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 十 露结为霜

十 露结为霜

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还有一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晞,指被太阳晒­干­。也就是说,“露”的命运有两种:结冻成霜,或晒成水气。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而被用来命名加入药料、果汁、颜料等东西制成的饮料、药剂、化妆品等,比如止咳露、枇杷露、润肤露。

霜,《说文》中说:“霜,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霜是露水再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因而常被用来指粉末状或膏状的东西,如比较霸道的砒霜、深受广大女士喜爱的各类美容霜。《红楼梦》第六十回标题“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一口气说了四种高级化妆品。

霜和露连用,常用来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如宋代苏洵《六国论》中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就是说前辈创业那个难啊,挥多少汗,流多少泪,才混了一块安身之地,就像我们今天一样,辛辛苦苦­干­一辈子,每个月的钱都让银行扣了还买房贷款。

霜露之病不用愁,领导关怀能解忧

霜露之病,是指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病,形容病得很轻,很快就会痊愈。这个看着不像成语的成语出自汉武帝说给丞相公孙弘的一句话。

公孙弘小时候是个苦孩子,住在今天的山东沿海一带,由于家里很穷,只好去给地主放猪,整天跟着肥猪跑,却没吃过肥猪­肉­。长大之后,混了个狱吏的差事,­干­了一段日子,犯了个错误,丢了工作。由于没有了生活来源,只好继续去放猪。通过这段短暂的工作经历,公孙弘深深领悟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春秋》——多小呢?四十岁的时候。唉,大好时光都浪费在猪身上了。

公孙弘六十岁时,汉武帝招贤,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三年之后,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武帝汇报情况,武帝很不满意,认为他无能,说你这臭水平,赶紧回家养老去吧。于是公孙弘只好辞官下岗,在家待业,随时准备去­干­放猪的老本行。

又过了七年,汉武帝又招贤,当时山东地方政府推举七十岁的公孙弘应征。公孙弘不­干­,说皇上认为我不行才让我回家的,我这么大把年纪了,总不能没皮没脸吧。大家说你就老头哄小孩——对付玩吧。估计这些人多半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吧,想让公孙弘继续出丑。在大家的鼓动下,公孙弘又去应征了。

这次应征比较奇怪,真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了。本来,公孙弘写的治国策略并不被考官看好,在应征的百名儒士中排名靠后,但汉武帝却认为公孙弘写得很好,应该是第一名。于是亲自诏见,一看公孙弘是一个仪表堂堂的老头儿,印象不错,再次拜他为博士。(七年前不就见过了吗?现在才觉得公孙弘不错?可史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不久,汉武帝派公孙弘去巴蜀视察工作,回来汇报情况之后,汉武帝又是很不满意。公孙弘心想这下完蛋了,还得回去放猪。可奇怪的是,这次汉武帝并未追究,公孙弘得以继续在官场上奋斗。六年后,七十六岁高龄公孙弘终于获得汉武帝的信任,当上了丞相,封平津侯。

现在公孙弘可真是既有权又有钱了,可以疯狂报复穷酸的从前了:早餐豆浆可以买两碗,喝一晚,倒一碗;一个人上饭店可以点三桌,吃一桌,看一桌,打包带走一桌。但是人家公孙弘却依然保持着放猪娃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睡觉盖粗布被子,每顿饭只吃粗米,最多吃一个荤菜,把自己的钱财都分给了故人宾客,虽然也是个大地主,但基本没有什么余粮。

在官场上混久了,公孙弘成了老油条,在向皇上汇报工作时总是让别人先说,自己察言观­色­,再决定立场态度,所以他的发言经常是恰到好处,拍得皇上很舒服。朝中梗直的大臣汲黯当众批评公孙弘说:“你这家伙狡猾不诚信,我们刚刚达成一致的事情,你一汇报就改主意了,不厚道!”汉武帝随即问公孙弘有没有这事,老油条套用《诗经·黍离》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路子,回答说:“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皇帝一听乐了,更加信任公孙弘。

