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 六 秋收冬藏

六 秋收冬藏

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秋,甲骨文中是一个长得很像蟋蟀的字,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还有一种写法是蟋蟀下面加“火”字,火烤蟋蟀,口味不赖。后来把蟋蟀那部分用“禾”代替,用以表示秋天禾谷成熟了,像火烧的一样。至于为什么会以禾部替代蟋蟀,我想可能是因为古人从渔猎向农耕转变之后,禾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吧,况且禾谷比蟋蟀之类的虫子好吃多了。从这个字的长相就能看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就架起火来烤吧,别管是荤是素,都是好吃的。

冬,会意字,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冬天来临之前,除了要迁徙的和要冬眠的之外,多数动物都会积极准备过冬的食物并储藏起来,人类也一样。《诗经·邶风》中说:“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是说我准备了美味的食品储藏起来,可以度过冬天了。旨,通“脂”,指美味的食物。《后汉书·张纯传》中说:“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就是说冬天来的时候,什么都齐备了,等着过年吧。

秋水伊人:媚眼勾魂,烈焰红­唇­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因为果实累累、马壮羊肥;秋天也是个悲伤的季节,因为凄风冷雨、黄叶飘坠;秋天更是思念的季节,因为秋水长天、雁阵南飞。对秋天的不同情感完全是出自每个人的主观感受,秋天可没招你没惹你。《红楼梦》中有诗云:“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当秋高气爽的时候,蓝天映衬下的水面特别清澈,让人心旷神怡,羡杀游鱼,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或“秋波”比喻清澈明亮的眼睛,并主要用于比喻美女的眼睛。

使用“秋水”来比喻美女眼睛的原创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他在描写弹筝女的诗中写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晚唐诗人韦庄几乎照抄照搬,在《秦­妇­吟》中写出了“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另外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借用了一下,他在描写汉代李夫人的塑像时写出了“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这些诗句把美女勾人的眼神描写得那叫一个美啊,简直让人忘了自己姓嘛、叫嘛、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只剩下神魂颠倒、浑身酥软了。

也有人用“秋水”来形容男人的眼睛。晚唐诗人李贺,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位因“避讳”而被剥夺考试资格、最终抑郁早亡的天才诗人,他在其诗作《唐儿歌》中写道:“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首诗是李贺写给杜豳(读“宾”音)公的儿子的,赞扬杜家公子相貌堂堂,目光炯炯有神,是一个富有雄心壮志的好男儿。用来描写男人的眼睛,“秋水”意思就有所变化了,指男人目光冷峻有神,简直是冷酷到底。

在李贺之后二百多年,北宋诗人秦观写了一首《南乡子·妙手写徽真》,其中描写美女眼睛的一句,也是白居易那句诗的模仿秀。全词如下: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徽真是谁呢?徽真不是人,而是个东西:崔徽的写真画像。崔徽又是谁呢?是唐代一个女子。晚唐诗人元稹在《崔徽歌并序》中说:河中府娼崔徽,碰上一个被派来出差的官府幕僚裴敬中,在一起鬼混了几个月。裴敬中出差完毕,提上裤子走人了,崔徽极度怀念他,找个水平比较高的画师给自己画像,托人把画像带给裴敬中,并传话说,如果见不到画中人,那就是为你而死了。后来崔徽真害了思念病,­精­神分裂而死。

看来这幅画像画得不错,两百多年后秦观看了之后还写词来赞美,并用宋玉东邻的典故来突出崔徽之美。战国时楚国的大夫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述他的邻家女孩:“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看看吧,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靓女,爬到宋玉家墙上偷看挑逗他三年,宋玉都没搭理她。这么大的诱惑,换成你能抵挡得住吗?如果换成我,估计是控制,控制,再控制……

这首词里的“水剪双眸点绛­唇­”相当于今天的“媚眼勾魂,烈焰红­唇­”。

元稹是崔徽悲剧的记录者,可能耳闻或目睹了整个悲剧的全过程,他在诗作中也表示出了对崔徽的同情,但元稹自己却亲手制造了一起类似的悲剧。元代王实甫写的《西厢记》现在已经家喻户晓,而《西厢记》就是改编自元稹的自传体小说《鸳鸯记》,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本人,这个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家伙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元稹提上裤子辞别崔莺莺进京赶考,一去不返,攀上了京兆尹韦夏卿这个高枝,并与其女韦蕙丛结婚。

说起元稹和李贺的关系,那真是非同一般,简直就是活冤家、死对头。元稹虽然比李贺大十一岁,但攀上高枝之前没有李贺的名气大,于是想去拜访李贺,借机沾沾光、出出名。李贺是个恃才傲物的人,瞧不起元稹,说你赶紧自回自家,自找自妈去吧,我忙着呢,没闲工夫搭理你。元稹热沸丝贴了个冷臀部,那个恨啊,心说:“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山不转水转,你不转我转。李贺小兔崽子你给我等着,有朝一日你犯在我手里,我整不死你才怪呢!”

也活该李贺倒霉,等他要考功名的时候,元稹已经爬上了礼部郎中的位子,正好主管考试,元稹就找了个借口,说李贺的老爹李晋肃与进士相避讳,取消了李贺的考试资格,间接整死了李贺。

元稹和用“秋水”喻美目的原创者白居易是好哥们儿,他们俩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其诗作在当时也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而元稹的一些诗作流于浮艳轻佻,所以有“白俗元轻”之说。

说了这么一大堆古代文人­骚­客之间的恩怨情仇,有点乱,得理理。简而言之,就是文坛上亘古不变的三个真理:一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二是文人相轻,害人害己;三是文章写得好的人,人品不一定好。

说起这些纠缠不清的烂事,越扯越远,我们就此打住,还是回到“秋水”上来吧。不过还得回头看一眼: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里有一句也用了“秋水”一词来描写崔莺莺:“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说完了“秋水”,再简单说说“秋波”。

先介绍一个人:谢鲲,字幼舆,东晋名士。据《晋书·谢鲲传》记载,谢鲲的邻居家高氏女长得很漂亮,谢鲲抵挡不住这么近在咫尺的美丽诱惑,趁高氏女织布的时候上前轻浮挑逗,可人家高氏女是个正经人,见谢鲲来耍流氓,一气之下拿起织布用的梭子狠狠敲了谢鲲一下,谢鲲当时正嬉皮笑脸,露出了满口大板儿牙,这一梭子正打在门牙上,两颗洁白的大板儿牙就此光荣下岗。

纵观谢鲲一生,其实是个忠义之士,谁没有个年少轻狂呢?谢鲲的这点糗事被宋代苏东坡写进诗作:“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于是有了“暗送秋波”这一成语,是指暗中眉目传情。不过,就因为中央电视台春晚上的一个小品,“秋波”就成了秋天的菠菜,现在一说“秋波”,原来的美好喻意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恶搞。

《诗经·秦风·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是产生了一个美丽的成语“秋水伊”,指心中思念的那个人,特别是梦中情人。

有一个和“秋水伊人”有关并流传千古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尾生,是春秋时鲁国曲阜人,孔子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是孔子却在《论语·公冶长》中直言不讳地批评过尾生,为什么批评他呢?就因为一件油盐酱醋的小事:有人到尾生家借醋,尾生家也没有醋了,但他不好意思直说,就立马从后门溜出去,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回来交给借醋的人。孔子就批评尾生为人不厚道,弄虚作假,欺骗群众。尾生说冤枉啊,我本来是想助人为乐的,再说了,你那么大个圣人,­干­吗非和我过不去啊?你这一批评不要紧,就因为这点醋,我不得遗酸万年啊?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