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 第一节为理想而生,也为理想而死

第一节为理想而生,也为理想而死

【人物剪影】

纳尔逊·曼德拉,1918年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他从小就立下了“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宏愿。1961年曼德拉创建非国大的军事组织“民族之矛”,出任总司令。1962年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1964年又被指控犯有­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长达27个春秋的铁窗生涯。在狱中,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获释后,曼德拉担任了非国大副主席,同年5月当选为南非总统。1993年,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剑桥大学为了表彰曼德拉在争取自由和平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授予他荣誉校务委员称号。

曼德拉是一个风靡全球的名字,即使在狱中,他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如此人缘无人能及,曼德拉被称为“全球总统”,一点都不为过。

【读·品·悟】

1990年,身陷囹圄27年之久的狱曼德拉终于获释。铁窗生涯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一出狱他便再次投入战斗,并发表了这篇斗志昂扬的战斗檄文,指出种族隔离制度绝无前途,并矢志为民主和自由奋斗到底。

曼德拉这种为民主和自由奋斗到底的理想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名永不掉队的战士的理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理想都可以归结到“幸福”二字之上。为了多数人的幸福,他们进行着至死不渝的斗争。那么什么是幸福呢?有人认为幸福是辉煌的,是轰轰烈烈的;有人认为幸福是普通的,是平平淡淡的。

曼德拉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个人的幸福,经受了种种痛苦和磨难,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向英雄的转变。这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那样,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这样的人生理想是伟大的,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并不是每一个理想都能实现。实现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必须做到不浮不躁,遇到困难不气馁,面对挫折不灰心,矢志不移、脚踏实地地向前进,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实现理想也不能一蹴而就。理想需要经过风雨的洗礼,需要经受时间的检阅,实现理想要求我们做好长期而艰苦的思想准备,如beyond在歌词中颂扬曼德拉一样,“即使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也要迎接光辉岁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理想带给我们的快乐,才能在理想的引导下将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链接】

在演讲中,感情是最重要的,感情渗透在人的一切活动中。罗丹说:“艺术就是人的感情。”托尔斯泰则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感情。”可见艺术和感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曼德拉就将真挚的感情寓于演讲之中,古稀之年的他仍旧如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一样充满着热情,在演讲中,他频繁地使用“我”、“我们”第一人称,缩短了他与听众感情之间的距离,引起了听众感情上的共鸣。这篇演讲节奏强烈,感情奔放,像行军的鼓点,像冲锋的号角,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在撞击着人们的心扉,督促人们为理想战斗。

..(/t/|小//说///)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