后来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偏巧公孙弘病了,他觉得自己身居相位,未能辅佐君主治理好国家,现在有人造反,自己难脱责任,还不如赶紧借坡下驴,辞职不­干­算了。于是上书皇帝,请求辞职。汉武帝给他写的信中说:“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逎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意思是说你得了头疼脑热的小病,就像寒霜朝露一样,很快就会好的,现在多少事等着你­干­呢,想撂挑子不­干­?那显得我多没领导水平啊?没那么容易!又赐给他牛酒布帛,作为养病之用。这些东西和养病有什么关系呢?但是,由于领导的关怀,公孙弘的病很快就好了。

想到一个外国寓言故事:说有一只鸟,由于天气太冷,冻僵在大路上,失去知觉,也不能动,就等着老鹰或猫来吃冷冻鸟­肉­了。这时有一头牛从旁边路过,这头牛很不文明,随地大小便,拉了一大滩牛粪,偏巧拉在鸟身上。温暖的牛粪正好给鸟解了冻,很快就苏醒了。这只鸟捡回一条命,很高兴,想赶紧从牛粪中出来飞上天空,可它刚一露头,赶巧有一只容易摔倒的狐狸(就是前面跳起来抓树枝上的­鸡­的那只)路过。狐狸嫌牛粪味道不好,想绕道走开,但看见牛粪中间有个鸟的脑袋露出来,大喜过望,冲过去一把把鸟拎出来,也不管鸟身上还沾着一些牛粪,扔进嘴里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三个道理:一是往你身上泼粪的人不一定是坏人,二是把你从粪堆中救出来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三是在搞清楚外界状况之前不要轻易探出脑袋。

虽然不太贴切,但大家还是可以对照这三点,来研究一下公孙弘的官路历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一 金生丽水

金,会意字,上面“人”表示覆盖,“土”部表示藏在地下,两个点表示地下的好东西。本义是指金属。《说文》中解释说:“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意思是金是各种颜­色­的金属总称,其中黄|­色­的是最好的,长时间埋在土里也不生锈,怎么炼重量也不减轻,做成什么形状也不改变本­性­,是西方的五行属­性­,生于土,您瞅准喽:“土”部左右那两个点就是金。

水,象形字,中间是水脉,两旁是流水。水的本义是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物理属­性­是无­色­无味且透明,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释名》中说:“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说的是相当有水准!

水字经常被用来做部首,凡是带三点水或两点水的字,全部都和水有关。但是“水”字本身却也经常用来表示和水本义无关的意思,比如用来指金银的成­色­,后来引申为货币兑换贴补及汇费等额外收入或附加费用,像贴水、扣水、汇水等;还用来指事情或境遇不怎么样,如旧所说的“水局”,就是指妓院娼家,表示其中工作人员的痛苦生活境遇。如果我们平时请客吃饭,有客人说你点的菜太“水”了,就表示对你的抠门作风严重不满。

金生丽水,既可以说表达的是一种古人对地理的认识,又可以说是五行之说的观点。一般情况下,金矿都在河流附近,而按照­阴­阳家的五行之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金克木而生水。

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

“金生丽水”一句,如果不考虑五行之说,可能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就是说古荆州南部丽水中有金子,哇,有好东西啊!大家纷纷去偷采,按照当时的法律,很多偷采金子的人都被凌迟处死,然后建起隔离墙把水隔开,但还是无法阻止人们偷采的热情。

韩非子所说的“丽水”,可能是泛指周边环境比较好的水域,也可能是指一条具体的河流。明代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说:“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这里的“丽水”是指金沙江,“朱提”指四川西部盛产白银的朱提山。

周兴嗣时代“金沙江”这个名称还没有诞生。与周兴嗣同时代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金沙江为“绳水”,再早一点,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的“泸”就是现在的金沙江。

金沙江是因为盛产沙金而得名。沙金是怎么形成的呢?

