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聂绀弩文集 > 1946,11,2,重庆。

1946,11,2,重庆。

.xiaoshuotcom.t|

老子的全集

读完了一篇向培良的近著:《出关》。

老子心造了一些幻象,以为到处都有“儒家”在迫害他,于是一路“风声鹤唳”,

踉踉跄跄地跑出关去。过关的时候,关尹喜请求他,“留点教训”,于是就著书,

“要把从前所教给孔子的一并推翻”。可是后来却感到“寂寞”,自以为不过“拿

后羿,逢蒙作借口,一齐都堆在孔子那个目标之上罢了”。

“过去之拚命抗争,拚命把敌人张扬得非常大,以便把自己也看得非常大,甚

至于拚命幻想许多敌人而终于以幻想为事实,都不过为逃避寂寞罢了”。他自己说:

“我难道终于只是从空虚走到空虚吗?”

这样的一个老子,实在有点儿老而不死,自作自受;他著的书,既然专门在想

推翻“从前所教给孔子的”,足见出尔反尔,一文不值了。

无论把老子画成一幅怎样的嘴脸,都随作者的尊便,反正老子已经死了,死了

几千年,放心吧,他不会从棺材里头爬起来回一枪的。

不过说孔子以及儒家的迫害,全都是老子的“幻想”或“张扬”,似乎有点问

题。逢蒙­射­死乃老师后羿的事是有的,或者现在也还有:“孔子那家伙曾经做过我

的学生的,竟敢向我说这样的话,什么‘乌鹊孺,鱼傅沫,细腰者化,有弟而兄啼’。

他这简直明明向我要挟,要我让开……”也正是向培良的这作品里的话;老子死了

之后,那些“儒家”的苍蝇们世世代代,男男女女,都有骂老子的大作;一直到现

在,他还逃不了毛延寿一样的我们的画师向培良的手笔!那末,他生前的抗争,果

真是多余的么?

最不可解的是,从那作品里,我们看不出作者对于孔子究竟取了什么态度。假

如老子应该奚落,那窃取了老师的本领,忘记了老师的“循循善诱”地传“道”的

情义,只栖栖皇皇,卖身投靠,甘为奴才的奴才,稍稍得意,就要挟老师,赶走老

师,如果不是跑得快,也许会像逢蒙一样,飕地一箭­射­来的浮薄青年,莫非反而是

应该容恕或者值得奖励的么?

作品里还有这样的话:

终于老子把他的书著成了。他齐理就绪,交给尹喜,说:“我的作品都在这里,

并且都编制好了,趁我在的时候看清楚,免得将来编不成全集本。”

我们知道,老子的书,只有“五千言”,就是一篇文章 。

一篇文章,不能成为“集”,更不能成为“全集”,这常识,向培良大概是有

的;但是为要奚落老子,就只好和他的常识告了别。——如果老子还有其他作品,

被当时的“儒家”恳请“人主”禁止发行了,而向培良却深知这种秘密,自然又当

别论。

如果创作不是等于造谣,在向培良的《出关》里,就没有老子的影子。老子曰: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那“象”那“物”,不是别的,

倒是向培良自己!

一九三五,四,七 。

选自《聂绀弩杂文集》

:?,x\t,,堂

谈杂文

《现代》九月号的《文艺独白》上有一篇反对杂文的文章,作者林希隽先生说:

“杂文”的“蓬勃”,是“畸形的发展”,“意义是极端狭窄的。如果碰着文学之

社会的效果之全般问题,则决不能与小说戏曲并日而语的。”“在目前,现时代,

现社会,……随时随地都有着……更有意义的文学创作之丰富的题材……为什么不

下点功夫把这些写成小说或戏剧,却偏偏要写些那种零碎断片的杂文?“要不是说

作家之甘自菲薄而放弃其任务,即便是作家毁掉了自己,以投机取巧的手腕来代替

一个文艺作者的严肃工作。”“严格地说,是宣告作家创作­精­神的破产,没有刻苦

艰辛的态度来埋首于一些繁重文学创作。”此外,林先生还说,“写杂文,应视是

最可耻可卑的事,充其量只是一种浪费的生产罢了。”不用说,“倘若以现阶段的

文艺眼光来看,这现象……非特无丝毫需要之处,反且是一种恶劣的倾向。”

