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慢慢呻吟 > 第七章

第七章

“凭个啥?”

“你甭瞧她人……人前劲儿劲的,跟个什么似……似的,那人后也……也贱着哩。”

“咋个说法?”

“一到晚上,那瘦ρi股就摆……摆的跟母猪尾巴似的,哼哼叽叽的,你不给日舒服了,她不……不消停。”

俩人笑成一团。

那翁上元从凌文静一进村,他就没觉得她亲切过,运动中的军师作为更惹他厌烦;但他从来未曾流露过。今天这个机会,他忽地觉得可以报答她一下,便不停地招他二叔的话头,让他的非常正经的正经得有些让人难过的婶子,大大地出一回丑。

吮当一声,凌文静把有酒有­肉­有香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意的一桌子内容掀到二人头上。哈哈哈哈……

恣情的大笑戛然而止……

爷儿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的脸上有物质,我的脸上也有物质;你狗日的真好笑,我(尸求)的也真好笑,二人就又恣情地笑起来。

“二叔,您说三叔他……他现在­干­啥?”

“息元是……是吧,他能­干­……­干­啥,搂着地……地主婆哩。”

“三叔三婶还……还真有感情哩。”

“两只猫整……整天一堆蹭,也蹭……蹭出感情哩。”

“不,还……还是,三婶人好。”

“真……真的不假,那小娘们儿,还……还真懂人哩。”

“三叔那个漏,还真……真的捡对了。”

“都……都娘的比咱对!”

说着说着两人竟哭了起来,呜呜呜呜,跟两只驴子似的,你蹭蹭我,我蹭蹭你。

翁送元和翁上元喝了一场痛快酒后,想出了一个平息众怒的主意:为了保障村里人过个平安年,差人到原岭去借粮。

原岭人对运动感觉迟钝,对待上边虚以委蛇,虽尽遭批评指责,但遭的冲击极小,生产也正常,正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粮食获得大丰收。

他们选择了翁息元去借粮。一是翁息元跟原岭人熟,二是翁息元当过支委,又是本家,人可靠。

原怜与后岭之间有两条道可通,一是翻山越岭的山间小路,只能人与驴子走;但近,好汉穿过也只两个时辰。一是山沟里的大路。这大路虽然是石子路,但可以走车;但远,须经后岭走出沟去,在山外转半圈再进原岭的山沟里,如果赶车去,需要一天来的日程,头天下午到原岭,住一宿,第二天早晨­鸡­叫头遍动身,中午也就回到后岭。

因为要借全村人的粮,牲口驮便不好解决问题,须赶大车去。给翁息元配了一个帮手,运动积极分子,长工李水。

赶着空车,这路上也顺,天擦黑前就到了原岭。听说后岭来人借粮了,原岭人围了一街筒子。“你们后岭,不是典型么?还借什么粮?不借,不借。”大队­干­部都认识翁息元,知道他是个倒霉蛋,也不刁难他,接过后岭大队的介绍信和借条,依数把粮装在了车上。后岭与原岭有世代的姻亲,原岭人显得极其热情,派专人看管粮食并伺喂牲口,把翁息元和李水拽到一个热腾腾的屋子,喝酒去了。翁息元因为平常能喝到酒,见到酒有忖量;那李水是喝不上酒的饿汉,见酒没够,喝得翻了白子;等到­鸡­叫头遍,该上路了,他还人事不知。见叫不醒他,翁息元也就没坚持。叫这个可怜的汉子睡吧,等酒醒了,叫他翻梁回去,兴许比他还回得早。翁息元便独自上路了。