沙金本来离水老远,居住在山里的金矿石中。一些金矿石露出地面,经受着凄风冷雨、狂风暴雨、微风细雨的长期吹打,实在受不了了,风化崩裂,沙金得以脱离矿山,随着泥沙顺水而下,和石沙混在一起流入河水中沉积。沙金的长相比较特别,毕竟出身高贵嘛,哪能和一般沙石长成一个模样呢?沙金的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鸡­蛋(这种太少太少太少了),小点的像蚕豆,更小的像细沙,其主要特点体现在颜­色­上,七分成­色­的为青黄|­色­,八分成­色­的为淡黄|­色­,九分以上成­色­的为赤黄|­色­。

沙金一般是在河流底层或低洼地带,和石沙混杂在一起沉积着,要经过反复淘洗才能分离出来。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描写了淘沙金的辛苦,跟被谗言陷害遭贬谪、然后再想办法咸鱼翻身重返政坛一样难。

刘禹锡在诗中还算比较乐观,相信自己这块金子一定会闪光的,但是真正淘沙金的人可比当官难多了。旧时有童谣说“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当­奶­妈的卖儿郎,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用悖论的方式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劳作而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惨命运。

淘金老汉为什么一辈子穷得慌呢?这涉及到产权关系、资本与劳动力关系等经济学问题,在此不做深入探究,我们只简单地拿煤矿工人的境遇来对照理解一下。

众所周知,现在小煤窑的老板都发达了,钱多到不知道怎么花,真是左手一个诺基亚,右手一个摩托罗拉,开完奔驰开宝马,吃完鲍鱼又吃龙虾,没事旅旅游、赌赌博、桑桑拿什么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可是采煤的矿工们呢?为了赚点辛苦钱,不得不在缺乏基本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旦发生矿难,就一切都玩完,运气好点的被媒体捅出去,家属也许能得到仨瓜俩枣的抚恤赔偿。

但是,在正规的大型煤炭企业却完全不是这样的,需要在保障矿井内部的安全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重大事故发生几率很低。国家对采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面有严格统一的规定,为什么小煤窑不理这一套就能够开工赚钱呢?“利益”两个字枉死了多少无辜者啊!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领导四处奔波,结果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和梁代慧皎的《梁高僧传》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凿得很深,发现很多灰墨­色­的东西。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整个朝廷都没人能解释明白,汉武帝就去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这么笨的人,怎么能懂得这么高深的学问呢?可以问问西域来的人。汉武帝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就不问了。过了一百多年,到汉明帝时期,因梦见金人,派张骞(或蔡谙)等人去天竺国求法,并安排天竺僧人在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时候有人想起来东方朔说的话(记了一百多年,够狠!),就把汉武帝时挖到了灰墨­色­东西向天竺僧人请教。僧人说:世界末日天地大劫,这是此劫烧剩下的灰烬,因此叫“劫灰”。

“劫灰”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的“黑金”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劫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为了得到它,一些既得利益者人为地制造了很多人间悲剧,而且煤炭不是清洁能源,它燃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危害着我们的环境。“劫灰”这个伤感的名字,真是饱含深意。

十二 玉出昆冈

玉,象形字,就是一根绳子,串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石头,本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自古以来就是个稀罕玩意,佩戴玉饰的品种、成­色­成了身份、地位和风度的象征,《礼记·曲记》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把玉器作为最高统治者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周礼》还说:“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就是通过不同的玉器来区分爵位的高低,跟时下广告宣传的各种“尽显贵族风范”的“豪宅”一样,权势大、地位高、财富多的人当然要用高档的东西。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要求撤掉带有这类宣传的广告,但是房子价格只升不降,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真是“豪”得很啊,把广告撤了就能解决什么问题吗?古有掩耳盗铃,今有蒙眼卖房。

