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崇祯七年 > 第712章 八*九零 军报

第712章 八*九零 军报

曹化淳赶紧应道。

崇祯皇帝让他去办这个差事,一是对他的信任,二来则是,也为了给他送一份人情。毕竟他曹化淳去做这件事也做得,别的太监也做得。而甭管谁去,那些被赏赐的嫔妃及皇子公主,都会对来传旨的人增一份感激。

崇祯皇帝把奏章丢给他:“来,你先瞧瞧。等看完了,便下去等着,等阁臣们都上值之后,你就把他们都招来。”

“是!”曹化淳应道。

他接过刘若宰等人具名的奏章,拿在手中细细看了一遍。

明朝宫中不学无术的太监有,但是能身居高位的大太监,尤其是司礼监里的大太监,不说是饱读诗书,至少也得文墨­精­通,不然是没法子胜任的。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跟书山文海打交道。

比如说司礼监里头那些掌权的大太监,每日要批阅许多奏章,有的文官儿,写奏章就爱用一些生僻的字眼儿典故,引经据典,若是读书少点儿,都看不懂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但凡是能在司礼监里头有一定地位的,学问大致都不差,多半都是在太监学堂读过书的。

曹化淳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每日里看的奏章只怕比内阁首辅和皇帝都要多一些,学问是极好的。

除开开头和结尾那些歌功颂德的话之外,奏章大致分为四各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了事情的整个过程。第二部分,是为参与这个事情的人请功。第三部分,则是写了察哈尔部提出来的条件。第四部分,则是询问察哈尔部要来朝觐这件事该当如何处置,如何安排。

其中第三部分,还有一些请罪的话,因为他没有请示朝廷和皇帝,便答应了一些条件。

刘若宰对崇祯皇帝的­性­子还是很了解的,虽然他来的时候,就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专断之权,也就是说,有一些条件,他是可以做主答应的。而察哈尔部提出来的这些条件都不算太过分,答应了也没什么。但他知道,如果他没有写上这些请罪的话,那么说不定就会引起皇帝的猜忌。

毕竟崇祯皇帝,太多疑了一些。

曹化淳看完,却并未发表意见。皇帝不问,他便不多说,这是他这些年来奉行的准则。言多必有失,少说多听才是正理。伴君如伴虎,伺候在这位天下至尊的身边,得时时刻刻小心谨慎。

一个时辰之后,乾清宫东暖阁,内阁众位阁臣前来拜见崇祯皇帝。

内阁首辅温体仁为首,身后还有两人,分别是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应熊,少师、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吴宗达。

这三位,乃是现在内阁之中权势最大的三位。

这几位之中,周延儒年纪最小,不过是刚四十出头而已,但却是内阁首辅≡从前两年温体仁被挤出京城之后,内阁便是他砸掌控。

几位阁臣心情都有些忐忑,不知道这大清早的被皇上叫来是为什么。

明朝这些皇帝中,有孱弱不堪的,也有强横凌厉的,碰上不同的皇帝,内阁的权力也就不同。像是弘治年间,极为内阁首辅都敢盯着皇帝寸步不让的争执,距离之近,唾沫星子都能喷到脸上。隆庆朝的时候,高拱就敢冲着皇帝说:“你安心在后宫生孩子就行了,朝政交给我们。”

谁敢这么对待嘉靖皇帝?

也没人敢这么跟崇祯说话,登基八年来,崇祯皇帝不知道杀了贬了多少大臣,其中阁臣也很不少。动辄抄家杀头,在他面前,谁敢放肆?

不过很显然,几位阁老都发现,今日陛下似乎心情不错。

几位见了礼,而后起身,吴宗达今年都六十了,而且身子骨儿不大好,皇帝还赐了座。

“诸位,今日有个大喜讯。”崇祯皇帝笑盈盈道。

他一开口,一旁伺候的曹化淳便把奏折递给了周延儒。 ww

八九四 连升四级

( 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温体仁温大人快速看完,心里不由得跳了一下。

刘若宰,这是要立下大功了啊!

他细细观察了一下皇帝的神­色­,发现皇帝眉宇间都是喜­色­,立刻便知道今日该怎么说了。

崇祯在位十七年,大约换了五十来个阁臣,这个频繁程度,大明一朝都是独一份的,再没有第二个。而这五十多位中,呆在内阁中时间最长的两位,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

这俩人之所以能呆的时间最长,除了手腕强,心机深,能算计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会看眼­色­!