还没走出属于原岭的山沟,天就亮了。翁息元感到有些困倦,昨晚喝了半宿酒,几乎就不曾睡下,便打起盹来。朦胧中听到车前嗒地一声响,行进中的车咯噔一下站住了。睁眼一看,那匹拉梢①的骡子竟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他拉上手问,跳下辕杆,走上前一看,见到骡子的脖子上有长长的一条烧痕,再一摸牲口的鼻息,游丝皆无。他很纳罕,朝上下踅,发现了一根低垂的铁丝,那铁丝上还粘着骡子脖子上长长的毛须,那毛须冒着烟。他吃了一惊。虽然后岭还没有扯上电,但来时看到了原岭沿路上的电线杆,他知道那是电线,那电据原岭人说是可以要命的东西。那骡子走路时,可能看到崖壁上有一束好草,便顺热伸过嘴去,不期碰到电线上。

①拉梢:马车的前套。

他把车用顶车杠支起来,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抽烟:一是压压惊,二是希图等到个把行人,能帮个忙,捎个信儿。抽了好几袋烟,也没见个人影,这大荒沟的,到年关了,谁还出来走动。翁息元感到无望,便拚了蛮力气,把死牲口扌周到粮车之上,把牲套套到自己的肩上,拉起梢来。他一边吆喝着,一边拉,驾辕的骡子就跟着他走。人的力气终究比不得骡子,驾辕的骡子和他都感到吃力,但大车毕竟是慢慢地走了,比搁浅在荒滩上更会有希望。

在荒僻的山沟里,一个人,一头骡子,缓慢地拉着一辆粮车!

最初,虽然吃力,但没感到艰难;有那酒力支撑着,胸腔里有一股激人的热浪,他浑身淋漓出烟气袅袅的大汗。

走了几里路之后,他感到腿沉如铅,迈不开步子了。他只有停下来。给车支了顶杠,他跟骡子一起歇歇。他点上一袋烟,抽了两口,便剧烈喘咳起来。他竟感到这烟不如刚才好抽。凉风吹过,他感到浑身发冷;他的伤脚和伤腿都疼了起来。

他多想有个人来!

要不,把粮车放在这儿,先回去报信。这念头刚一冒头,便被自己否定了。在这荒僻之地,这可是一车粮食啊!这车粮食牵系着后岭人殷殷的企盼哩!

便只有人拉。

再套上套梢,他拉起来感到异常地艰难:酒力散了,腿痛犯了,人和牲口都乏了,便只有拚命了。他扯弯了腰杆朝前拽,他的姿式几近于爬。走了一段路程,他眼球发胀,胸腹憋闷,眼前闪着一点点的星星。他朝着那星星走,他近了,那星星却远了;再朝星星走,他近了,那星星又远了。他闭一闭眼,那星星就在自己的眼圈里。听人说,眼圈里忽闪出星星的时候,人的命息便快尽了。他一惊,人便站住了。回过头去,看到那驾辕的骡子仍保蹬蹄脚做拚命的跋涉,从鼻孔里喷出大团大团的雾。多倔犟仁义的牲口哩!翁息元有些感动,便又躬弯了腰脊。拉吧,咱俩谁也跑不了哩,死也死一块了。这人有时还真不如畜啊!他恨恨的说。

大车艰难地朝前走着。

一只老鹰在天空盘旋;它落到车上的死骡子身上,一会儿,远远地飞走了。

翁息元的伤腿已失去了知觉。他知道,到了这个地步,这人和车就再也不能停下来。他憋闷的胸腔有一股热流在蠕动,爬到喉嗓便有一股腥甜的味道;他张开嘴,吐出一口殷红的血。他心里有些发慌,漾上来一股忧伤:这为啥哩,老天怎能把老实人逼到这种地步。娘的!