玉除了指好看的石头外,还用来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比如一般用来形容美女的“玉­色­瑗姿”,就是说美女容貌如玉、举止大方高雅。瑗,也是玉器,是一种大孔的玉璧。“玉溜”指目光,类似秋波。还有“亭亭玉立”、“冰清玉洁”等,多美啊。

“玉”也可以用来比喻有美德的贤才,如《礼记》上说“君子于玉比德焉”。“玉笋”既指美女的手指,又指长得好看又有才华的人,“玉堂金马”则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不好找。玉堂,就是翰林院。

总之,玉是美好之物的代名词。有个成语叫“蒹葭倚玉树”,蒹葭与玉树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贵贱、美丑相差悬殊,所以用来比喻人与人不能相互比较,相当于俗语“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我们常说《诗经》中的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到底是什么呢?蒹,指未秀穗的芦荻;葭,初生的芦苇,两者都是常见的、不值钱的草。

这里的“昆”应该是“崑”字。“崑冈”指中国西部的昆仑山系,也是中国最大的山脉,西从帕米尔高原起,经新疆西藏之间,通过青海西南到四川西北部,分三支向东分布,长两千五百多公里,光七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多座,所以一般在文学作品中都会说“巍巍昆仑”。在这一大片山脉中,藏着很多质地上乘的美玉。

守心如玉

古人对玉是情有独钟的,但凡有点身份的人都要佩戴玉饰,其普及率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手机,有身份的人都要弄个手机玩玩——有身份的人,就是指有身份证的人。据说玉可以避邪,可以替主人挡灾,如果你戴个玉饰,哪天不小心“咣当”被车撞了或“吧唧”摔个大马趴,玉碎了,你没事!——如果真有这种好事,玉就不是今天这个价了,而且谁也不用害怕遇上交通事故了。

《论语·先进》里面说了这么个事儿:孔子的学生南容,喜欢背诗,特别喜欢《诗经·大雅·抑》中的那首:“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他经常反复朗诵吟咏这首诗。孔子听了之后,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看来娶媳­妇­挺简单的,什么也不用­干­,念几句酸诗就行了。

其实没那么简单。孔子对南容的评价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才是孔子嫁侄女的着眼点。南容“三复白圭”,说明南容非常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白圭有瑕疵,可以磨掉,要是说错了话,可就收不回来了,南容对这个道理特别有感触。孔子通过长期培养和观察,觉得南容这个小伙子真不错,如果生在太平盛世肯定能有所作为,不会被埋没,如果碰上乱世,也能安稳活下来,所以才嫁侄女给他。

有个成语叫“蓝田种玉”,出自《搜神记》里的一个故事。

说洛阳人杨伯雍,原来是做生意的,非常孝顺。父母死后,葬于无终山,索­性­就住那里了。山高无水,杨伯雍一看,闲着也是闲着,就做点好事吧,提了些水放在路边免费给行人喝。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不做坏事,也不做自己的事。杨伯雍好事一做就是三年,不知道他是靠什么养活自己的,或许免费供水的同时也卖点方便面、火腿肠什么的?要不然就没生活来源了啊。

有一天,路人甲喝完水之后,给他一斗石头子。杨伯雍说这玩意到处都有,我不要。那人说:你找块好地并有石头的地方种下去,能长出玉来,而且你还能娶个好媳­妇­。说完就不见了。杨伯雍知道不是冲着鬼了就是撞着神了,就按要求把石子种了下去。过了几年,还真看见玉长出来了,好在别人不知道,否则早被偷走了。

杨伯雍是个远近闻名的老光棍,该娶媳­妇­了,听说右北平这个地方有个徐氏女不错,很多人去求亲都没成功,杨伯雍也来凑热闹。徐家说你有什么资本啊,疯了吧?真可笑!如果你能拿一双白璧来就答应你。杨伯雍乐了:“这可是你说的啊,等着!”撒腿跑到种玉的地里,挖了五双白璧当聘礼。徐家大惊,本来是出于“逗你玩”的心态说的,现在没办法了,只好嫁女儿。皇上听说这件事后,封杨伯雍当官,把他种玉的地方叫“玉田”,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玉田县。

