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也常常会将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的某个人身上,这个人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光环的照耀下,“他”的形象往往更高大,成为无可替代的人,被埋藏在女孩的内心深处。因为“他”在特定的时期出现,而这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又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在无形之中,女孩总是会觉得与后来者缺少共鸣。
有不少女孩曾经许下这样的心愿:等长大了,要找一个像爸爸那样的好男人。等到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是有女孩将此作为择偶的目标,她们渴望成熟男人,渴望他永远的包容。
有恋父情结,自然就有恋母情结,而这种情结似乎更加普遍。男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也称“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恋母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长大,他的王位与生活就会受到威胁。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谁知猎人看孩子可怜,动了恻隐之心,把婴儿放在一个小树林里就走了。过了不久,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了他的主人。他的主人将婴儿收养了。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上遇到一个青年并与之发生了争执,后被青年杀死。这个青年就是俄狄浦斯。后来,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随后,底比斯发生了可怕的瘟疫和饥荒,人们在神谕的明示下,这才发现俄狄浦斯是老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而他竟然杀父娶母。
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了父亲娶了母亲。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但恋母情结在现实生活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人在长大以后要与外界交往,在这过程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在不同程度上都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
三至六岁时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这个时候的孩童依赖母亲的怀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进入青春期之后就会出现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长者,他们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的。
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又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本质吸纳过来,成为自己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也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喜,也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到第二恋母情结的时候,孩子就会找寻父母之外的年长者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是相似作用的表现。而互补作用则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的异性,这也叫“牛犊之恋”。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