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寻找这些移民迁徙的脚步,只能在一些存世的家谱中去寻找。在一些可以回溯的文字里面,他们300年前离开故土的身影若隐若现,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幸福家园的灵魂被我们这些后裔触摸。而在迢遥的路上,我们先祖的视野里会是什么呢?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他们通过数月或数年才走到了四川,虽然有亲友和同乡最终死在了路上?
肖平在《湖广填四川》一文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江西人刘立璋和他的兄嫂,另外还有七个同乡刘希载、黄茂德、陈三才等,他们一同在康熙年间起程往四川走。在路上,刘立璋的兄长不幸染上风寒去世了。旅途上的辛苦劳顿加上亲人死去的悲伤,动摇了大家的决心。这时候,刘立璋的话又重新鼓起了大家的勇气。他说:"与其现在缩头缩脑退回江西,还不如鼓起勇气走到四川!"最终,这些人走到了四川,在成都附近的荒野上安定下来。不久以后,刘立璋和另一个移民家庭的女儿结了婚,嫂嫂也改嫁他人,这两个家族就这样繁衍成了两大房人。后来,刘立璋还沿着来路,去取回了父母和哥哥的骸骨。不过,很不幸的是,跟着他们同来的七位同乡,却命运悲惨,他们给人家当佣工,终身未娶,死后把一生微薄的积蓄都捐给了这位幸运的同乡刘家。
如果说发生在元末明初年间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其特点是"麻城孝感人",那么发生在明末清初年间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则是以客家人为特色。
四川客家人在当地被称为土广东。客家学先驱罗香林详细地研究了四川的客家分布情况,在其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中指出:"今日四川东自涪陵、重庆,经荣昌、隆昌、泸县、内江、资中,西至成都、新都、广汉,其间居民,大率皆康熙末年(公元1711~1721年)自广东惠州嘉应州及江西赣南等县搬去的客家","客家大部分于宋末至明初,徙至广东内部以后,经过朱明至清初的生息,系裔日繁,资力日充;而所占地域,山多地少,耕植所获,不足供用,以是,乃思向外移动;恰好当时有四川一省,因为张献忠多年屠杀,户口凋零,田园荒落,清廷不得已,下谕各地农民开垦,客家农民,得此机会,便跟着两湖农民,走上川去"。
随着两湖的人们走向四川,客家人也从共同生活的家园--闽粤赣边区,千里迢迢向四川走去。雍正十一年(公元1788年),广东龙川县赴川的客家人,由于受到当地官府的阻拦,他们公开张贴--《赴川人民告贴》--进行申述,表现了客家人此去"天府之国"的决心和勇气:
兹告各位得知:我等前去四川耕种纳粮,都想成立家业,发迹兴旺。各带盘费,携带妻子弟兄安分前行,实非匪类,并无生事之处……近来不知何故,官府要绝我等生路,不许前去。目下龙川县地方处处拦绝,不容我等行走……我等进生退死,一出家门,一心只在四川。阻拦得我的身,阻拦不得我们的心肠……
◇欢◇迎◇访◇问◇◇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