那只老鹰又飞回来了。在死牲口上作短暂停留之后,又远远地飞走了。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不能停下。他又吐出一口血来,血吐出之后,竟然感到了一丝轻松。狗日的,怎不来人呢?那人都被菜缸腌了咋地?搞运动那人吵吵嚷嚷一大伙,真需要个人了,连个毛都见不着,做孽哩!他无望地朝前爬着,能听到身后那骡子的吸气声。那骡子的肺里也烧着了,它不停地吸冷气;这可不好,那凉气吸多了,会炸了肺。你慢点儿吸吧,你可是我惟一的伙计了。他心里乞讨着。

老鹰又飞了回来。

你娘的吃完骡子­肉­该吃我的­肉­了。我的­肉­是酸的,不好吃,你就悠着点吃吧。我那墙上有一支打松鼠的猎枪,等我回去就赏给你几颗枪子,那枪子比骡子­肉­好吃。他的眼神渐渐模糊了。

眼前晃出谢亭云两只翘翘的­奶­子。真是好­奶­子!他嘴里尝到了甜味。又晃出了谢亭云野石榴般的两瓣圆圆的臀。真是好臀啊!筛起来,把人的骨头都筛酥了。他笑起来。

亭云,你等着我。

……

天黑下来的时候,翁息元的粮车终于到了后岭。

当他到听人们的呼唤,看到一束束火把朝自己移近的时候,兴奋极了,他想喊,但喊不出;腔子里的血喷薄而出,他一下子扑倒在地上。

翁息元扑倒之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由于用力太过,内脏破裂,死了。

……

村里搭起灵棚,为翁息元准备丧事的时候,贪酒的李水才拖着绵软的双腿翻过岭来。他醉了两天两夜。

当知道翁息元为粮食而死之后,他双腿就不能动弹了,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愤怒的翁送元对李水大打出手,踢得李水佝偻着腰,像塌了脊梁的狗。但他还是努力地站起来,迎着翁送元密集的拳脚。他又被打倒了,躺在地上抽搐不止;但还是努力站起来。他心中的愧悔比他身上的疼痛还让他难以承受;他觉得自己该打,他不能要赖。当人挨了无由头的痛打之后,通常是躺在地上,呻吟不止,以期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同情和对打人者的愤恨。正因为他觉得自己该打,便不呻吟,不欹倒,直面那惩戒的拳头。站立不稳的李水,又被翁送元打倒了;李水想爬起来,但腰腿已失去了知觉,刚欠起身子就又摔倒了。他多次努力失败之后,喘着粗气,困难地抬起头:

“支书,咱实在是爬不起来哩。”他乞求着。

翁送元一口浓痰吐到李水脸上,愤愤地走了。李水费力地坐起来,任那痰诞在他的下巴上滴零着,他傻傻地笑了起来。

青壮汉子李水从此就没有站立起来,他的双腿伸不直了。后来的日子,他在臀下缝一块羊皮,双手撑着两只小板凳,嗒嗒地在街上挪;脸上永远堆着那傻傻的笑。

“在原岭,咱一个人就吹了两瓶哩。”

不知道那是他的骄傲,还是他的悲哀,他只是笑。

看到的人,不禁转过头去,用手捂着酸酸的鼻子。

他脖子上挂了一只铁饭碗,他嗒嗒到谁家门口,都会给盛上满满一饭碗好饭菜;没人瞧着他挨饿,哪怕自己少吃两口也先把他的饭碗装满。长工出身的李水,从此,再也饿不死了。

看着翁息元一动不动的身子,谢亭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觉得翁息元是累了,一直睡不醒。她知道,翁息元走了那么长的路,一定是脚疾犯了,这倔强的汉子不愿意呻吟出声。她烧了一大锅热水,脱去他的鞋,便露出了惨白的冰冷的脚。他没有穿袜子,山里汉子即便在冬天也不穿袜子。她把那双脚托在膝上,用热毛巾给他焐,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翁息元静静地躺着,她惨白的脸上居然露出一丝微笑。她的男人被焐得浑身通泰,正幸福地享受着。那水凉了,她又勺上一盆热的,又一丝不苟地焐起来。周围的人静静地看着她,传出一两声女人压抑着的低哭。翁送元、翁上元的喉节咕噜着,脸上蠕动着一串又一串的泪水。他们乞盼着,乞盼着谢亭云的哭声;她的哭声可以把大家的悲哀一同释放了。但谢亭云不哭。她给翁息元焐完了脚,严严地掖好被子,轻轻地下了地。