看谁的眼­色­?自然是崇祯皇帝的眼­色­。

崇祯皇帝实在是太强势了,跟前面那几位完全不一样,别说是弘治皇帝隆庆皇帝这些素来温和的皇帝了,便是万历正德嘉靖这几位,杀人也都不如他狠呐!这位杀戮大臣的凶狠程度,当然比不上洪武大帝,但是跟永乐皇帝比,也是差相仿佛了。

便是想提什么建议,最好也是顺着他来,免得一个不小心就倒霉。

温体仁已经打定了主意,今日皇帝说什么,便是什么,断然不可违逆。

他站起身来,而后跪地,大礼叩拜了下去,口中高声道:“臣恭喜皇。一.本。读。小说 上,贺喜皇上,皇上威服塞外,四夷臣服,察哈尔部归顺,则北疆大事可期矣!”

那走着刚到了他这儿,后面那两位还没看呢,结果这会儿温体仁忽然就来了这么一出儿。听意思,似乎是察哈尔部归顺了。他之前也都听说过这个事儿,但都没抱多大希望,毕竟这个想办成,实在是很难。

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消息,而且还是好消息。

他俩一边在心里骂着温体仁,一边赶紧跟着跪下,口中称颂。

崇祯皇帝心下得意,嘴角露出一抹笑容,不过却没有如之前那般放声大笑。毕竟是在外臣而不是在自家人面前,得注意维持体面,不可失态。

他起身,把温体仁搀扶起来,又示意王应熊和何吾驺起身,笑道:“还多亏爱卿们用心。”

温体仁察言观­色­,笑道:“我等身居庙堂,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乃是本分。要说起来,功劳最大的还是冀北兵备道刘若宰,谢升谢大人举荐有功,功劳也极大。”

崇祯皇帝闻言大喜。

因着这件事,他对刘若宰很是看重,也想着好好提拔他。但这话由他主动说出来,总归是不太好,此时温体仁提出,他再答应,那就让人感觉好多了。而且他自认为是自己发现了刘若宰这个人才,此时温体仁这么说,也让他产生一种被认同赞许的感觉。这种感觉,和素日里被臣子们奉承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也不傻,也知道什么是真话,什么是表面文章。

崇的祯皇帝坐回去,沉吟片刻,道:“温爱卿说的有道理,刘若宰有功当赏。而且是要重赏!”

他叹了口气,缓缓道:“当今国朝时局,诸位爱卿也都清楚,外有建奴,内有流寇,因此便更需要这等有能为之士,效力建功。若是赏赐的薄了,岂不是寒了人家的心。”

三位阁老都是赞同,点头称是。

“朕要把他调入朝中。”崇祯皇帝看向温体仁:“现下朝中还有什么缺?”

温体仁不假思索道:“礼部左侍郎还缺着。”

其实朝中空缺,还有别的,并不只有礼部左侍郎这一个,但温体仁却只说了这一个。若是崇祯皇帝不追问,他也不打算接着说。

因为这几日有传闻,少詹事文震孟可能会被擢升为礼部左侍郎。文震孟和温体仁素来不和,温体仁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的瞧着他升官成为自己更大的敌人。

温体仁心计之深沉老辣,由此可见一斑。他也不说文震孟的坏话,但就是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让文震孟失去了一个极好的升迁机会。而且他反应极快,甚至在说出刘若宰该重赏那句话的时候,心里就盘算了,要推荐刘若宰上这个位置。

“好!那就擢升他为礼部左侍郎。”

刘若宰现在的官职是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佥事,分巡冀北道,乃是正五品。而礼部左侍郎乃是堂堂正三品大员,从正五品到正三品,刘若宰直接连升四级!

这可是极少见的。

不过哪个阁老都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

连升四级,虽然是颇为骇人听闻,但相对于刘若宰的功劳来说,似乎也不过分。毕竟刘若宰立下的这个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些,几乎可以说是影响北疆,乃至于影响天下时局的一件大事!

在场的衮衮诸公都是这大明朝最顶尖的人物,身居高位,自然看得也就格外远一些,他们都能意识到这件事的意义,都清楚察哈尔部归顺之后,会给大明带来什么。

再者说了,崇祯皇帝­性­子比较冲动,对他来说,提拔一个看重的官员连升四级着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温体仁笑道:“陛下此举大善,那刘若宰得知陛下如此其中,定会感念陛下恩德,惟愿效死力而已。”

崇祯皇帝颔首微笑。

“还有谢升呢?”崇祯皇帝问道:“几位爱卿都说说。”

谢升就比较难了,他已经是吏部尚书了,堪称是位极人臣。再往上,官职上也没什么好升的,就只能是加虚衔儿,或者是——入内阁。

温体仁道:“不若加东阁大学士,入阁?”

