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创世神之一(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龙赦只”《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烛九阴,是谓烛龙”又《衡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传说远古狩猎烛龙将其炼油制成蜡烛用以取光-龙附[]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衡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山海经》的《大荒经》和《衡经》两篇中关于夔龙应龙烛龙相柳的记载,并非缪悠荒诞的神话,而是对于原始历法中龙星纪时制度的真实写照,夔龙应龙烛龙相柳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龙星,四者在《大荒经》和《衡经》图式中分居东南西北三方,正好对应于龙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方位♀一记载,为证明《山海经》与上古天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山海经》其书的史料价值提供了有一条有力的线索,同时也为理解龙崇拜及其神话与龙星纪时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上古时代,华夏先民曾长期流传着一种龙星纪时的原始历法,即根据苍龙星象的出没见伏周期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
当时龙星的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中的农时周期相始终:春天春耕将起,龙星在黄昏时开始从东方升起;夏天作物生长时,璀璨的龙星整体在黄昏时高悬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收获时,龙星在黄昏时开始向西方地面坠落;冬天万物蛰伏时,龙星也深深地蛰入北方地下而看不见了
龙星星象和农时周期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为先民判断农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故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根据龙星的出没见伏周期判断农时,治历明时,趋吉避凶历法制度奠定了一个人类时间和空间观的基船而时间和空间则是人类认知和时间的基本直观形式由于龙星纪时制度对于上古华夏世界时间观和空间观的奠基作用,因此深刻地塑造了上古华夏世界的行事习俗仪式知识和叙事华夏世界的龙崇拜即源于这种龙星纪时制度,龙的原型就是天上的龙星华夏神话中触目可见人首龙身的形象,如伏羲女娲共工炎帝神农黄帝轩辕等,就是龙星纪时制度在上古叙事中留下的清晰烙印烛龙以龙为名,且作龙形,那么,它是否也与龙星纪时制度有关呢?
《衡经》和《大荒经》对烛龙的描述归纳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皆可依据龙星纪时制度得以恰切的解释: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