“大伙儿回吧,息元他睡了。”

大伙儿悄悄地退出房门。身后的门便轻轻地关了。

谢亭云把油灯点上,发现那灯捻子快烧完了;便换上一条新的。新的灯捻,尚未烧得熨贴,噼叭响着,火焰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如一个魂灵在拨动。

“息元,你累了,就静静地睡吧。”

女人低声说道,静静地等到捻子烧得平稳。屋里明亮起来。

女人脱去衣服,站到那个热水盆里去。她先洗脖子,那脖子纤细而无皱,翁息元很喜欢抚摸。再洗那双膀子,膀子平匀而光滑,水珠无声地滚下去,便到了翘翘的­奶­子上。她把水撩到­奶­子上,心里感到一丝颤栗。她轻轻地搓着,从从容容;从­奶­头搓到­奶­身子,再从­奶­身子搓到­奶­头。她笑了笑,回头看了一眼翁息元;看他睡得很熟,便又朝下边洗去。洗到石榴般的两瓣臀,她更加用心起来。她把毛巾上的水蘸得很丰沛,擦过­肉­岭岭的毛巾,便不擦­肉­沟沟;揩过­肉­沟沟的,就不揩­肉­岭岭。息元喜欢这张臀,有时他说她女人味儿太浓,那是她懒了,没有认真洗一洗,味道不好了。但他不说不好,而是说女人味儿太浓。息元真是学乖了,真有点不像山里人了。再洗那两条腿。自从跟了息元以后,两条腿比以前更丰腴了,浑圆而结实。息元就喜欢得在上边舔舌头;舔啊舔,舔得跟小猫似的;舔得她心里直发痒,只想把腿夹起来,夹住他那颗毛茸茸的大脑袋。息元呀息元,有你在,我觉得做个女人真好,每一块地方都好,都能拴住男人的眼睛和心。你让咱感到自己做女人做得更像个女人。息元啊,你喜欢我喜欢得值。我虽然是地主的婆娘,但比别的婆娘更纯洁。那个地主婆的身份就像一道坚固的栅栏,把贪馋的男人都挡在外边了,咱保全了一个清白的身子。那冯明阔也不是一个坏人,他也把我当女人看待,教会了我许多做女人的道理;他给你调养出了一个懂男人的女人;所以,你一跟了我,便一下子变得很男人了。咱这身子好不好?你从来说好。你的心被这身子偎得哪儿都结实哩。我知道,你长着一双­色­眼,瞧见好看的女人就冒火;但你摸别人的­奶­子摸得心慌而凄惶。摸过咱的­奶­子,你的眼神都规矩了,睡觉都踏实了。就是,守着自己满园的茄子黄瓜,还稀罕别人那两根毛毛韭菜?你知足了,你已安心过好日子了;穷的是咱的门媚,富的是咱的心哩。睡吧,息元;睡吧,你好好养养­精­神,耐心地等着我,我马上就来哩……

女人洗完了身子,把灯吹灭了。轻轻地来到翁息元身边,紧紧地抱着他,静静地躺下了。

村里这一夜真安静啊!没有哭声。

第二天一早,谢亭云轻轻地打开了门。她怔了:

门前黑压压地站满了人,一口大红的棺材,静静地放在两条板凳上。

她突然醒悟了,飞转进屋,趴在翁息元身上,大叫一声:“息元!”便扯裂了嗓子哭轰鸣了。那尖厉的哭嚎,刺痛了窗棂上的纸,籁地响起来;房梁上的尘土,一络一绝地落下来。

人们终于听到了这一声撕肝裂胆的哭声。

众人那被压抑的心扉终于敞开了,哗啦地一声全哭倒了。女人哭得呼天抢地,额头磕在硬土地上嘭嘭作响;男人哭得如驴子高叫,呜咽撕扯着呜咽。他们哭,哭旱地上的地萝卜;哭,哭大瓦缸中的­骚­腌菜;他们哭,哭昏黄的油灯挑不亮的生路;哭,薄薄的棉被焐不热的梦境……他们哭翁息元,更是哭自己。

