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结局:
虽然看起来像网游的,但是把个别的删除掉会适合所有的作品这是我的一个老哥专门给我发过来的,不过很多新的写手跟我一样,总是不会码大纲,那么一部好的作品就很容易夭折,在这里我把大纲发出来,消各位新的写手能好好看看!
古代镖局都有哪些行业规矩
在弄清镖局的规矩之前,我们照例先来看一个小说中关于镖局的一段描写:
一日,一位江湖侠士到某镖局登门造访:“各位当家的,在下有礼了久闻贵镖局各位武艺高超,在下粗识兵器,略通拳脚,今日登门,特来向各位讨教,为的是以武会友,望各位当家的不吝赐教!”众镖师摸不清此人来路,也从未在江湖上听闻此人,总之孤身上门挑战,定是来者不善,打不打?打吧,若输给他岂不是丢镖局脸面,不打吧,那不是当了“缩头乌龟”?正在大当家的犹豫之际,一位镖师纵身跳出,手中一横镔铁盘龙棒,喝道:“在下某某不才,陪你过上几招”说着……其实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比较有名的大型镖局,往往直接或间接结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一旦上门挑战,无外乎是潦倒的习武者来寻救济,要么是真有本领的武林高手消到镖局工作,或者是一些秧子们(富贵或者官宦人家的衙内公子来捣乱
凡是遇到这种事情,镖局的规矩是:以礼相待,忍让为上,不被逼到万不得已的份上,决不动手伤了和气而上门闹事的人呢,也知道镖师不是泛泛之辈,真要动起手来,吃亏的往往是自己所以,前来寻求救济的习武者只要能得到镖局几两银子的周济,一般会抱拳谢礼而去至于那些秧子们,也就是说上几句奉承话,哄哄他也就罢手了
我们知道镖局的主要业务是走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和镖局走趟镖,感受一下镖局的一些规矩吧
水路三规
走水路镖,泛舟而行,得免鞍马车骑之劳,称得上是件美差那么,水路镖为什么会是件美差呢?是不是走水路镖就跟旅游似的,任意行事而无所顾忌呢?
其实不然,水镖大多沿运河而行,途经地区多属富饶之地,虽然铤而走险的盗贼相对来说比陆路要少很多,但是水路镖同样存在着难以预料的变数因此,要想一路平安不出岔子,必须遵守水路“三规”
第一规是“昼寝夜醒”白天除了值班的镖师以外,其余的镖师都进舱酣睡,直到红日西斜才走出船舱,准备夜晚上岗因为白天几乎不会发生拦河抢劫的事情,只有夜晚贼人才常常会前来偷袭,或偷或抢,镖师不得不防备
第二规是“人不离船”运河沿线多是人烟稠密的地区,城镇村集数里相望,一些繁华地段,茶楼酒肆比比皆是不但献艺者卖唱者出没其间,村会社戏亦属常见,运河之中“花船”“江山船”(这些都是载妓汝而行的船经城笙管笛萧歌舞翩翩但是镖师决不能登岸围观或者移船观看,因为走神将意味着失镖,镖师们不但不会离开船去看热闹,也不会离开船去追贼,怕中贼人调虎离山之计岸上出事,镖师绝对是置之不理,甚至恶棍欺男戏女,也不过问,这并不是说镖师没有一点的正义感和公德心,而是这种欺男戏女的事情,说不定就是“套子”,因为贼人常常利用镖师们扶危济弱的武德,调虎离船后好下手
第三规是“避讳妇人”船家以船为家,妻女同舟,船家女在封建社会中是最开放的女性,而镖师多是阳刚豪爽的汉子,按照旧小说中英雄美女才子佳人的套路,那将是一路行舟一路情,郎情如意妾情浓其实不然,镖师向来重视武德,船家女亦守妇道,皆知自尊自重,恪守封建道德规范镖师登船后均不入后舱,一帘之隔如内外宅之分,如雇主携有宝眷,镖师更是退避三舍至于沿途青楼女子花船歌妓,镖师绝对不屑一顾,怕“色眩”误事,也怕贼人“放白鸽”因为这样才能使船家和雇主放心,如果镖师登船吓跑了盗贼,自己却色狼入舱,那岂不是一得一失,得失之间船家和雇主就要“细权量”,这个镖局也许就因为这一两个镖师被毁掉了名声和信誉
陆路三不住
我们知道,走陆路镖,护送镖车,是镖局的主要业务自从大运河断流之后,陆路镖更是成为镖局的主打产业,走陆路镖的规矩自然也就更加多而繁杂,那么究竟都有些什么样的规矩呢?
