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大易,探元化群生。"李白是懂得严君平的,虽然在严君平飘摇的身姿之外,是像庄周一样的浪漫梦蝶,然而又有谁知道他的寂寞与孤独呢?于是,四川人一直以来,都有像严君平那样很强烈的孤独感,孤独得更多地走向大自然,看上善若水,听天籁梵音。
幸好,严君平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学生--扬雄。
扬雄,字子云,祖籍山西,其先人周朝时封于晋国一个叫做"扬"的地方,遂以封地为姓。汉时,其祖先沿长江上行,先后居巴地江州、成都郫县。此时的扬家,已经完全没有了先祖时代的贵族身份,只能守着一块薄田,"世世以农桑为业"。这样的身世背景,加上其受业于严君平,注定了扬雄清心寡欲而好学深思的操守和品性,"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扬雄一生博览群书,专志著述,被列为"扬马班张"(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汉赋四大家。他根据《易经》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扬雄花了整整27年时间,集古籍所载与汉代语方调查,汇聚同类词语,分注通行地域,开创了全世界第一部方言词典,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一本也许寄予了他某种理想的著作--《方言》。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刘歆编《七略》,向他索要《方言》的书稿,扬雄不惜以死相抗:"即君必欲胁之以威,凌之以武,……则缢死以从命也。"郭璞在《<方言注>序》中,称此书"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是"洽见之奇书,不刊之硕记"。扬雄死后,有人就问当时的另一学者桓谭:"扬雄写那么多书,难道能够传给后世吗?"桓谭的回答是:"必传。"
对于扬雄,班固评价他说,这个人在理论上深究圣人之困奥,同时又有艺术修养,游戏于文字之间,是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司马光对他更加推崇,认为他是孔子之后第一人,连孟子、荀子都无法比拟,何况是其他的人。现在,我们考量这个汉代的四川人,我们发觉在这个"西道孔子"的身上,其实有一些很好玩的东西,被我们忽略了,比如说扬雄在《逐贫赋》里对贫穷的看法,他试图找出贫寒生活的优点,找出富贵生活的不足,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这种在当时称得上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说法,暗示着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转折。扬雄还有一篇《解嘲》,也可以说正是当今四川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那种独特幽默和韧性品质的源头之一。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汉时成都少城的支矶石街,他在严君平家里是怎样读书的。我们只知道,那时他就住在少城。西晋张载曾有诗句"借问扬子宅,想见长卿庐",说他登上了当时名叫白菟楼的张仪楼,俯瞰少城,还能看见扬雄曾经住过的宅子,从而怀想司马相如的故居。宋人何涉《墨池准易堂记》说,"扬雄有宅一区,在锦官西郭隘巷",《太平寰宇记》更指出了确切的位置:"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当时的少城西南角,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都城西胜街附近。所谓"草玄堂",是因为扬雄所著《太玄》在后世影响很大,人们认为他这部书就是在这里草创的。从"草玄堂"这个名称,也可以感觉到扬雄在少城的生活是非常单纯的,在一条偏僻的小巷中,深居简出,潜心学问。今天,我们走在西胜街,走在支矶石街,是否会想起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扬雄,还有他卖卦归来自得其乐的老师呢?
虹桥门户网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