翁上元站起身,“莫哭吧,先入殓吧。”话一出口,先就哽咽了,一控再控终于控制不止,又哇哇地哭倒了。

苍苍高天,浮云掠过,移到屋顶站住了:身下,是一群哭泣的蚂蚁。

……

开始入殡,谢亭云趴在棺身子上不让盖棺;她的头死命地朝棺盖上撞;撞出一个­肉­疙瘩再叠上一个­肉­疙瘩。起初还能撞出清脆的声响,后来那撞音变得很钝了,如铁锤砸在死­肉­之上。她的额头肿胀得如又新生了一个脑袋,­肉­被撞熟了。

抬棺的人开始往墓地走。按老例,死者的未亡人不能随棺到墓地去;但人们已拦不住绝死的谢亭云,她必须随她的息元到墓地去。她已哭得失了嗓,双眼翻出了眼白;两个婆娘架着她,口涎一路滴零,绵软的腿,在土地上,划出长长的一道印痕。

……

一股寒风吹过,卷起一道浮尘。

谢亭云用衣袖拭去青石墓碑上的土,问翁送元:

“支书,我贫农的丈夫也死了,您说,我算个啥?”

翁送元一怔,他没听出谢亭云话里的含意,“算啥,这是命。”

“我不是说我的苦命,我是说咱当过地主婆,这次该算什么婆?”

翁送元明白了,“你什么婆也不是,是咱的弟媳­妇­,是咱的大妹子。”说罢,他哽咽起来。翁送元真动情了。

翁家的男人在她翁家的男人死了之后,终于承认了她,她感到了一股刺心的悲凄。她跪在翁息元的坟前,清泪涟涟涌如潮——

“息元,我又成了寡­妇­了。”

一切都已过去,后岭很快恢复了平静。

翁送元有些心灰意冷。在后岭,他无所作为;在这个偏僻的穷地方,他也无法有所作为。这既是他的­性­格决定的,也是他的命运决定的。命运给了他这种时势,这种机遇,而不是另一种时势,另一种机遇,他无从选择。走火的枪,可以使他成为功臣;走火的运动,却不能使他成为有用的人。他感到了悲哀。

他不再召集开会,任村里人去­干­一些自己想­干­的营生。翁上元去组织他的生产,也无非是传统的牛耕人种;他不会种出个花样来,也没多大意思。多产点粮食,少挨点饿,也就是个肚子的问题,也真没多大意思。翁送元越想越烦躁,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每天沉浸在酒里,每天喝几两劣质的白薯­干­酒;凌文静再能耐,就凭她一个小女人,也解决不了他经常喝好酒的问题。还有抽烟,他抽不起好烟,也不愿意抽烟卷。他在村里找了一块地,给自己找了个营生,便是种烟。起初他种烟是为了供自己抽,他不愿抽乡亲送的烟叶,抽人家的烟叶也是欠人家的情,便自己种。第一季的烟叶没种好,上了虫子,味道发苦,不好拍。他心里不舒坦,跟自己较劲,就盯着第二季的烟。为了种好烟,他便去找种烟种得好的人聊天,套出人家种烟的方法;他就悄悄地使用,并且自己留心长势,捉摸规律,竟种出了村里最好的烟。他种出来的烟叶大、耐抽,还产量高,很惹抽烟人羡慕。他不仅给自己种烟抽,还把种烟的法码教给别人;不长的时间村里的抽烟人就都学会了用他的方法种烟。通过种烟,他改善了与乡亲们的关系;人们开始觉得他还有几分亲切。这一点,他真是没想到。他一高兴,还把种烟的法码推广到外村去,居然也大受赞美。以至于前后邻村,一提起后岭,都知道那儿有一个很会种烟的支部书记。

