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五莲山景色清幽宜人,自唐宋时代就有僧、道在此从事佛事活动。明万历年间,蜀僧明开和尚在云游过天下名山大川后,被五莲山的雄伟秀美所吸引,遂在此定居。此后不久,明万历三十年,明开和尚北上京城请敕建寺,当时正好赶上皇太后患眼疾,且久医不愈。明开和尚精通医术,医治好了皇太后的眼疾。皇上龙颜大悦,当时敕赐山名、寺名:“山曰五莲,寺曰光明”,同时拔专款在五莲山修建大悲殿、藏经楼、分贝阁、御仗阁等。
光明寺位于望海、天竺、大悲三峰之间,历时五载建成。其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层檐璀灿,参差错出”,“金壁交辉,钟鼓竞奏”,诵经之声琅琅无晨昏,四方百姓进香、游山者络绎不绝。光明寺遂成为山东四大名寺之一。
五莲山自唐、宋开始就有众多文人雅士流连驻足,并留下传世佳文。其中留下诗文者就有几百人,包括苏轼、李焕章、蒲松龄、张侗、丁耀亢、安志远等,因而此地又有“文章之府”的雅称。
1988年,五莲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四、神窟仙宅:崂山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高大雄伟,耸立在黄海之滨,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因此有“神仙窟宅”、“灵异之府”之称。古籍中还有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事实上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
崂山
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据测量: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的18个大小岛屿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也使得崂山拥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我昔东海上,崂山去紫霞”的诗句赞美崂山的山光水色。
崂山不仅有奇石怪洞,还有清泉流瀑,山顶上还有一块几尺见方的岩石,名曰“盖顶”,仅能容三四人,在此处可看到“巨峰旭照”、“崂山火球”、“云南奇观”、“巨峰佛光”等四大奇观。
崂山还有一个名叫龙潭瀑的瀑布,当地人称之为“玉龙瀑”,坐落在崂山南麓八水河上游。龙潭瀑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沿路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冲出,水在半空飞旋几个曲折后合成一道宽约5米、长约30米的瀑布,然后顺着90°的峭壁跌入碧潭中。其气势好似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巅腾云驾雾般呼啸而下,因此取名“龙潭”,成为崂山十二美景中的“龙潭喷雨”。
龙潭瀑下有一块巨石,下尖上平,坐在台上既可眺望四周雄峻的群峰,又能仰视“龙潭喷雨”的美景。清朝学士蓝桢之在观看龙潭瀑后,挥毫赋诗称赞:“百尺峭壁高无已,左右青山相近比。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倒喷西江水。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还起。只因泉源直上通银河,不然何以仰视去天不违咫。”
崂山不仅风景优美,还是道教名山。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西汉,道教就已在此传播,并历经宋、元、明、清而经世不衰。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处机、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崂山上的道教古迹很多,但最为辉煌的建筑为太清宫,又称下清宫,坐落于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因前临太清湾而得名,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太清宫现存三清殿、三官殿和三皇殿等三院。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特别是耐冬(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盛开时,红艳如火,景色异常优美。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所写的红衣女子绛雪就为宫中耐冬化身。三清殿前有一泓碧水,大旱之年也不涸竭,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三皇殿内镶嵌着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和成吉思汗颁发的金虎符文。宫后的巨石上有康有为(1858—1927年,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题刻。宫东道旁的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个大字,下面是一行小字:“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