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府呆了两天,和赵明诚做了一次长谈之后,方腊对大宋政坛的风云变幻总算有了一些清晰的了解≡从宋神宗赵顼于熙宁二年(公元一零六九年)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启动变法之后,大宋朝的文臣便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派支持变法图新以强国,以王安石为首,包括吕惠卿、章敦、蔡确、曾布等人,史称“新党”;另一派则反对变法,认为祖制不可轻易改,这一派以司马光为首,史称“旧党”。
从此之后,新旧两党之争便开始正式登上北宋政坛,成为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这三个当皇帝的时候,一会儿新党上台,一会儿旧党封相,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不过这几年,新旧两党之争却消停了不少,原因在于当今皇帝赵佶对所谓的变法,根本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道家的奥秘、书画的内秀以及奇石的瑰丽。赵佶根据自己的喜好,提拔了一批亲信,不管你是新党,还是旧党,只要你对我胃口,马屁拍得好,好话说得勤,我就提拔你,这就是赵佶的用人宗旨。
因此目前朝堂上得宠的几位权臣之中,既有时而支持变法、时而反对变法的三朝老臣墙头草蔡京;也有根本不懂变法为何物,只知道曲意逢迎皇帝的宦官杨戬;还有绝口不谈政治,一门心思只在掌握西北军权的宦官童贯。这三人都是赵佶眼中的大红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朝中的绝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是各找靠山,隐隐分成了三派。
蔡京、杨戬、童贯三人,虽然面对大宋朝的内忧外患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搞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却是很有一套,三派人马在朝堂之上互相倾轧,争斗不断,表面上和气一团,背后却是勾心斗角,各种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nAd3(相对而言,蔡京麾下的势力最为雄厚,毕竟他是当今宰相,官拜左仆射、太师、太尉,可谓是位高权重,而且掌权多载,名下门生无数;而童贯在西北边陲驻守多年,统兵数十万抵抗西夏大军的入侵,期间打了不少胜仗,在朝野上下赢得了一些威望,再加上手握重兵,故其在军队之中的势力不容小觑;至于杨戬,则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拉拢了不少手握实权的宦官,同时还执掌潜龙堂,表面上来看势单力薄,但暗地里拥有的势力,却谁也说不清楚。
说到这里,赵明诚住口不言,面色晦暗,显得心情很是沉重。现在朝堂之上是奸臣当道,小人得势,这一点,有些良知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但又有什么办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自己这等无权无势之人,只能任人欺压,任人摆布,稍有不慎,甚至还有性命之危,这让赵明诚感到异常的压抑。
方腊当然明白赵明诚此时的心情,突然心头一动,试探地问了一句:“赵兄,当今皇帝为什么对此无动于衷呢?”
“当今皇帝虽然英明,但无奈身边都是这些无耻小人,根本无法听到我们的忠言良谏,唉!”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如果给你三尺龙泉宝剑,赵兄,你会如何去做?”方腊继续试探道。
“驱小人,清君侧!”赵明诚脱口而出,但随即脸色一变,愣愣地看着面前的方腊,暗自后悔道:“糟糕,我怎么把真实想法说了出来?如果这话传到蔡京、杨戬的耳中,那可是满门抄斩的死罪啊!”
“赵兄,你放心,这话出你嘴,入我耳,绝对不会有第三人知道的!”方腊开口道。
听到这话,赵明诚忐忑不安的心情才稍有平复,但接下来方腊的一句话,让他再次大惊失色,“因为驱小人、清君侧,也是我准备要做的事情。”
“啊?………”这一次赵明诚是彻底惊呆了。要知道方腊并没有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透露给赵明诚,因此方腊虽然救过他们夫妇俩,但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位方十三只是个武林小帮会的帮主而已,根本没有想到此人竟然也会有如此的雄心壮志。
“赵兄,实话跟你说,我的真实姓名叫方腊,还有一个另外的身份,就是青竹帮的帮主。”方腊从容不迫地说道。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