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杨柳村,1975年的农事和情事 > 第二十五章(1)、外乡人要来落户

第二十五章(1)、外乡人要来落户

在秋收冬种前,有一个时间空档,这个时间段的主要任务是田间管理,该清理杂草的田就清理杂草,该撒农药就撒农药,该施化肥的就施化肥。向阳大队的领导也会适时部署生产任务,特殊的时间段都有了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如:“春耕大忙季节”、“夏收夏种”、“双抢”、“秋收冬种”、“今冬明春”,经常会在领导的口头带出来。小时候的亮亮对这些名词还是一知半解的,到他长大之后才明白过来。

1975年的“秋收冬种”前,农活还不是最忙,这个季节杨柳村的一件事,体现了队长也有一点点权力,要说生产队长有顺一点权力没有也不是的,只要带个“长”字,哪里会没权力的呢?好在生产有顺队长从来秉公办事,刚正不阿,杨柳村生产队没一人和队长作对,没一人不服从队长的生产安排。当然,队长自己­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要说杨柳村的贫下中农为什么有这样的觉悟,关键还是毛主席教育得好,关键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好。

这年“双夏”过后,杨柳村生产队来了两位外地的中年人,一男一女,是夫妻。对杨柳村来说,新来一个人,就是新闻了,更何况是从那么远的内蒙古来的。杨柳村很少和外界接触,可谓井底之蛙。

这两个中年人想找队长有顺行个方便,他们想在杨柳村落户。他们说,他俩原来也是杨柳村出去的。队长一听也知道有这么回事,这么多年,从杨柳村出去的毕竟不多。那两个中年人为什么出去?是因为男的有点历史问题,成分不好,*闹得凶的时候,出去避难了,一直逃到了内蒙古,几乎成了牧民,吃上了山羊­肉­,住上了蒙古包,喝上了马­奶­茶。

两个外地人回到家乡,虽然还懂一点家乡的话,但毕竟出去好多年了,口音都带上北方话了。这两个人的到来,给杨柳村带来了一点新鲜感,知道了好多外面的形势。杨柳村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连县城也很少有人去过。

落户,关键也就是户口问题,虽然杨柳村是农业户口,但毕竟是常住户口,有了常住户口,就有了口粮,有了务农的工作,也就有了收入,和杨柳村的贫下中农平起平坐了。在70年代,要想争取到回乡的户口,也是一件很难的事。一般的生产队是不肯轻易接受新户口的。增加了新户口,田亩数还是老样子,农业收入还是老样子,公粮还是一样交,等于是把现有农民的收入,分配给了新户口了。队长在这个时候必须把握好政策,不能乱用职权。现在也是队长有权力的时候了。

那两个外地人找了队长好几次,队长考虑到局部的利益,好几次没答应他们。

外地人也知道落户的难度,他们知道队长又是那么正直,想送礼是送不上的,那么就请队长吃个饭吧。

蒙古人在杨柳村有远亲,远亲给了他们一间旧房子临时住。

队长有顺开始没答应吃饭,知道“吃人家的嘴软”这个道理。但队长又是软心肠的人,经不起外地人反复的邀请。再不去,就不近人情了。再说,这么多年,光顾着农业生产,也没有好好地喝过一次酒。

现在顺便说说吃的事。

前面说过,杨柳村生产队抓革命,促生产,听毛主席的话,农副业的收成都不错,但在70年代,农村的收入还是低的。即使到了春节,要招待客人的菜还是不够,更不用说用好菜好酒招待了。一盆­肉­圆子上桌,成年人只是看看,很客气,不下筷,留给主人下次再招待客人用;一盆囫囵­鸡­蛋,也不下筷,吃了下次主人就拿不出了。鱼就更少了,有的人家,为了讨个吉利,做个样子,还拿出“木鱼”来。过年,杨柳村最讲究客客气气,即使是远亲,也要走动走动。

在平时,很少有人家请客吃饭了。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