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某些孩子平常不怎么用功,可是由于某些原因开始努力了,做妈妈的不但没有鼓励,反而说:“真新鲜,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也许妈妈们这样决不是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和热情不高兴,而是因为孩子的努力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感到十分惊奇,不好意思将喜悦心情坦率地表达出来,而说出了如此带讽刺意味的话语。
每个孩子都希望听到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挖苦讽刺等于告诉孩子“你的天资差”“你不应该这样。”所以,讽刺挖苦的方式是教育不好孩子的。所以,妈妈们应该正确关注孩子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让孩子明白无论他的成绩如何,表现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就是大家都疼爱的好孩子。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不恰当的斥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影响孩子的成长。总之,希望所有的妈妈,当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当我们准备责骂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冷静地思考一下,到底哪种批评教育更恰当,孩子更为容易接受。
心平气和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事情,怎样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却并非易事。有些妈妈在看到孩子做错事情以后,气急败坏地指责孩子,或者大声斥骂孩子不应该这样做。更有甚者,对孩子采取武力。我不觉得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真心地接受,或者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是不是说明孩子犯了错误,可以听之任之?不是。孩子做了错事,做妈妈的一定要认真处理。但处理的方式最好是心平气和。
“叫你不要到处乱扔垃圾,你长耳朵没有!”“不是叫你不要跟小朋友抢东西吗,你还去跟小朋友抢,丢不丢脸啊。”“你怎么这么不长眼睛,看把人家的玻璃打破了吧,以后再这样,看我怎么收拾你!”
常常听很多妈妈在看到孩子犯错时,说出以上这些话。其实,过分的或者不问缘由的指责,只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情。想想,知道自己犯错以后,孩子肯定已经很害怕了,担心挨骂、挨打。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做错事情,本想对父母解释,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数落,他在对父母产生恐惧感的同时,还会感到失望,觉得父母并不理解和宽容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
在生活中,谁不犯错呢?每个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有那么多事情不能做的。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都是后天父母教的。所以,很多事情孩子可能真的是无心之过。而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夸大了孩子的错误,把不严重的事弄得非常严重。自己生不必要的气不说,还让孩子无辜地受责骂。
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及时给予提醒,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那么,当遇到孩子犯错误时,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当自己想发火时,先通过深呼吸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多想一想:“孩子毕竟是孩子”。
第二,在指正孩子的错误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批评教育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并改正错误。
第三,在批评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第四,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可能因为逆反心理而不愿意接受。我们可以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这样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但我们不能什么都表扬,而是应该表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等。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他有所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可以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六,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当然,我们在指出孩子的错误的时候,还要记住“不要揪住孩子的错误不放”。有研究表明:如果对于孩子的某个错误过多的重复和批评,就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这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的后果是:使孩子对这个错误从内疚不安——不耐烦——反感讨厌,被“逼急”了,会出现“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此,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我们对孩子不能重复批评某件事情,更不能老账新账一起算。如果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虹桥门户网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