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声震四野秋:百年匪王 > 第2章 虽非名门望族,亦是大户人家

第2章 虽非名门望族,亦是大户人家

爷爷稍停又说:“不过,也有你曾祖父赢的时候,只要他赢了……”

“穷人买酒喝……”我想,肯定是这样。

爷爷摇摇头:“哎哎,错了,哪能让下人破费,不是买酒,而是做一种老头看瓜的游戏,把裤子脱到一半,然后人坐在地上,低头,用裤腰带勒住头,人就直不起腰,两眼瞅看自己的球蛋了。哈哈……”爷爷大笑起来。他说,当年他在潍坊广文中学上学的时候,就盼着放暑假,一到了暑假,他就跟着老爹上地里­干­活……还有,我爷爷告诉我。我们王家还常常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比如讲,逢年过节请外地的戏班子来村里唱大戏,组织山会,耍龙灯,踩高跷,修桥,铺路等等,都是我们王家出钱。有钱人多信奉“仁义礼智信”,不道德的很少。村里、族内有了纠纷,亦多是由我们家公断,办案的不会吃请、收钱,更不会吃两头,断案的结果亦能公平公正,令双方口服心服。那时的人也迷信,认为多行善总有好报,至少死了不会下地狱,下辈子还能托生个人,而不至于托生个猪或狗。

在我读初中的年代,爷爷所描绘的这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爷爷也说了些我们王家发家的“捷径”。那就是一到荒年就“用粮换地”,荒年景的穷人真不易呀,那时的粮食比金子还要贵。穷人有时为了活命,只好把平日里比命还要贵的土地拿出来换粮食。我们家平时存粮多,这时就成了救命粮。于是,很多穷人便用自己的土地换我们家的粮食。

“是自愿的吗?”我有点怀疑。

“当然是自愿的……”爷爷肯定地说,“有时候,你不换他还不高兴呢,你要知道,我们家奉行的是这一条:换地不换命,地仍由你种。就是说,地还是由你们家来种,只不过是变成了佃户关系。来年缴租就是……所以,你有时不买,他都不乐意。说,王老爷你瞧不起俺。怕我来年种不好你家的地……”

“原来如此……”至少,我所学到的有关“阶级斗争”的学说,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爷爷多次说,我们王家奉行的是“善为本”。到我曾爷爷那一代,信的都是佛教。爷爷不再信了,但他仍奉行“善为本”的信条(所以,1947年土改的时候,他力劝过搞得过火的工作队,半年后,又规劝过疯狂报复的还乡团)。

不过爷爷也说过他的父亲及老辈上“很剥削阶级”的地方,那就是动不动就座八抬大轿。哪怕就是从镇西我们王家大院到镇东的茶馆里去喝茶,那也要坐轿。因为坐轿是身份的象征,就像现在的人争着买轿车……爷爷说我们家的那顶轿那个威风呀,就别提了。周边全镀了金,顶子是纯金的,所有的缨子全是用江浙一带产的上好丝绸做的。八个抬轿的壮劳力。全是20多岁的小伙子(结婚的不要),个个虎背熊腰,一顿要吃下五海碗面条。否则不要。八个人没事就抬石头训练。要练得颠起来,有板有眼。我们家的轿进城的时候,那才叫威风,也是镇上及县城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大都自动闪在路边。一边行注目礼,一边看热闹。一群半大的孩子会跟在轿后进城。好在从王家老镇到县城不过五里,否则得热闹死。

据说,同治年间,当时的一位知县坐轿上“县政府”上班,半道上遇到了我们王家的一位长辈,立马让自己的轿停下,让我们的老长辈先行。我们老长辈也够意思,当年的赋粮一下多交了200担。喜得个知县又“登门拜访”。

总之,说起祖上的荣耀,爷爷便充满了自豪感。谈及自己的一生,爷爷也算满意:“我王汉魁没白活。”

但谈及他的两个儿子,他却不甚了了。他的老大因一只小手枪,­阴­差阳错­干­了共产党,老二则稀里糊涂地­干­了国民党。老大(即我的父亲。“文革”中在一个十六级的级别上被屈斗,至今生死不明),老二却在1949年随驻防青岛的国民党50军撤至台湾,后官至台国军总参作训部副部长少将副厅长。1981年退休。当国民党当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放松了“管制”,允许他这一级的退休人员与大陆亲属会晤时(在香港),却又因我们这边的原因,父子俩终未见面,成为终生憾事。

对于我父亲的不幸,爷爷充满同情。这也是他格外疼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是他长子的长子……爷爷格外器重我爱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我大小是个作家,算是继承了祖上“勤读书、勤务农、不做官、做善邻”的家风。爷爷也欣赏我诚实勤奋,有话敢说的­性­格——所以,他常常鼓励我写写他……

/.t,x\t,,堂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