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盘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盘乐
声闻虽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浅,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样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们修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法苦,观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为他们知道断集慕灭修道,有连带的关系由苦而生烦恼,既然有烦恼,就要把它断了怎么断呢?要断见惑思惑所积集的烦恼要羡慕涅盘法,就是常乐我净,所谓「涅盘四德」如何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彼岸呢?必须三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其中有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乃是大小乘必须修之法门
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痊非分取而痊无功而痊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ˉ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