按理讲,陆路镖都处于平原,一路上镖师多是骑马护卫着镖车一旦贼人出现,就能迅速灵活地做出反应,没有多少可担忧的事情其实事实没那么简单特别当走镖投宿到一些较大的村镇过夜时,更须事事留意,处处小心因为这种村镇的地方势力一般都比较强,一旦惹上麻烦,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因此,“三不住”依然是镖师的出行原则
一不住新开设的店因为镖师一般都是走固定的镖路,对沿途客店均很熟悉,并和店家结成了好朋友,对新开设的店由于不知道底细,总是驱车直过,决不留宿,怕遇见《水浒传》里张青朱贵式的店,闹个人财两空
二不住易主之店老店突然易主,必定有其原因,在没有弄清之前,镖车对这种店总是敬而远之,怕老店易主之后,成为贼店,贼人埋伏在先,单等镖车到来所以镖车在未进村镇之前,镖师中总是策马先行一个,前去打听一番,以便掌握真实的情况
三不住娼店所谓娼店,就是旅馆妓院功能二合一的客店,这种客店门前总是站着几个花枝招展的女人,卖弄风姿,招揽客人,娼店的客人正经人少,歹人比较多,难免会有明者为**,实际上是来偷盗的贼人
进店三要
按理说镖师押着镖车走了一天,到了旅店应该好好休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可是如果不好好休息,第二天走镖肯定是会困乏的,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打疲劳战不会失镖吗?
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住进店以后,镖师并不急于休息,而是要按照“进店三要”的规矩,首先在店内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相”,以防被贼人“瞟上”二是要在店外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风”,以防被人“贴上”三是要进厨房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味”,以防人暗中下药
所谓“异相”,就是店里有可疑的人,“异风”就是店外可疑的迹象,“异味”就是厨下食品中作手脚如有异相异风当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有异味,就宣称大家已经“打过尖了(吃过饭了”,等晚上关上房门,再吃些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
吃过晚饭以后,除了值更者以外,镖师都要上炕睡觉北方人睡觉的习惯都是头枕炕沿,图个暖和,免得窗外寒风吹着头部可是镖师一年四季都是头靠近窗户的一边睡觉,脚蹬炕沿,因为这样一是便于视听窗外的动静,二是一旦有情况不用翻身下炕,只要一蹿,就能着地一般人上炕时总是鞋的后跟向外,下炕时再倒过来穿上,但是镖师却养成了脱鞋上炕时就把鞋倒过来的习惯,让鞋跟向着炕,一旦出事,跳下炕来也就穿上了鞋镖师的这些习惯都是在血的教训中养成的,因为一旦发生夜袭事件,刹那之间,生死已定
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镖师更是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进了旅店之后大大咧咧,躺下就睡,而且也不会“失镖”,倘若真是这样太平的社会,商人也就不会请镖师保护了好和坏都是相伴而生的,没有坏的衬托,也就没有好的彰显,太平盛世照样有不太平的人
睡觉三不离
镖师睡觉是有规矩的,据方彪先生在《京城镖行》中介绍,入睡时,镖师必须要执行“三不离”的“睡法”
第一是武器不离身这条规矩的目的不言而喻,一旦手无寸铁,镖师比常人也高明不了多少,电影里的武打镜头都是拳术,八卦掌鸳鸯腿之类的套路,使观众眼花缭乱,其实真正搏杀起来,是你死我活的拼命,有谁会靠拳头取胜?所以,兵器是决不可离身的,特别是“腰间之物(清末时的手枪”不但决不离身,而且决不示人贼人的规矩是不许向朋友借腰间之物一用或者一睹镖局中的人久和贼人打交道,也知道“借枪”和“下枪”的关系,所以也以借腰间之物一用一睹为大忌,怕遭人暗算况且腰间之物不外乎是盒子(驳壳枪哂(白朗宁左轮,一旦“曝光”,动起手来对自己不利
第二是身不离衣镖师在旅途中一年四季都是和衣而卧,因为一旦出事,绝对没有穿衣服的时间北方的冬天更不是赤膊上阵的天气,镖师一旦听到动静,翻身下床就能对阵,这才是硬道理
第三是车马不离院镖师进店以后,就有值更的负责看护马车,院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镖师均不管不问,怕中“调虎离车”之计
我们可以看出,睡觉的规矩虽然严格了点,可是其内涵还是为了镖师自己好,只有遵循了这“三不离”,才能更好地确保安全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总是抱怨外部条件不宽松,其实即便是客观条件再宽松,最好还是在自己的心里给自己定一些规矩也许规矩多了会感到繁琐,或者觉得这样太累,然而当这些规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最为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时,我们才感到原来“严格就是一种宽松,劳累也是一种轻松”