林先生的字典上,大约没有更多的辱骂了;不然,这篇“杂文”(对不起,在

林先生把自己这篇大作明文规定为“小说”或“戏曲”以前,我只好不揣冒昧地称

它为“杂文”)该不会一千多字就完卷的吧。

“杂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它现在也许还没有成为定型。

但文艺上的各种体裁,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杂文也跟小说戏曲一样,会由

作者的努力,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何凝先生在《L.S.杂感选集》上说的“这

种文体,将要因为L.S.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 feuilleton)的代名词”,正是

这个意思。文章不从内容上去观察,不注意文章所演的任务,先注目于作为形式的

条件之一的体裁,把某些体裁抬到三十三 天,某些体裁打入十八层地狱,完全是形

式主义的偏见。至于由某种体裁来推断作者是可尊可敬或“可耻可卑”,这种智慧,

恐怕只有为沙利文饼­干­公司服务的先知(?)“任道先生”才有的。

小说戏曲,不错,能够用具体的形象,把社会的现象指示给读者;它的任务的

确不是杂文所能达到的。但杂文也自有它独特的任务,为小说戏曲所不及的地方。

眼前就是例子,林先生的这篇杂文和杂文家林先生“为甚么不下点工夫,把这些写

成小说或戏剧,却偏偏要写成零碎断片的杂文”呢?也许林先生自己以为是“创作

­精­神破产”,所以“甘自菲北,“投机取巧”,但依我看来,未必不是因为这篇文

章的“题材”,再下多工夫,也不能写成小说或戏曲,所以不得不借重于自己所深

恶痛绝的杂文的吧。依此说来,文章的体裁,各有各的用处;即使个人的偏见,看

不起某种体裁,到了非用它不可的时候,可又不能不采用。甚么杂文“决不能与小

说戏曲并日而语”,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杂文”的“蓬勃”,也许可说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但这畸形的原形,决

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是由于作家之“菲北,“投机”,“可卑”,畏难等等个人的

缺陷之类;倒是有它确凿的社会根据的。“在目前现时代,现社会”,现中国,固

然“随时随地都有着丰富的题材”,可以“下点工夫”,“写成小说或戏剧”,但

是能下而又肯下工夫的是谁呢?有闲的遗老遗壮遗少们,只是天字第一号的滑头,

虽不一定积极地直接地成为剥削者;但在这动乱的社会,一面既怕旧东西的残害,

一面又怕新的力量来夺去了现有的优势,于是在自己的周围造起一座墙,跟社会隔

绝得水泄不通,好像某种动物,一遇险象,就先设法朦蔽自己的眼睛,或把整个身

体都缩到某种地方去。纵有“丰富的题材”,也看不见,还谈甚么“创作­精­神”?

有些没落的“沉痛”,那只好“寄”之于“悠闲”,写点四平八稳,从容恬淡的正

宗小品,聊以排遣这目前的岁月。不但小说戏曲写不出,就连散文也只能“斜而不

敢“杂”!自然,有些聪明的遗少们,是会借“埋首”创作,来做逃避现实的口实

的。可惜他们的视野既小如针尖,又不敢正眼凝视现实,“丰富的题材”,在他们

面前,也变成贫乏。他们“写成小说戏曲”,只能是经过了粉饰歪曲的画图。不过

他们毕竟是聪明的,不但借“埋首”创作来逃避现实,并且借“埋首”创作来反对

杂文了。此外,还有些无文无行的角­色­,小说戏曲不用说,能够写点通娘捣­奶­­奶­式

的他们的所谓杂文,已经要算是他们的选手,根本就不该对他们存甚么希望。不用

说,把“丰富的题材”,“下点工夫”,写成作品的任务,只有在另一部分的作家

的肩上。这另一部分的作家,“丰富的题材”是要采取的,小说戏曲以及任何文艺

体裁是要运用的。他们写过不少的小说戏曲,现在还在写,而且将不断地写下去。

不过他们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作家,他们要最直接最迅速地反映出社会的日常

事变,因此就较大量地产生了最直接最迅速地反映社会日常事变的杂文,由这种

“畸形的”社会根据产生出来的杂文,不但丝毫不足以“宣告作家创作­精­神破产,

没有刻苦艰辛的态度”,刚刚相反,它正是作家的“创作­精­神”,正是从刻苦艰辛

中产生出来的创作。只有窃取光荣的杂文的形式来做反对杂文的杂文,像林先生的

大作之类,才是这种杂文的例外。

现在再看社会上需不需要这种杂文。林先生为要说明“以现阶段的文艺眼光看

来——非特毫无需要之处”,故意把读者对杂文的欢迎及杂文在读者中的影响一字

不提,这手法是很巧妙的,可惜马脚不留心时候又露出来了。林先生自己说,“而

杂文之不胫而走,正是不足怪的事”。有这样的事么?