生活真会跟他开玩笑。

但他不能总是种烟,闲下来的功夫,便感到很无聊。下棋太臭,玩牌耗人,他又碍着支书的身份,不能串闪门子,便多是窝在家里。窝在家里,除了胡思乱想,便只有面对一个活物,便是他的瘦老婆凌文静。凌文静比他安静些,好像女人在哪儿坐久了,ρi股底下都扎根,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沉闷的生活。她居然不会怨天尤人,更居然也开始学习村里的编织;但她总是织不好。刘淑芳教她两针,她感觉学会了,但自己织起来,就又都忘了。看来,老天没有给她这个脑袋。所以,她编织,就是织着玩玩,从没织成形过。所以,守着个动织针的老婆,他穿的却是侄媳­妇­刘淑芳织的毛衣。在吃食上,凌文静最初吃不惯山里的腌菜,那种酸湫的味道,她认为城里的猪都不吃。但她感于周围人大口大口吞食酸菜的凌厉之风,便也小口小口地品一品,品得久了,竟也品出了一点意思:她认为,在吃别的蔬菜的同时,也吃一点腌菜,对肠胃蠕动很有好处,便把吃腌菜做为调济。所以,后来她也吃腌菜了,但是为了调济。把腌菜当饭吃的人与把腌菜当调济的人心理上总是有距离,所以,她与村里的婆娘从情感上怎么也不能融合。她也感到寂寞。

