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重建社会 > 二 我们正遭遇跟当年大萧条一样的坎儿

二 我们正遭遇跟当年大萧条一样的坎儿

对生活必需品时代和耐用消费品时代进行区分,并强调由前者向后者转型的重要­性­,对于理解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从而对于理解目前“中国经济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生产过剩,这样的话人们已经说了无数遍,无需再次重复。而消费不足与贫富差距或当时利益关系失衡的关系,也是确凿无疑的,但很少有人注意另外一个问题:所谓产品过剩究竟是什么产品过剩?说东西卖不出去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而这个问题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只不过原来说牛­奶­是资本家倒的,是为了维持他们的垄断利润;而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去。但不管怎么说,被倒掉的牛­奶­都成了大萧条或生产过剩危机的一个符号或象征。然而,这样一个符号可能会产生误导,即人们将生产过剩与牛­奶­之类的产品卖不出去联系起来。换言之,就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而言,卖不出去的牛­奶­确实没什么代表­性­。

实际上,当时卖不出去的东西并不仅仅是牛­奶­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包括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其他产品,如房子、汽车、摩托车、简易冰箱、洗衣机、收音机、电话等等,也就是耐用消费品。这些东西至少在当时是被人们当做耐用消费品的,那时拥有一台收音机的意义不亚于今天拥有一台电视机。当初,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许下一个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笑的诺言,他说,他要让“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这就和我们当年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样。但“两只­鸡­”和“两辆汽车”却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鸡­代表着柴米油盐这类生活必需品,汽车则代表着耐用消费品。锅里有两只­鸡­,家里有两辆车,形象地表明当时的美国和西方正处在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过渡的阶段。这个转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我查了一下材料,在1929年大萧条发生的当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00多万辆。而我们2007年的汽车产量是1300万辆,国内的市场是800万辆。吉尔伯特·菲特和吉姆·里斯在《美国经济史》中写道:“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菲特、里斯,1981)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正是美国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重要时期。无独有偶的是,房地产和汽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仍然是一对难兄难弟。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年纪大的人可能还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假如夫妻两个每个人月收入50元左右,加在一块100元左右,用于购买柴米油盐的可能就得七八十元。那个时候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的时期。不但各种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在这个时候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开始是替代进口,接着开始成为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房改,住房成为耐用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家用轿车也开始大面积进入百姓生活。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