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山酥锅”的由来,当地还流传着两个故事。
传说一:清朝初年,颜神镇住着一位叫苏小妹的女子。有一次,她无意中将肉、鸡、鸭、鱼、白菜、海带等放在一起炖制菜肴,做好之后感觉鱼酥、肉烂,味道非常好,便经常做这道菜。时间一长,邻居们也都跟着学做这种菜吃。由于此菜是苏小妹最先制作的,因此取名为“苏锅”。后来,这道菜越传越广,而“苏”与“酥”是谐音,人们将其改名为“酥锅”。
传说二:清乾隆年间,博山秋谷住着一位苏姓秀才。有一年春节邀请朋友到家中吃饭,为了不失面子,苏秀才提前一天将宴请客人所用的鸡鸭鱼肉买回家中,然后告诉自己的夫人:“我邀请几位同窗好友明天中午来家中小聚,你要用心将这些菜做好。”秀才的夫人很少出门,也没上过酒楼,只会做些粗茶淡饭,不会做高档一些的鸡鸭鱼肉,但丈夫的话不能违背,她只好点头应允。
当天晚上,秀才夫人皱着眉头在灶间转来转去,琢磨着如何加工丈夫买回来的食物,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这时她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既然要让客人吃鸡鸭鱼肉,我不如将所有的材料放到一个锅里炖,这样不就什么味都有了。她赶紧戴上围裙,宰鸡杀鸭、剖鱼洗肉、剥葱切姜,最后将鸡鸭鱼肉都剁成一寸见方的块,分别放在案板上,接着把家中不常用的砂锅拿出来刷洗干净。一切准备妥当,她又站在灶间琢磨了片刻,认为只让客人吃鸡鸭鱼肉不太合适,就又从院中拿了几块冻豆腐进来,并从地窖取来两棵白菜,又顺手拿上木盆里的几根海带,再将这些食物洗净、切块,这才长长地出了口气。
正在睡觉的秀才被灶房的声音惊醒,睡眼朦胧地来到灶房,发现鸡鸭鱼肉、白菜、海带等都被切成大块堆放在案板上,当即就火了。他抛开秀才的斯文,脱下鞋子扔向夫人,指着她哆哆嗦嗦地说: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说完就赌气到厢房睡觉去了。
夫人被秀才的举动吓哭了,站在案板前越想越委屈,于是边流眼泪边往砂锅里放切好的东西。因为东西太多,她怕引起糊锅,就在锅底垫了几块骨头,然后相继放入鸡鸭鱼肉、海带、豆腐,接着把白菜放在最上面。她又将一些酱油、黄酒、醋、盐、白糖倒在碗里用勺子搅匀后倒入砂锅中,并加少许水。食物都装好后,她将砂锅放到灶上没命地烧火,没用多久锅就开了。由于锅中的东西太多,锅里的汤汁都溢了出来。于是,她用勺将锅里的汤盛到盆里,等锅里的汤减少后再将盆子里的汤倒回锅中。忙活了一夜,天逐渐放亮,她感到又冷又困,便熄了火,靠在灶台边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到了中午,好友如约前来,秀才夫人面红耳赤地将自己做了一夜的菜端到桌子上。众人一看锅中的食物晶莹剔透、色彩缤纷,马上有了食欲,纷纷品尝,吃到嘴中感觉入口酥烂、味道独特,赞叹不已并问秀才这是什么菜。秀才头脑灵活,见状摇头晃脑地说:“此乃我府上的祖传,名曰‘苏家锅’也。”秀才们认为“苏家锅”有些拗口,就把“家”字去掉,并把“苏”改成“酥”,将此菜称为“酥锅”。
后来,酥锅通过秀才们的嘴口相传逐渐在博山地区传开,当地人竞相仿做。由于当时没有冰箱,白菜、冻豆腐等食材只能冬天才有,所以人们便在每年春节时制作“酥锅”,然后互相赠送、品尝。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