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声震四野秋:百年匪王 > 第47章 甩开膀子大炼钢

第47章 甩开膀子大炼钢

村子里没有过大的房屋,食堂暂选定在村头的银杏树下,各家凑来的桌子摆得满满当当。

村东头一家姓王的,偷偷地藏下了一只炒菜锅,结果让民兵连长穆三胖带着几个民兵,当场给砸烂了。再一查,这姓王的是个中农。那好,捆起来游街。于是,几个民兵抓来一根捆猪的绳子,将那王中农一捆,在全村游街。没有锣,就让他敲一个刚刚收上来的破铜盆:“我反对进入共产主义……”

“我中农思想作怪……”

“我有罪,我该死……”

王中农一游街,全村人都老实了。所有的金银铜铁锡收得相当彻底。

大概只有一块铁没有收回,就是我­奶­­奶­用来喂­鸡­的一顶日本鬼子的钢盔。这家伙不知什么时候到的我爷爷家,我­奶­­奶­就用它来当了喂­鸡­槽。因为小日本的钢好,愣是一点锈不生。

我­奶­­奶­不愿交,我爷爷也没阻拦。因为在他看来,这一家一户地全灭火,都去吃食堂,有点是胡闹:“季兄弟,这不是跟当年的太平天国搞的圣库制一样吗?这能行吗?”

季风当然不会说得很深刻,任何人那个时候都不会说得很深刻:“好像苏联也没这么搞。苏联的工农业基础肯定要比咱们的好啊。”

“老大哥没这么搞,当弟弟倒要抢在前头。”我爷爷小声念叨了一句。

村里无论怎么再搜查,也不会查到我爷爷家!就这样,这顶小日本的钢盔逃过了大炼钢铁的劫难,没有被化成铁渣坨。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当吃食堂的狂风刮过,大饥饿来临时,它竟成了救命的锅!

吃食堂的那个牛劲可真叫共产主义万岁呀!

你瞧,全是白馒头、白米饭,随便吃,吃不了就搁桌子上,共产主义还怕浪费几个白馒头吗?至于菜嘛,顿顿几乎都是红烧­肉­,肥肥的­肉­块儿一熬一大锅。那时的农民真的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肉­,就敞开肚皮吃,常常吃得半夜里上茅房。有一阵子食堂管理员还请示穆蛋:“支书呀,那猪下水还吃不吃?”

“别的村吃吗?”那时,各个村比着办食堂,专看谁吃得好,谁先进入共产主义。

“有的村吃,有的村不吃。”管理员外号叫绕弯,意思是心眼多的意思。他解放前在青州和青岛做生意,挺有头脑。

穆蛋听了,有点烦他娘们:“那你说咱吃不吃呢?”

绕弯一听知道是在熊自己:“明白了,穆支书……”随即命令将所有的猪肝、猪肺、猪肠等统统倒掉。

几天后,绕弯又出了新招,他不知从哪里买来了大批的牛­奶­、面包。早饭全让大伙吃这玩意,说共产主义的早饭都是这样的,苏联老大哥啦、波兰啦、捷克啦、匈牙利啦,都是牛­奶­、面包。但无奈崮下村人吃惯了小米粥和玉米煎饼卷大葱,几天下来,竟有一大半的人拉起了肚子。最后,还是穆蛋发话,不再牛­奶­面包了:“这­干­活的共产主义可以跑步前进,吃饭的共产主义就悠着点吧……”从那至今,崮下村的人还是吃不惯牛­奶­、面包。

那时候,除了大吃,就是大­干­。每每吃完饭后,就开始以连为单位,开赴山下去炼钢。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关家桥公社在最好的一片耕地上建了27座小炼钢炉。集中了全公社的劳动力来此会战。崮下村的小铁炉正好和关家桥村的小铁炉紧挨着。这使我爷爷有幸目睹了当年的佃户大福,因过度劳累而一头扎进了小铁炉里的惨剧。

崮下村的男女劳力被编成了三个基­干­民兵连。女民兵连由识字班的刘英率领,她们起了个“花木兰连”的响亮名字。因为关家桥村的女民兵连起的是“穆桂英连”,崮下村的“花木兰”决心打败关家桥村的“穆桂英”!

我爷爷说他们像太平天国,真是说对了。那时的人们不仅吃饭是共产主义式的,就连睡觉也是。男女民兵都是分开住,一个星期才准回家团聚一回。家里的孩子由老人带。尽管很多人不适应这种生活,但却无人敢于公开说:我不愿进共产主义的天堂。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凡是经历过那段狂热的人肯定都记得:大办食堂、大炼钢铁、大修水利,几乎是同秋天的收成一齐来到的。1958年那年是格外的风调雨顺,收成特别好。按我爷爷的形容是:Сhā根木棍都能发芽结果。知道为什么吗?因为1956年和1957年的收成是一平、一歉。而延续了几千年小农经济的中国农业总是逃脱不了“一平、一歉、一收”的固定循环,你说这是老天爷照顾中国也行,惩罚中国也行。

青壮劳力都去大炼钢铁了,地里的庄稼自然也就没人收了。庄户人种庄稼­干­吗?不就图个安稳日子吗?现成丰收的庄稼不收,这叫什么事呢?难道共产主义就可以不吃粮食专吃钢?

正好,县委书记周志海来崮下村视察工作。他是坐着吉普车来的,我爷爷因烦闻汽油味,没去迎接他。这位教师出身的县委书记还算知书达理,专门来到村北头看望我爷爷:“哎哟哟,老革命,您身体好吗?”

我爷爷说:“我身体倒很好,可地里的庄稼该咋办呢?”

周志海面有难­色­地说:“哎呀,到处都存在这一问题,可当前讲究‘以钢为纲’”,讲究‘钢铁元帅升帐’,我这县委书记……嘿,你们看着办吧……”

周志海算是比较务实的。有了他这句话,我爷爷找来穆蛋做了安排。其实,粗中有细的穆蛋也早有这种想法,两人是不谋而合。崮下村留守在家的老头、老太太比哪个村的都多,这批老头、老太太拼死拼活抢收了不少成熟的庄稼。这就为不久后降临的大饥饿作了相应的准备……季风的本事又被派上了用场,他的老家金乡不是平原吗?他有着一手好的挖地窖储存过冬食物的技术,如,地瓜窑,一律要挖在­干­土处,不能泛潮。离地至少要有四尺(一米多一点),通风口不能太小,要容得下一人,最好向阳,隔几天,碰上中午阳光好,最好要掀开盖子进阳光。

..(/t/|小//说///)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