崇祯皇帝点点头:“好。”

另外两位阁老也没有异议,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本来,若是按照董策原来时空历史前进的轨迹,在崇祯八年的七月,应该是文震孟晋礼部侍郎,同时兼东阁大学士,而现在,这个位置却是被刘若宰给顶了。

文震孟此时乃是少詹事,从少詹事而礼部左侍郎,则说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但现在却没这个机会了。而他本来还能被成为东阁大学士,直接入内阁,但现在自然是入不了了。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谢升由于在察哈尔部归顺这件事上也立有大功,竟是被皇帝加了东阁大学士,得以入阁。而在董策原来的那个时空,他一直要等到崇祯十三年才会改礼部尚书而后以东阁大学士入阁。 ww

八九五 莫要委屈了他

在董策原来那个时空,派人去察哈尔部商议归顺一事可能有,有可能没有,但反正最后是没成。而在这个时空,有了董策的推动,察哈尔部归顺了大明,也因此,他改变了他自己,刘若宰,以及其他很多人的命运。

甚至是大明朝的命运。

于无形中,董策又一次改变了历史。

察哈尔部归属,建奴力量被被削弱,而大明朝力量则是增加,此消彼长之下,说不得会给现在的辽东战局带来什么改变。

刘若宰晋升礼部左侍郎,而谢升则是因为这件事而得以入阁。这两位功劳最大的,可算是得到了拔擢,而其他人,当然也不能落下。

“朝中跟此事有关的,该褒奖的褒奖,该拔擢的拔擢,都不要吝啬。朕记得是有个叫何瑞徽的是吧?这事儿,似乎是他在朝堂上提起的,要依照刘若宰上奏行事,而后谢升大力赞成,朕才下定了决心。”崇祯皇帝吩咐道。

“是,那日,正是 .何瑞徽先赞同的刘若宰的提议。”

温体仁道。

“嗯,记下这个人。”

崇祯皇帝吩咐了一句,又接着道:“至于刘若宰奏章中提到的其他人,内阁也当一一斟酌,酌情拔擢,总不能让人说,朝廷亏待了有功之臣!王爱卿,内阁中你负责这件事,和谢升一起。”

“是!”王应熊赶紧应下。

一般来说,除非是几倍很高的官员,一般官员的晋升提拔,那是吏部的事情,武选清吏司和文选清吏司分别负责武官和文官的晋升事宜,内阁是不大负责的这个的。毕竟这些官员级别比较低,如果提拔哪个都是内阁过问,那内阁也忙不过来。

但崇祯皇帝现下却这么说,内里之意,这几位宦海沉浮几十年的阁老自然都清楚——负责的人的规格提高了,这些奏章里提到的人,也要酌情拔擢的更高一些。

本来能升从四品,这次你就给个正四品,本来只能当一个下府的知府,你给提成上府的知府,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里头有个叫董策的。”崇祯皇帝瞧着王应熊,忽然道:“这个人,莫要委屈了他。”

几人听了,都是心里一跳。

这董策是什么来路?为何陛下会专门提起他来?王应熊和何吾驺都记不大清楚了,但温体仁记­性­却是极好,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心里细细想了一会儿,便觉得有些印象——似乎去年建奴入寇的时候,宣大那边的奏报中,有提到过这个人。

崇祯皇帝见王应熊有些愣神,倒也没生气,淡淡一笑:“这董策,去岁鞑子入寇宣大的时候,便立下大功,朕是记得的。这一次,他也是忠勇过人,若不是他提议带兵去袭杀那建奴使节,只怕此时,就不是这个结局了!此人有勇有谋,堪为良将,当大用!”

几个阁臣都是耸然动容!

皇帝金口玉言,一出口便是圣旨,这等话,可不是能随便乱说的!

这是相当罕见的高评价。

有这么一句话,那董策就像是有了护身符,没人敢轻易动他了。而且可以想见,他的升迁速度之快,也必然是会极为骇人。

温体仁心中不以为然,觉得皇帝这评价实在是太高了些。皇帝此举,委实是有些孟浪了。

当然,这话他是不敢说出来的。

只是他却不知道崇祯皇帝对董策那种特殊的感觉,董策引起崇祯皇帝注意,还是去年。去岁建奴入寇,宣大各处军堡兵力,一触即溃,传来的都是败仗的消息,让崇祯皇帝大动肝火,杀了一个又一个,贬了一个又一个。似乎周围也都变得灰暗了一般,而就在此时,忽然灰暗中,闪过了一抹极亮的光彩。

一个小小的,只有小旗衔儿的甲长,带着十几个墩军,竟然便杀了几乎是同样数量的建奴,而且其中更有一个建奴最­精­锐的白甲巴牙喇,似乎还是什么旗主的护卫。

这是何等样的能为,何等样的担当!