三会一不
如果说“三不离”的规矩有点“可笑”,那这条规矩连可笑都算不上了但往往是这些不是规矩的规矩,或者说扯性的东西才是镖师在镖路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规矩
大家知道走镖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特别是走北道的镖更是一件非沉苦的工作从北京城出来过昌平州就进入了山区,长城蜿蜒于燕山之间,有许多的关口,如古北口冷口喜峰口杀虎口等等,所以一出长城就统称为“口外”了当时口外人烟稀少,不论东路还是西路,食宿都很不方便,镖车在途中一旦出点差错,就会造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局面,只好就地风餐露宿了所以,走北道的镖师们都在传授徒弟的时候,教授其“三会一不”的技能,慢慢地成了一种规矩,因为不懂得“三会一不”,还真走不了北道的镖
三会首先就是得会搭炉灶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地,路遇风霜还是雪雨,镖师们都得会因地制宜因天制宜地搭起一个大炉灶,埋锅做饭;其二就是会修鞋旅途之中如果鞋子发生了问题,是很烦人的,所以出远门的人要备有新鞋,但是新鞋上脚别扭三天,因此镖师们都得会修鞋,以痹己的脚不受委屈,得到很好的休息备战;三是会理发一路之上风尘仆仆,胡子头发乱成一团,过城镇村屯时,免不了要去拜访地方势力,如果一副狼狈的样子,就容易被人看轻了,所以镖师要理过发以后再前往理发刮脸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气宇轩昂地前往会晤地方头面人物,一者不跌份,二者也显示镖局的气派
“三会”之外,还有“一不”这“一不”就是不洗脸口外冬季寒风凛冽,春秋风沙扑面,夏季骄阳似火,用土碱洗完脸之后,凌厉的风一吹,像刀子一样就把脸给割破了所以在北道走镖的过程中,“洗脸”和“到家”是同义语,年轻的镖师欣然说“明天该洗脸了”,也就是明天该到家了
客镖三忌
走镖有时保护的不是财货,而是旅客,因此被称之为“客镖”想来保客镖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吧?你想艾镖是活的,匪徒来了可以跟着镖师跑,安全的时候大家唠唠嗑,打发一下旅途的寂寞,多好啊可是实际上保客镖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
要知道能雇用镖师护驾的旅客肯定不是平民百姓,这些旅客大多是上下任的官员,或是迁居及回籍探亲的富商大贾他们不是有权,就是有钱,或是二者兼备于一身,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雇请镖师护驾都是携带眷属携带钱财的阔主,是贼人算计偷袭的对象,不但目标大,而且行动不方便,所以保客镖比保货镖还要难,不但不能丢镖而且还要给大人小姐老爷太太们以诸多方面的安全感
保客镖有“三忌”的规矩
第一忌是忌问囊中何物,只问一旦发生意外时,哪件行李是必保之物因为财聚于身德失于心,旧社会发财的人,发的多是不义之财,最怕露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怕“曝光”为商者害怕“曝光”后树大招风,为官者怕“曝光”后御史闻风参奏
第二忌是忌同雇主“宝眷”接触高官富贾大多是三妻四妾,平日家居,金屋藏娇,最怕戴绿帽子,甚至男仆人都不许进入二门但是旅途之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均无法回避镖师,所以心中总有些异样之感因此镖师只和男主人一人打交道,这样一是可以让大人老爷们放心;二是也避免太太小姐提出些不好解决的问题,造成不愉快
第三忌是中途“讨赏”因为中途讨赏往往被视为敲诈勒索,即使是意外之事开口借钱也会被认为是企图“讹一笔”一般来说平安到达终点后,雇主总会酬劳镖师一宴,并给些赏银,这就是镖师的外快
如果违反这三忌,往往会带来一些不愉快,影响镖局以后的生意况且雇主都是有钱有势之辈,即便是下任的官,凭三寸官帖,仍然可以给镖师些颜色看看所以三忌之道,实为走客镖的路规
镖局的规矩不是什么人定的,而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既代表了镖局的利益,也代表了镖师的利益,同时也包含着雇主的利益,可以说是十几代镖师用血的教训写成的经验总结,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觉的贯彻执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逐渐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维护这些规矩的思想基础是镖师的武德之道,执行这些制度的外在力量是群体的凝聚力,持之以恒的原因是这些规矩和镖师是浑然一体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上诸行各业,无不有其行规这些行业规矩,既具有行业习惯的功能,也是该行业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清至民初,中国镖局的诸多规矩,主要表现在陆路行程走镖水路行程走镖途中宿店离店以及护院壁等当行行事的操作方面