她老了,脸上的皱褶多了起来;­阴­冷的脸­色­,亦分不清是­阴­郁,还是冷淡。

但她的­性­欲没减。

翁送元对身边女人的这种强烈的嗜好,也感到理解;她在村里的快乐,也只有这一端。他同从前一样,也依然是对身体满足着,对人厌恶之,他走不出他生活的怪圈。其实,他并不十分清楚,也正是凌文静的­性­欲填补了他生活的空虚,使他感到了生命的存在。在频繁的­性­事中,使他们都感到困惑的是,不管怎样,他们居然没有个孩子。以前在城里的时候,这种困惑尚不深切,城里生活,均浮躁于个人激|情的奔张,对儿女后事也不刻意追求。到了乡下,愈是贫穷的家庭,愈是寄情于儿女,好像生命的延续是他们实现自我的惟一之途。这种生命氛围,对无儿无女却也张狂的翁送元与凌文静,不啻是一种压力:你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唱主角,在未来生活的舞台上,却不会有登场的资格;我们现实的委屈,可能成为后世伸张的条件,虽然卑微,却已优越;那对未来生活的深情期待,足以凌做你们在现实中的浮华与自恃。乡下女人要个孩子可真容易啊,容易得像厨屎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厨出来,母亲虽焦黄疲惫,但看着拖鼻涕的孩崽灵动如鼠,却也绽出甜蜜的笑容。翁送元曾拍着凌文静的瘦ρi股说,你这块(尸求)地,薄得很,刚能埋得下种子,发什么芽?凌文静说,比我薄的地多了,不长玉米,还可以长地萝卜;那地萝卜又大又脆,足以塞满你的嘴,关键是你的种子不成。你的那块土,只冒狼烟,没一点水份,塞多少种子也白费,都得­干­死了。翁送元挖苦说。女人便哭了。我跟你可有什么好?除了受你那倔骡子的脾气,就看你在人前出丑;­干­什么都没算计,任意使­性­,一事无成。我们做女人的,哪一个不想沾爷们儿的仙气?爷们儿有仙气儿,娘儿们就灵光。不仅让人高看,自己的心气儿也好,心气儿好就喜兴,就招人待见。都说我凌文静脾气怪、脸子­阴­,那是阳光不足,照不到心坎儿上。你大字不识几个,道理懂得少少,你多咱懂过人家的心?你除了家伙大点还有什么长项,都说(尸从)人大­鸡­芭,我凌文静算服了。总是说人家浪劲儿大,除了这点乐子,还图你啥?女人言之凿凿。文静,瞧你都说了些啥?那人能凑到一块,就是缘份:好怎么着,赖怎么着,既然摊上了就得认着。翁息元要翁上元陪着去相对象,这刘淑芳就看上了翁上元,你能说翁上元就比翁息元好?都是个对付劲儿。这对付劲儿就是缘份,争都争不来。你说谢亭云这个人就不好?未必。从一个女人的那一头看,她要哪儿有哪儿,人也坚强,经得住事,应该有个好命吧?却嫁了个地主。那地主婆当出头了,捡了一个好主儿翁息元;好日子没过几天,好男人也死的了,你说她背兴不背兴?背兴。但她还是没办法,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语,她还得认着。人死不了就得活着,横竖都得活着。古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劝人想开点,较什么劲。翁送元喋喋不休地说。不是叫劲,是想活得落忍。什么叫落忍?就是甘心情愿。你瞧瞧你的乡亲,粮食没几粒,酒水没几滴,但吃着酸菜都傻傻地乐,他们心里想得少,没那么多苦恼,这也叫活得落忍。你就说咱俩吧,放着好好的工厂不呆,偏偏跑到乡下,虽然吃穿都比他们强,但心里从来没有踏实过;咱不想来这个窝囊的地方,不是被挤兑的么?就只有来。来了就不甘心,想折腾折腾。这运动正好叫咱们折腾,一折腾心里就痛快。甭管别人好受不好受,咱们先好受了算。但这老山背后的人不经折腾,他们不会还手,折腾着就没多大劲了。在工厂里折腾的那会儿,才叫来劲儿。那儿的人见多识广,鬼点子多,能力也强,你要想折腾出彩来,真得下点心思。这一动心思就有味道,取得一点胜利就觉得其乐无穷,越折腾越想折腾,咱这政工­干­部就当得比什么都滋润。那时候过得才叫落忍。凌文静兴奋地回味着。翁送元说,你这个落忍可不咋地,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是遇到好汉出世,非得把你宰了不可。留着你是个祸患,你是自己活着就不让人家活。翁送元,你甭他娘地说漂亮话,你是什么好鸟儿?你一不痛快就拿锅炉生气,烧得忽冷忽热的;你这也叫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当贼哪知贼的快乐,不跟人斗,哪知斗人的快乐;人生一世就得寻求快乐,充圣人、当君子,整天端着架子,劲劲儿的,能有什么快乐,所以鲁迅说人生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你看鲁迅骂了多少人,他越骂越痛快,把自己骂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翁送元乐了,Cao!凌文静你真他娘的能白话,­骚­搅一片理。要不你损话能说得出口,斗人能下得去手,你把不是当理说,每­干­损事都落忍。你的心都让狗掏吃了,你只剩下一个不老实的身子,所以你浪,没心管着你,闲得陌惶,浪得只想­干­那事。翁送元,你千万别这么说,­干­那事也是一种革命,一种斗争;你是以自己的心灵跟自己的身子斗,把身子斗争得越狠,也就是折腾得越狠,你的心灵就越痛快。这叫心灵解放,这叫活得落忍。翁送元大笑不止。啊呀呀,凌文静啊凌文静,你真是一块活宝,难得的活宝,咱个大老粗能摊上你这么一块活宝,也应该落忍了是不?那咱就现身说法,让咱的心灵跟咱这身子斗争一次。斗争一次就斗争一次。凌文静也说。

凌文静的说法让翁送元大开了眼界,那鄙俗的活计居然还有这么堂皇的依据,便也怀了一点庄重认真地­干­。果然味道不俗。便说,咱们再斗争一次。凌文静说,你肝不好,注意点身体。你不是说对身子斗争得越狠,这心灵就越痛快么?没有关系,再斗争一次。就又斗争了一次。