虽然奏章到了他这儿已经跟真实情况很不一样了,但崇祯皇帝依旧能隔着奏章看到董策的勇武。

而这一次,又是董策力挽狂澜!

在崇祯皇帝看来,董策的功劳,丝毫不逊­色­于刘若宰。

对于他的赏赐,绝对不能薄了。其实崇祯皇帝心中还有些好奇,他想见见董策,但他也知道,此时不是时候,若是把董策招进京城,对董策来说,也并非是什么好事。

王应熊回过身来,赶紧应是。

“刘若宰在奏章中提到的,除了封赏之外,还有两件事,一件是他答应的察哈尔部那些条件,咱们先说这个。”崇祯皇帝指了指那奏章:“你们看这些条件如何?对咱们大明,是利还是弊?”

他一问这个,王应熊和何吾驺都傻了,他俩还没看奏章呢!

温体仁却是不慌不忙道:“微臣有些想法。”

“爱卿请讲。”

“方才臣看了,那些条件,大致三条。第一,内迁至下水海安居。第二,对待察哈尔部如播州例。第三,调拨钱粮等。”

“先说如播州例,这个,微臣认为刘大人处置的很是妥当。所以这一点,大可不变,便就这么定下来。”温体仁道。

崇祯皇帝也点头:“朕也是这般想。能如播州例,很是不错,便是如朝鲜例,想想大也可以。”

这话就说得不大妥当,少了些霸气和强横,也是这些年崇祯皇帝被无数的挫折给收拾的都学会了对什么事情都别抱有太大的期待感,所以要求也就低了些。在他看来,能如朝鲜一般,让察哈尔部成为大明的属国,便很是不错。

却没想到刘若宰得力,直接让察哈尔部成了播州那般的土司,听从大明号令,大明可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

这就是喜出望外了。

“陛下圣明。”温体仁笑了笑,接着道:“调拨钱粮更不用说了,这是理所应当之事。”

崇祯皇帝却有些发愁:“现下国库空虚,为了征辽,已经耗尽国库所存,钱粮却从何出?”

温体仁心中却已经有了腹稿,道:“这事儿完了之后,谁轻松了,便从谁那儿出。”

崇祯皇帝若有所悟,道:“爱卿的意思是?削减甘肃镇宁夏镇军饷?”

... 网

八九六 传开

“正是。。 。”温体仁道:“甘肃镇和宁夏镇现下就是在防备察哈尔部,除此之外,也没别的敌人。现下既然察哈尔部归顺,那么从宁夏镇和甘肃镇中削减一部分军用,当是可以。而且臣还有个建议。”

温体仁似乎有些‘欲’言又止。

“爱卿但说无妨。”崇祯皇帝急切道。

“既然察哈尔部已然无虞,不若裁汰宁夏镇及甘肃镇中老弱,只留‘­精­’锐,而后令他们入中原腹地剿灭流寇!总不好让他们闲着,兵么,都是越打越‘­精­’不是?”温体仁缓缓道。

崇祯皇帝怔了一怔,而后便是拊掌叫好:“温爱卿,你这主意好的很!有甘肃宁夏二镇‘­精­’兵入中原,流寇指日可灭!”

温体仁笑道:“臣愧不敢当。”

口中虽然这般说,但心下却很是得意。他也觉得自己这个主意很是不错,即给朝廷省了军饷,还能多出一股剿灭流寇的势力,堪称一举两得。

崇祯皇帝向一旁的曹化淳道:“记下来,记得提醒朕,等到察哈尔部这事儿过去,便着手办。”

“是,奴才遵旨。”曹化淳赶紧应道。

“还有第三件,迁居下水海。”崇祯皇帝看向温体仁:“温爱卿再说说这个。”

“臣遵旨。”温体仁顿了顿,道:“这个,臣以为也很好。让察哈尔部迁居下水海,便是把他们困在了下水海。下水海水草丰美,也足以养活这些察哈尔族人。而且刘若宰在奏章中还提及,要开互市,跟察哈尔部‘交’易。臣以为,让察哈尔部迁居下水海乃是善,再一开互市,则更是大善。”