杂文“丝毫无需要之处”,却又能“不胫而走”;走了,又“不足怪”。这道

理恐怕只有林先生自己才懂得。“倘若以现阶段的文艺眼光来看”,杂文的“不胫

而走”,我也说“正是不足怪的事”。历史转动了前进的车轮,使大众迫切地需要

理解。

正同需要物质的供应一样,他们也需要­精­神的粮食。“拿粮食来!”他们喊。

可不一定限定作家只写小说戏曲或某种特定的体裁。不过,“在目前,现时代”,

他们不期然而然地多量地选择了这种最直接、最迅速地反映日常事变,而又最浅显

最容易消化的杂文。在这种场合,杂文绝不是什么“丝毫无需要之处”或“浪费的

生产”,除了林先生自己的杂文。

一九三四,九,二,上海。

、...

怀监狱

我常常怀念监狱,也常常对人谈监狱。

“监狱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这句话谁都知道。没有进过监狱的人,凭自

己的想象,不是超过监狱所实有的不仁慈,就是不及它实有的。这很自然,因为本

来是想象。

什么都不可以绝对化,一绝对化就会变为形而上学。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监

狱在不仁慈中有它的仁慈的东西,有很仁慈的东西。我将只谈这方面。

一、监狱是学习圣地

前天李四来,即曾和我在监狱推水,我曾填过一首沁园春词和一首七律赠他的

那李四。谈到监狱,他说:“坐了7年牢,前5年白坐了。什么也没学,后二年碰到

你,才有书看,知道怎么看。才一心一意,专心专意地看,接着一直看下去。脑子

也灵活起来了,有强烈的读书的欲望,或者说‘瘾’,不看就不舒服。那是我看书

最多的两年,但似乎只有在监狱里才能如此,一出狱就不行。例如《资本论》,刚

拿到手,咱们就分手了,你把书带走了。没法,出狱后,搞到一本,想看下去,但

总也看不下去。环境同脑子都不同了。”

他说的监狱是山西稷山县看守所。他是在那里同牢房的,我们是在那里才公开

看书,买书的。看守所和监狱,应该有所分别,但看牢的人也未必十分清楚,且不

管它。李四的话是有道理的,我曾劝凡有点文化的人看《资本论》,也写信劝外面

的人。但有效的只有监狱里的人,外面的没有一个人有效。有一个小郑,在临汾山

西第三监狱, 不过中学程度, 他看见我读《资本论》,问:“好懂吗?”我说:

“有耐心就好懂。”“怎么叫有耐心呢?”我说:“以为一看就懂,看一遍就懂,

它是不好懂的。如果一遍不懂,再看一遍,再不懂,看三遍,看一卷嫌多,看一篇

(第一卷共七篇),先看一篇,把一篇弄懂了,再看其他各篇就好懂些。无论什么

书,要稍微得到一点理解,都不是看一遍就够。瞧!”我把《资本论》第一卷给他

看:一共七篇,每篇尾上都用红铅笔注着:年月日时至此第几遍,那时的注是第十

遍。这注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别人看的,告诉他,我是怎样读这书的。小郑说:

“既然一遍看不懂,有什么兴趣看二遍呢?”‘所以说要有耐心。读第一遍不懂,

不是说一句也看不懂。总会懂一些,不过和不懂得部分不成比例。二遍也不会全懂,

不过要比第一遍懂得多一些,三遍懂得更多一些,这样做,总有一天,懂得的部分

会多过不懂的部分,以至于全懂。我看了十遍《第一卷》大概将近于全懂了,但离

通,还远哩,更不用说­精­通了。一遍比一遍懂得多,也一遍比一遍兴趣大,怎么没

有兴趣呢?”小郑说:“照你这样说,一辈子看书好了,还有什么工夫作别的事呢?”

我说:“第一,我说的我的经验,别人不一定适用。我是个学生,中学门坎未垮过。

数理化一窍不通,政治经济学毫无基础,读这书的时候已经70岁了,脑子一点也不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