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是天然湖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隋唐时称莲子湖,宋代称西湖,宋朝著名文学家曾巩还写道:“问吾何处进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并沿湖修建亭、台、堤、桥等,使之逐渐成为游览景观。金代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称其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初成今日的形与貌。
大明湖公园占地86公顷,其中湖面面积为46公顷,自古遍生荷莲,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公园内有历下亭、南丰祠、铁公祠、辛稼轩祠、小沧浪亭、汇波楼、北极阁、牌坊、遐园、明湖宝鼎、汇泉堂、湖心岛、曾公画壁、明昌钟亭、湖心百米大型喷泉等众多景点,素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历下亭位于湖心小岛上,因处历山之下而得名。此亭四面临水、绿柳环绕、八角重檐、朱梁画栋,是一座轩昂古雅的木结构建筑。唐代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诗人杜甫与书法家李邕在此欢宴,杜甫当席吟道“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历下亭从此名播天下。不过当时的历下亭在五龙潭一带,北宋以后,历下亭辛稼轩纪念祠移建于今天的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才在湖心岛上重建。现在的历下亭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额的“历下亭”三个大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亭北名士轩中的墙上镶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画像和济南历代名人的画像,门前的抱柱上刻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渠秋月一片大明。
湖北岸西端有铁公祠,是为纪念明朝兵部尚书铁铉而修建的。明建文帝时,燕王朱棣南下夺权攻至济南,铁铉曾固守济南抵抗燕王。朱棣攻下南京自立为帝后,铁铉因兵微将寡而兵败,又因拒不屈服而被杀。后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铁公祠是民族式庭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由曲廊、三间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览楼”组成。刘鹗在代表作《老残游记》中写道:在铁公词前看大明湖,可见千佛山之倒影。
南丰祠为纪念宋代文学家曾巩而修建,他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为治理大明湖水患而修北水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后人便为其建造了南丰祠。
辛稼轩纪念祠修建于1961年,位于大明湖南岸遐园,坐北朝南,是一座三进院落的民宅式建筑。大门正中悬挂着陈毅同志书写的“辛稼轩纪念祠”金字匾额。东西厢房悬挂着辛弃疾塑像,展橱中陈列着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介绍及其代表作。
小沧浪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一处具有江南风格的小园林,由小沧浪亭、曲廊、荷池等组成,因效仿苏州沧浪亭风格而修建,且规模较小,故取名小沧浪。其位于园中的临湖处,为八角形,三面荷池,面山傍水,湖水穿渠引入庭中,境界清幽。站在亭中远眺,可将全湖收入眼中。如果是晴朗之日,能够看到千佛山的倒影。西廊的墙壁上镶嵌着清代学者、书法家翁云纲、铁保、阮元等人的墨迹石刻,均为吟诵小沧浪和大明湖的诗文。小沧浪园门两旁就是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