他解释道:“不用再跟咱们大明打仗,而有了大明的庇护,则建奴也不敢轻易进犯察哈尔。想来,察哈尔部在下水海日子定是会过得不错的。而互市之后,咱们大明买入他们的马匹皮‘毛’,他们则是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日子过得舒坦,要什么有什么,自然也就没有反心了。再说,咱们靠互市,也能从察哈尔部买到极多的战马,不但能给咱们用,也让察哈尔部少了马可用。他们没了马,就更没多少战力了。”

崇祯皇帝听的兴奋之极,眉飞‘­色­’舞,满脸喜‘­色­’,他也顾不得失态了,轻轻一拍桌子,笑道:“还有征调察哈尔部‘­精­’锐那条!把他们族中‘­精­’锐都给调出来,置于咱们的控制下,更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刘若宰这是釜底‘抽’薪之计!当真是好算计,好计谋!要朕说,给刘若宰这个礼部左‘侍’郎的位置,还是不够他施展的!”

这一下,几个阁老都不敢说话了。

礼部左‘侍’郎还不够?难不成要入阁么?只是由地方上的一个兵备道直接入阁,这也太骇人听闻了一些。

崇祯皇帝见他们都不说话,便也不再提,其实他也就是说说而已。

“那便一切都如刘若宰奏章上所言。”崇祯皇帝道:“最后一个,察哈尔部的几位太后要来北京城,这事儿就不用议了。这是大好事,朕的意思,是让他们尽快来。速速来,而且这事儿,要大张旗鼓的办,最好让天下人都知道,察哈尔部归顺我大明了,察哈尔部的贵人,要来朝觐天子!”

这一刻,他神‘­色­’昂然,踌躇满志!

显然,察哈尔部归顺的消息,给内忧外困的大明和崇祯皇帝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刘若宰向囊囊太后提的条件,其中一条便是几位太后要去北京城觐见崇祯皇帝,但这等事情,他当然不会在奏章里面说出来。这样未免有点儿让朝廷没面子,于是他在奏章中便换了一副说辞,无非是几位察哈尔部的太后仰慕大明皇帝天威,主动要求去北京城朝觐之类的话。

这就让崇祯皇帝很是舒服了。

他答应的很是利索,这等好事,不答应才是怪了。

事情算是说完了,几位阁老便告退,准备下去着手处理这件事。因着察哈尔部这件事,手上的事情就就要多出来不少。

“八百里加急,告诉刘若宰朝廷的决定,而后催他尽快护送几位太后前来北京城。”崇祯皇帝道:“至于拔擢的事情,等到几位太后过来再说。”

“臣遵旨!”三人齐声道。

而后便告退。

整个过程,王应熊二人就没说几句话,几乎一直是温体仁一个在和崇祯皇帝对话。

对于这一幕,其它的阁臣也都习惯了。温体仁揽权很是厉害,手腕更厉害,别的阁臣几乎都是他的陪衬附庸。而每次内阁和皇帝的奏对,几乎也都成了他的独角戏。

几位阁老下去之后,温体仁先把内阁的诸位都召集起来商议了一番,而后各自分派了事情。大伙儿都知道这是皇帝此时最关注的事情,也是此时整个朝廷,乃至于整个大明最为要紧的事情,因此都竭心尽力的去办,并无一个敢于拖后‘腿’儿的。

温体仁他们告退离开乾清宫的时候还是上午,等到午时三刻左右,便有一封公文出了京城,八百里加急,快马送出,目的地,便是甘肃镇!

公文自然是给刘若宰等人的,是用皇帝的口‘吻’写的,很是勉励了刘若宰一番,对他们的功劳大加夸奖,而后让他们尽快把几位察哈尔部的贵人送到京城去。并且特意嘱咐了,几位察哈尔部的太后入朝朝觐这件事,是重点,要从速办理。

用八百里加急的话,大约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这公文就能送到刘若宰等人手中。

一般来说,既然是用皇帝的口‘吻’说话,那直接用圣旨就好了,何须再用公文?只是其间有一个问题,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人都是希望给刘若宰等人的回营尽快被送到刘若宰等人手中,但如果是圣旨的话,那么自然就得有宣旨的太监。但八百里加急,都是换人不换马的送,极为辛苦,基本上送的人都要累的脱了形,宫里可没人能受得了这个罪。

本来崇祯皇帝是想用圣旨的,但听了这难处,也只好作罢。

而没过多久,这事儿就在京中传开了。宫里素来是没什么秘密的,说是四面透风也不为过。

上午内阁才知道,到了下午,京城里头各大酒楼茶馆之间就不少人在传了。--36739+dsuaahhh+******82-->

... 网

八九七 探子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