“蓝田种玉”原指遇仙获助而成家立业,后来演变成男女姻缘或两家通婚之意,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时,省略了成家立业、通婚等过程,直奔主题,指让女­性­受孕,与“珠胎暗结”意思差不多。

可是,蓝田在陕西省,杨伯雍种玉在今河北省玉田县,两者相隔几千里,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因为在秦岭北麓有一溪水名称蓝溪,盛产良玉。《长安志》中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可能是因为同样与玉有关,后人就把这“蓝田”和“种玉”两个合在一起使用了。

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有一座桥,叫“蓝桥”,这座桥可大有来头,前面我们讲过“尾生抱柱”的故事,那个为了等秋水伊人而抱着桥柱子不肯走、最后被淹死的大傻帽尾生,当时抱的就是蓝桥的柱子。

如果你没专门研究过玉器,会发现玉器店里价格万八千的玉饰,和路边卖的十块钱三个的相比,好像只是换了个地方,看不出什么区别。科技的进步和人­性­的狡诈紧密结合,让人真假难辨,而我们在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同时,自己是否始终坚守着如玉的道德准则?守心如玉,讨个老婆有何难?

十三 剑号巨阙

剑,是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一种兵器,其长相基本是这样的:长刃,双锋,中间有脊,短柄。《说文》中说:“剑,人所带兵也。”在冷兵器时代,剑在步兵对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人送外号“百兵之王”,在短兵相接时,剑的优劣能够决定一个士兵的生死,进而关系到一个国家军事的强弱。

由于剑具有长短可选、软硬兼施(有缠在腰间的软剑)、贵贱由人(好剑贵、一般的便宜)、携带方便等特点,成为古人居家旅游、打架斗殴的必备兵器。

这句的意思是:质量最上乘的剑,要数“巨阙”了。

“巨阙”是把什么样的剑呢?请继续往下看。

好大一把铜剑,铁锅轻松刺烂

现在我们能找到的关于最早制造宝剑的记载,主要是在《吴越春秋》、《越绝书》中。

铸剑界的鼻祖欧冶子是春秋时期越国人。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青铜宝剑,分别是巨阙、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全都锋利无比,而以巨阙为最。“巨阙”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十五斤(也有人说是三十二斤),挥动时剑气纵横,当然一般人是挥不动的,弄不好还会把胳膊挥脱臼了。

这把剑刚铸好的时候也不知道叫什么名,估计是太笨重,没有被领导重视。后来允常的儿子勾践当上了越王,有一天在外面坐着打麻将(那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反正就是在娱乐吧),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撞,勾践惊慌之中,随手拔出一把剑,指向马车,想叫人赶紧去拦住惊马,但就这么一指,剑气已经把马车砍为两段。

勾践有点不相信,想找个人指一下试试,吓得大家都抱头鼠窜,于是勾践叫人拿来一个大铁锅,用剑一刺,就好像切米糕一样,铁锅被刺出了一个大缺口。因此,越王勾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阙,就是“缺”。

这五把宝剑是欧冶子平生铸的最好的青铜剑,其中胜邪剑和鱼肠剑是短剑,另外三把是长剑。谁要是碰上拿这几把剑的对手,恐怕凶多吉少了,于是本来代指这五把剑的“三长两短”就变成了用于表示意外灾祸的成语。当然,这个成语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礼记·檀弓上》中说:“棺束,缩二,衡三。”意思是说用绳子把棺材底与盖捆起来(那时候还没有钉子),由于棺材是长方形的,横的木板长,纵的木板短,所以横捆三道,纵捆两道,这种捆绑方式称为“三长两短”。

