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演变自《易经·系辞下》中的“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句。
寒,是个会意字,房屋里堆了四捆草,草底下躲着一个人,人下面的两点表示冰。寒冷是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东西,只是一种感觉,于是古人就采用人蜷缩在室内的草堆底下避寒的方式,来表示天气寒冷。《列子·汤问》注中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可见寒不是一般的冷。“暑”字没有过多的解释,就是热。这句里,寒暑引指不同的季节。
来,是个像形字,像麦穗之形,本义就是指小麦,《诗经·周颂·思文》中说“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就是说后稷时代上天赏赐给人类小麦和大麦的种子,引种于中原大地。但为什么“来”字意思后来变化这么大呢?我的理解是:你要想收获小麦,不能着急,必须慢慢等待,所以引申为由远到近、由彼至此的意思。往,会意字,就是人在土上走并止于某处,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与“来”的意思相对应。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寒暑变化,多少人间冷暖;世事沧桑,几许爱恨情仇?感慨之余,不仅想起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因为金庸琼瑶等很多作家都在其作品中使用过,但对后面那一堆冗长的词句就不一定完全了解了,在这个快餐式文化大行其道的年代,或许一些人根本没有心思把这首词从头到尾读完。如果元好问能用白话文把词中极具感染力、震撼力和煽情效果的故事写出来,肯定能被很多文摘类杂志疯狂转载。
话说当年元好问去赶考,路上遇到一个捕鸟的,这个人告诉元好问一件奇事:他今天用网捕到两只雁,一只死了,另一只脱网而逃,但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上空盘旋,然后大头朝下坠地自杀。元好问非常感慨,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雁丘”,并写下了这首《雁丘词》。
不知道这两只雁共同经历过“几回寒暑”,但其感情的忠贞足以让人类汗颜。我们常说夫妻之间有“七年之痒”、有“审美疲劳”,结婚没几天就因为屁大点事吵来吵去,一哭二闹三上吊,严重的一拍两散、离婚单干。婚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组合形式,更是相互之间关怀支持、包容帮助、生死与共的责任。大雁尚如此痴情,人类难道还不如禽兽吗?
说到禽兽,想起一个成语:“衣冠禽兽”。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是个贬义成语,如果有谁把这个成语用你身上,你肯定跟他翻脸。但是,如果在明朝初期有人说你“衣冠禽兽”,那你肯定乐开了花。明朝文官官服上绣禽,武官官服上绣兽,说你“衣冠禽兽”等于祝你升官发财,你说你能不高兴吗?到了明朝晚期,由于吏治腐败,广大人民群众痛恨当官的,这个词才变成贬义的了。不过,与前面说的大雁相比,如果把某些恶人比喻为禽兽,还真是侮辱了禽兽。
这句没有必要翻译了,如果非要翻译,只能是这样:四季轮转,冷热交替,全球变暖,人类何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