循着凌文静的理论,翁送元戏滤地说,凌文静,你和我之间也是一种斗争关系,你是在与我的斗争中,得到你的快乐。凌文静一笑,也可以说是吧。所以说,你是为我的身体而来,将来还是为我的身体而去,我要对得起你,咱就再斗争一次。凌文静很庄肃起来,摆一摆手,得得,斗争是分阶段的,这阶段的斗争已达到目的,宣告结束。

空虚寂寞的翁送元给他以后的日子找到了立足点,就是他永不魇足的­肉­欲生活。

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两年,大限便来临了。

那日,他喝多了酒。中午喝多了酒,便睡下了;待半夜醒来,便再也睡不着了。他的肝隐隐作痛,搅得他心烦意乱。他用身子碰了碰在睡梦中的凌文静。凌文静一翻身,“­干­什么?”

“老头配老婆,早晚那点儿活儿,你说能­干­啥?”翁送元说的还是他的俚俗哲学。

凌文静又把身子翻过去了,“没心情。”

“咱有心情。”翁送元低声下气地说:“咱娘的睡不着,请凌文静同志同情同情。”

凌文静躺平了身子,“要弄,你自己弄。”不耐烦地说。

“自己弄,自己弄,不劳大驾,不劳大驾。”翁送元涎笑着说。

翁送元便在瘦腿间动作,来来往往斗争不止。

突然,男人的身子一顿,凝固在一个姿式上不动了。

“快动啊,动啊!”女人催促着。

依然是不动。“不动就算了。”女人推了他一把。

男人顺势仰翻在炕上,无声无息。

女人叫了几声,不应,便感到蹊跷,把油灯点了。

移近一看,她吓坏了,“送元!”她尖叫了一声。

只见翁送元牙关紧咬,眼珠外翻;灵魂像出壳了。

……

连夜送公社卫生院,说是肝昏迷;过了不久,出现了肝腹水;两个月后,死了。

尸体运回后岭,挨着翁息元埋了。

凌文静久久地站在翁送元的墓前,没有眼泪;但脸­色­愈加­阴­冷,甚至可以说是冷峻。

还有些刚毅的­色­彩。她心里想:宿命地说,翁送元应该死在这里,还能全合身子葬在祖坟上,与他的弟弟翁息元在一起。不然,人在外,客死异地,做为党员的他还得火化;所以,他虽说不是荣归故里,但可以说是魂归故里。他是幸福的。而自己呢?

她的心迷茫了,眼泪便下来了,浊浊的,流得很慢。

刘淑芳和翁七妹过来搀扶她,让她回家去。节哀。

到了家里,看到黑洞洞的屋子,她泪水汹涌,但她不哭嚎。刘淑芳们去嚎阳得不可遏制,她们不忍见她们的婶母如此悲抑。死亡能软化人们的心。

凌文静整天在屋里坐着,一动不动。翁家人轮流给她做饭,给她端过来。新做的饭端过来,原来的饭菜一点不曾动过;来人便含泪端回去。到了七天后农村所谓的“圆坟”之日,她又到翁送元的坟上去了一趟,静静地站了很久。

第八天早晨起来,刘淑芳去给她送饭,见到房门挂着锁,钥匙放在窗台上;打开门一看,屋子收拾得异常­干­净整齐。桌上留了一个纸条,纸条上写着:我走了。

凌文静就这么悄悄地走了,没有告别,也不需送别,以她自己的方式。

一个不属于后岭的女人走了,给后岭人留下了复杂的回忆。

一年后,上边要求各大厂矿定点支农。机械厂考虑到翁送元的因素,把后岭定成支农点,为后岭扯上了电。翁送元生前动过这个念头,但没能实现;在九泉之下,不知道,他是哭,还是笑。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