按照《史记》的记载,公元前514年,吴公子光宴请吴王僚,派专诸假扮厨师上菜,从鱼肚子里拿出匕首把吴王僚杀掉,从而获得王位,就是吴王阖闾。然后他把伍子胥、孙武等高人收罗到手下,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吴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公元前510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允常把欧冶子所铸的湛卢、鱼肠、胜邪三把剑献给阖闾。阖闾得到三把宝剑后,当成了心肝宝贝,差点供起来。也有人说这三把剑是越王允常的儿子勾践被阖闾的儿子夫差打败之后献给吴国的。

问题来了:专诸刺王僚用的不是鱼肠剑吗?按越王允常送给吴国的说法来计算,王僚也已经被刺死四年了,难道说刺杀的时候临时向越国借用的吗?越国会把那么宝贝的剑随便借给敌对的国家吗?

还是那句话:真理越辩越明白,问题越想越晕菜。

不过,仔细看看《史记》,你就会发现,人家并没有说专诸藏在鱼肚子里的那把短剑就是欧冶子铸造的鱼肠剑,可能只是一把普通的小匕首而已,也没说吴王僚当时穿了三层普通匕首刺不透的铠甲。你想想,穿三层铠甲去赴宴,那还怎么吃饭啊?连拿筷子都费劲。所以,很可能是后人为了突出鱼肠剑的锋利,强行安排鱼肠剑提前好多年在吴国出场的。

技术不断进步,铁剑新鲜出炉

欧冶子答应给楚王铸剑,但楚王的要求比较高,说至少要超过以前那五把青铜剑。

没办法,欧冶子开始四处转悠,找符合条件的铸剑场所。功夫不负苦心人,瞎子走长了也能摸到门,最终他选定了浙江的秦溪山下,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铸剑过程。

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的呢?首先,这个地方盛产铁英沙,原料随手可拾;其次,当时那一带有大片的松树原始森林,为冶炼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更重要的是,用松木可以制成松炭,松碳内多含松脂,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降低铁的熔点。

万事已具备,只要不怕累。按理说很快就能铸成铁剑了,但是欧冶子­干­了三年才成功。为什么呢?

欧冶子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把铁烧红了之后敲打,敲打完了再烧,烧完了再敲打,没完没了。目的只有一个:提纯,把铁中的杂质清除掉。这个过程也增加了铁中的含碳量,使其强度增加。百炼成钢,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淬火,把烧红的剑放到水里突然冷却。我以前经常想:你着急个啥劲呢,等它慢慢自己冷却下来不就行了吗?

其实淬火也是提高铁的硬度的一个好办法,其原理就是剑在加热的过程中,内部的碳原子会在温度的作用下浮积到剑的表面,此时突然冷却,这些碳原子就会来不及逃跑,被老老实实地限制在铁原子之间,从而达到提高硬度的目的。

淬火之后再经过打磨等小工序,铁剑就新鲜出炉了。欧冶子苦­干­、实­干­加巧­干­,三年时间里造出三把绝世好剑,献给了楚王交差。风胡子给这三把剑起了名字:龙渊、泰阿和工布。到了唐代,为了避开国皇帝李渊的名讳,龙渊剑改叫龙泉剑。

《越绝书》中说,晋国得知楚王搞到了三把好剑,十分眼馋,明目张胆地说你把剑给我吧。楚王说凭什么啊?我的剑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晋国说你不给是吧,我打死你个小气鬼。于是派兵围攻楚国都城,围了三年,把楚王饿得头昏眼花,就带着那把泰阿剑爬上城楼,对着下面围城的晋军挥舞,刚要说“我把剑给你们,别再围城了”,结果剑气一挥,城下面的军队全部被剑气击中,死伤无数,晋军大败而去。

这也太夸张了吧?如果那几把剑那么厉害,早­干­嘛去了?拿出来比划一下不就行了吗?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强调先进武器在当时的重要­性­。《战国策》中说:“龙渊、泰阿,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看来威力虽没那么夸张,但也确实不小。

