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有内圣外王的儒家标杆,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算是其中之一。“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即官至二品;做官有道,政声卓著,治民有言;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以汉人身份平定太平天国,“打下金陵者可封郡王”,虽然清朝廷失言,但他的事功当时已经王霸天下,动静间可以兴邦丧邦。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人才库,几乎聚集了当时社会的人才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政要高官,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曾国藩克己唯严,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了人们的拥戴;不仅如此,还是齐家的成功典范,他的孝悌有目共睹,他的《家书》是传统家教的样板。官宦之家,大多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延绵至今的社会精英。
曾国藩在时人当中资质并不高,“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正所谓勤能补拙。从少年时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几乎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甚至受到对手们的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所谓屡败屡战。曾国藩的学问文章以经世致用为主,故“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语),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语)。《清史稿 ——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有人说他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了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因此,可以说,曾国藩实现了儒生们梦想不得的大业,被人称为“完人”,算是我国儒家文化最后结出的一枚硕果,也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赞誉,以及一切亲近传统的文士们的注目。儒家文化的用世之心历经千年,快到终结时,有了曾国藩这样一个完美的榜样。
也因此,无论我们后来的内圣、现代儒者或新型知识分子,如章太炎、鲁迅、胡适、熊十力、梁漱溟,以及当代的儒者茅于轼、当代的知识分子李慎之、当代的儒家信徒蒋庆,他们都很少关注曾国藩。曾就像是在我国历史上划上了休止符,或如人言,是“儒脉斜阳”。自他消逝于历史的天空后,人们承接的就是现代的光芒。
这也正是曾国藩作圣作王跟现代扞格之处。从现代角度看,曾的圣王威仪无论如何巍巍,他的面孔是太模糊了。人们可以欣赏左宗棠的张狂,可以感慨李鸿章的商痞,可以厌恶曾国荃的杀伐残暴,但曾国藩的完美太遥远了。哪怕素描曾国藩的人生行状,人们仍不理解他的内心,他是一种文化的综合,是超凡入圣、太上忘情的产物。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