壁行业是颇具武林及江湖文化色彩的特别行当虽如此,亦自然产生并传承着独具本行业特点的各种行业规矩在具有行业规矩这一点上,并不例外或“特别”纵览镖局规矩,其突出的行业特征,是以防御夺镖为核心内容换言之,所有的镖局规矩都是围绕着壁活动而形成和操作的这一点,恰也是诸行行业规矩的客观性实用性行业性等基本属性之所在
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杀:谁死的最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厉害,你辉煌可是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盯着你想方设法弄死你他们跟你没有什么仇,仅仅是因为嫉妒,他们不明刀明枪的跟你动手,常城借助一个拥有权利的蠢货去干这事儿,看到这样的冤案我们常常会无明火起,拍案痛骂,这也是历史的另一种魅力:让人愤怒,悲凉和无奈
N10范雎进谗杀白起
冤枉指数:9
白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孙子和吴起之后最出色的将军在大秦统一全国的进程中,白起参与指挥了两次足以影响历史的大战: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使赵国一病不起;讨伐楚国的战争,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继孙子之后第二个攻克楚国都城郢都的大将,还挖掘了楚国先王的陵墓,使东方六国心惊胆战,吓的普遍失去了抵抗意志
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好象很快就能统一全国了,可悲的是范雎这样一个人物也犯了小人之过――嫉妒,利用自己和秦王的关系好,老是抓机会说白起的坏话终于有一天,秦王在外面征战,要求白起带兵配合一下白起认为这次战役发动起来不值得,就给秦王提了个建议,说自己不去为好这是个纯技术性的建议,结果被范雎钻了空子,说白起要造反秦王本来就对战无不胜的白起有忌惮,于是赐给了白起宝剑,让他自杀白起愤怒地问道:“为什么?”后来转念一下子想通了:“我在赵国杀了四十万人,难道还不应该死吗?”V
白起死了,秦国一时将才接应不上来,起用了范雎的老乡――一个叫郑安平的人,结果这个窝囊废一出兵就捅了漏子,被活捉了秦王有一次不经意的在范雎面前说:“白起要是活着,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失败呢?”范雎羞臊的脸都红了,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于是找了个机会辞职走了结果秦国统一的步伐又推迟了几十年
N9伍子胥被杀
冤枉指数:10读者悲愤指数:10
伍子胥是司马迁最佩服的一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伍员身负国耻家仇,却忍耐着巨大的悲痛和彻骨的愤怒等待时机,几十年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杀回了故乡干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真是一个有血性的烈丈夫!”伍子胥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的那种以德报怨的观念不屑一顾,在他看来,烈火就是要用冷水扑灭,恶人就是要用武力来制服所以当好朋友申包胥责备他说:“即使国家对不起你,你也不应该反过来毁灭这个国家啊”伍员须发倒竖说出了一句让千古之下的小人为之颤抖的名言:“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
凌厉,个性鲜明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结果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雷打不动的公式,伍员死了,他杀了一个小人费无极,又被另一个小人伯痞弄死,历史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中国的英雄们开始了一个无奈的宿命:活得风风光光,死的窝窝囊囊
N8吕后诱杀韩信
冤枉指数:8.5
韩信的可爱在于他身上具有一种当代美国式的那种自信和坦率,他心里有什么话都敢于说出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比如举几个例子:
例子一:他被平定齐地之后,不顾忌讳,公开给刘邦写信说:“齐国这个地方民风刁悍复杂,请让我代理这个地方的王(假王,镇压一下这个地方的邪气”有人说韩信这是借功劳向刘邦要挟,可是我觉得凭着韩信那种光风奇月的胸襟才不会这样,我相信他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
例子二:韩信被贬后,曾经在大街上看到了吕后的妹夫樊哙,如果要用现在人的看法,自己这么倒霉的时候看到了皇后的亲戚!那还不赶紧上去巴结一下,跟吕后套套近乎(彭越就是这样没出息,在蜀地被发配的时候看到了吕后跪着哭求让吕后把他调回老家去养老)韩信偏不,笑ⅿⅿ的骂樊哙:“看见我来了还不磕头!”樊哙慑于韩信往日的威望,马上下马磕头:“能在这里看到大王真的很荣幸!”韩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哙的脑袋:“你是侯,我也是侯,用不着再象以往那样下跪了!唉,真没有想到,我韩信今天居然会沦落到和你和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为伍!”说完了扭头就走,一点都不在乎樊哙在射向他背后那怨毒的目光
例子三:被贬后在皇宫和刘邦聊天,刘邦试探着问他:“韩信艾你说句实话,你说我这样的去带兵打仗,凭我的才能到底能带多少兵翱”说完后可怜巴巴的看着韩信,消他看在自己是皇帝的份儿上能鼓励一下韩信脑袋一晃,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你撑死也就带十万兵吧,再多了肯定乱套”刘邦气的目瞪口呆,挖苦的回击了一下:“那你呢?”韩信想也没想:“我当然多多益善了”刘邦更气了,说了一句非场家子气的话:“多多益善,那我为什么是皇帝,而你只能供我驱策呢?”韩信这才知道把皇帝给气着了,赶紧给了个台阶下:“您善于统帅将领嘛,所以我带多少兵都是你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明摆着是敷衍皇帝,刘邦无论如何也乐和不起来了
不出所料,后来吕后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当时开心的不得了,简直得意的忘了形,居然追问了吕后好几次:“杀了?真杀了?”(这不是杜撰,史记上有记载,高祖又惋惜又高兴这两种表情加起来可够难看的)然后夫妻两个为了蒙混过关,捏造说韩信图谋联合陈希(一个小角色,属于流氓投机分子,造反被刘邦镇压了)造反,我觉得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韩信连樊哙都看不上,会巴巴的上赶着去找陈希?
N7汉景帝杀晁错
冤枉指数:9
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是被郡县制度给害的,地方上权利太鞋所以一出现造反的事情,郡县没有力量应付所以学周朝,分封各个王,还杀白马宣誓,只能姓刘的当王他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心想不管谁造反当皇帝都姓刘,没关系
可是后来的皇帝可就苦了,这些个王一个个的越来势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自己铸钱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景帝就找人谋划这个事儿,晁错也是这个意见,于是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开始搞削藩这些王不干了,起来造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师出得有名艾公开说推翻皇帝自己取代太赤祼祼了,于是想来想去整了个“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的,就是让晁错给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这事儿听着简直就象是在骗大傻子,藩王威胁的是谁?扯掉对谁最有好处?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主意可是景帝呢?一点儿都不象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为了讨好七国让他们罢兵,顺水推舟的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是晁错要撤,不光自己要撤,还逼着我听他的”把晁错给杀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个德行,你永远也整不明白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在台上说瞎话,还TD说的有板有眼!真是可惜了晁错这个材料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