唐朝时,政府在欧冶子炼剑的地方设县,以宝剑命名,叫龙泉县,一直叫到今天。为了纪念欧冶子,后人在那里修建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直到今天,龙泉这个地方还在沿用欧冶子的铸造技术,生产了大量的龙泉宝剑,在各地的商场都能买到。你可以效仿楚王的办法,买一把现在产的龙泉剑指一下你的敌人,看看剑气能不能把敌人击伤,但是你要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否则会被敌人逮住暴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四 珠称夜光

珠,本义为珍珠,就是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小圆球。

珍珠形成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沙粒等异物窜入蛤蚌壳内,蛤蚌很不舒服,想把它取出来,但是又没长手,想找人帮忙又怕被吃掉,取不出来怎么办呢?蛤蚌有自己的办法:受到异物刺激,就分泌一些物质,把异物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这个就是珍珠。

汉代魏伯阳在《参同契》中就说过:“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一种茶树。成语“鱼目混珠”就是出自这里,用来比喻以假乱真,而且乱得比较低级,很容易被揭穿。但这个成语还有一层深意:如果进入蛤蚌体内的异物不是圆形的,形成的珍珠也就不那么圆,于是,人们在人工饲养珠蚌时,曾经试图向其体内塞圆圆的鱼眼睛,以期生成很圆的珍珠,但是后来发现放鱼眼睛进去之后,珠蚌根本不用分泌物去包裹它,无法形成珍珠。

这句的意思是:最好的珍珠,要数夜明珠了。

你照亮了黑夜 我却看不到你

珍珠本来就是个稀罕物,而夜明珠更是珍珠中的极品。人类在心理上就惧怕黑暗而渴望光明,在没有电灯的古代,夜明珠这种夜间能自动发光的东西正好满足了人们既想看到光亮又不想花钱点蜡烛的心理。绝大多数夜明珠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珍珠,而是一种矿石珠,蛤蚌壳里生成的珍珠能发光的非常少见。

我国最早关于夜明珠的记录,是上古时代神农氏所有的“石磷之玉”,号称“夜明”,至于晚上发不发光、有多亮,只有神农氏知道了。此后关于夜明珠的记载和传说很多:《史记》中记载:魏王向齐王夸耀说我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看来那时候夜明珠已经很普遍了;据说秦始皇陵墓中就有很多夜明珠,可以用来代替蜡烛。人都死翘翘了,不知道还要光亮­干­什么?可能是秦始皇焚书之后后悔了,想在地下好好学习一下那些被他烧掉的书,真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同学啊!汉光武帝刘秀的小舅子郭况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把夜明珠挂在房檐上,“昼视之如星,夜望之如月”,晚上可以当路灯用,真是太有财了!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说:有种长得很像猪的野兽,嘴里衔着夜明珠,像蜡烛一样亮。看来不仅仅是好白菜都让猪拱了,连好夜明珠也让猪叼去了;唐睿宗时,一颗名为“水珠”的夜明珠售价亿万;据说元朝曾派官员远渡重洋,去斯里兰卡采买红宝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据说明代皇宫大内有好几块祖母绿夜明珠,晚上比蜡烛还亮;据说民国时东陵大盗孙殿英从死了好多年的慈禧嘴里抠出一颗超大个的夜明珠,估计上面还粘着慈禧两颗门牙呢,后来孙殿英把这个宝贝送给了宋美龄。

上面说的这些夜明珠,前面加了“据说”的都属于传说。历史上关于夜明珠的传说太多了,如果这些传说都是真的,那么夜明珠至少也有万八千颗,但真正的夜明珠你见过吗?见过的举手!没有吧?反正我是没见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都认为夜明珠就像幸福一样,只是一种传说,现实中永远也找不到。直到1982年,广东一位姓霍的人在钨矿床里发现了能在晚上发光的萤石,大家才开始相信夜明珠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开始寻宝,并陆续被发现了夜明珠,如钻石夜明珠、水晶夜明珠及锂辉石夜明珠等。

专家说,夜明珠之所以能够发光,是由于组成矿物晶体的原子或离子在受到激发因素作用时,其外层电子发生跃迁而引起的,其发光机理为“吸收、储藏、转换、释放”。这些道理一般人搞不太明白,反正我们只知道夜明珠能发光。可惜,至今为止,所谓夜明珠都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而且到了晚上也没有传说中那么亮,广大考古工作者没有挖出一颗古代的夜明珠,极大地打击了我们这些猎奇者的信心。

但是有人说看见过真的古代夜明珠,而且是慈禧用过的。

据说慈禧皇冠上有九颗夜明珠(也不怕压出颈椎病来)。到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和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往西安,为了讨好洋人,将四颗夜明珠作为礼物,派一个小宫女送给洋人。这个小宫女心想: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给外国人啊?他们打你你就给他?我伺候你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给我呢?早知道我也胖揍你一顿啊!真是个贱坯子!越想越不爽,真是“王八钻灶坑——憋气带窝火”,于是她就带着这四颗珠子跑了。解放后,在西安发现了四颗明珠,郭沫若同志考证后,说这就是小宫女藏的夜明珠!据报纸上说,把这四颗明珠放在抽屉里,晚上进屋未开灯,一拉抽屉就能看见满屋子的白光,还说后来这四颗珠子被送到国库保管,在交接过程中,很多人都看见过。

令人不解的是,慈禧可能派一个小宫女去送珠子吗?事关国际关系,为什么不派外交大臣去?还有,郭老先生根据什么确定是慈禧的那四颗珠子呢?这四颗珠子现在哪里?能让我等劳苦大众也开开眼吗?

十五 果珍李柰

果,象形字,指树上结了果实。《说文》中说:“果,木实也。”《周礼》中说:“树之果蓏,珍异之物。”蓏(读“­祼­”音),指草本植物的果实。“果”和“蓏”有什么区别呢?有人解释说“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还有人说“在地曰蓏,在树曰果”,后来这“蓏”字和大款的老婆、领导的钱、下岗职工、调研员一样,基本上被闲置了,也就不用再研究到底和“果”有什么区别了。

珍,本义是指珠玉等宝物,引申为重视、爱惜,或宝贵的、贵重的东西,还用来形容­精­美的食物,如“珍馐”、“八珍”。

李,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就是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李子是很常见的水果,经常和桃子一起出现,如成语“李代桃僵”,出自古乐府诗《­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原指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成语“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意是桃树李树并不会大喊大叫招揽生意,但因有花有果,人们会经常来树下,走出了一条小路,用来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正直,就能感动别人。

柰,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也称“花红”。这两个名称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要说出柰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就会觉得实在是太熟悉了:沙果。有人把茉莉也叫“柰”,徐珂《清稗类钞·植物类》中就说:“茉莉为常绿灌木……北土曰柰。”“柰”与“萘”可别弄混了,它俩虽然长得像,但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萘,一种结晶状芳香烃,是做卫生球(俗称“臭球子”)的主要用原料。

这句的意思是:水果里面,要数李子和沙果最好吃了。

古代人可能没现在人有口福,李子和沙果就算高级水果了,现在可不一样了,什么火龙果啊、木瓜啊、芒果啊、荔枝啊,哪个不比李子、沙果好吃啊?不过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不定有人就喜欢李子、沙果,像被誉为“水果之王”的榴莲,有多少人敢吃?有个朋友去南方,开始也不敢吃那长相恐怖、气味熏人的榴莲,但后来却吃上瘾了,大吃特吃,家里人受不了了,差点闹离婚,看来“水果之王”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苹果的作用

美国人喜欢搞排行榜,什么十大流行金曲、十大卖座电影、十大畅销书等等,年年搞、月月搞、周周搞、天天搞,对休闲娱乐产品的商业化运做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这种做法逐渐被我们学习和描摹,只是一些排行榜经常和大家的好恶背道而驰,也不知道是哪位数学家统计的。

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曾经搞了个健康水果排行榜,你猜猜,排名第一的是谁?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