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唐天下 > 第三十七章构陷太子

第三十七章构陷太子

(第三更)

陇西,节度府。

诸将云集,吵闹声响彻天地,原本肃穆的节度府犹如菜市场。

王忠嗣在军中的地位非常高,在他部下的威望就更不用说了,是他部下仰望的存在,王忠嗣下狱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陇西,诸将得到消息,气愤不已,为王忠嗣鸣不平。

“不行!不行!陛下是老糊涂了……”

“闭嘴!你如此说话,也不怕抄家灭门?不过,陛下此举实在是太过份了,大帅是他最心爱的假子,为陛下征战天下,扫荡四夷,积功无数,怎能说下狱就下狱呢?”

“前一刻还好好的,盛宴相迎,下一刻就是大牢侍候,天下间,哪有这样的理?哪有这样的父子?”

“我们要为大帅请命,要救大帅。”

“大帅一定要救!没有大帅,我只觉天塌了,前方一片黑暗,见不到光明。大帅统领我们,东挡西杀,从无败绩,无论朝廷派谁来,我都不服。大不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王忠嗣的部下是唐朝的­精­锐,可以说是骄兵悍将了,一般人还真是统驭不了他们,他们是说得出做得到,就是为了王忠嗣搭上身家­性­命,他们也愿意。

“哥舒翰,你怎么不说话?”

有人发现哥舒翰默默的坐在一旁,不言不语,不由得气愤起来了。

“哥舒翰,大帅对你是恩重如山,若不是大帅恩德,你眼下不过是一士卒。大帅下狱,你为何一语不发?”

有人气愤不过,指责起来。

哥舒翰四十岁方才仗剑西北从军,为王忠嗣发现其才,自此以后,一路直上,方有今日的地位。对于哥舒翰来说,王忠嗣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对他恩重如山。

按理说,王忠嗣下狱了,哥舒翰应该最是激奋的一个,他是默坐不言,要诸将不气愤都不行。

“瞧瞧你们那样儿?”哥舒翰嘴一裂,讥嘲道:“跟个­妇­人似的,就知道吵吵吵,吵有个屁用!就是把天吵塌了,能救得了大帅?”

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诸将这不过是发泄不满,至于救王忠嗣的办法,他们根本就没有,个个给哥舒翰说得哑口无言。

“那你说怎么办?”有将领问计了。

哥舒翰并没有说话,而是站起身,甩甩袍袖,大步而去。

“哥舒翰,你去哪里?”

背后一片质问声。

“去长安!救大帅!”哥舒翰快步而去。

“哥舒翰一诺千金,他说救大帅就一定能救大帅!”众将大喜。

长兴坊。李白、焦遂、崔宗之正在清点银两,眼前白花花一堆银子,看得人眼花缭乱。

“共计三百六十余两银子!”焦遂的大嗓门很响亮,大拇指一竖,都快把斗拱捅破了:“开门大吉呀!李将军的主意真妙,游历见闻也能卖银子,还是卖这么多银子!”

《大唐时代周刊》一炮而红,一上市就引起关注,大赚了一笔。

三百六十余两银子虽然不算多,却也不少了,若是换成酒钱的话,足够李白痛饮数载了。

“嗯!李将军的主意真是妙!”崔宗之重重点头,大声赞叹。

“小友的主意多着呢,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李白抚着额头,望着银子,有些发晕。

他的游历见闻,放眼天下,有几人能比得了?就没人想到这也能赚钱,就是他本人也没想过。

李昌国快步进来,打量一眼银子,脸一沉,叹息一声,道:“李翰林,你可知,你大祸临头了。”

“什么?”

焦遂和崔宗之大吃一惊,一腔喜悦化为乌有,死盯着李昌国。

“小友,这话何意?”李白却是镇定自若,打量着李昌国,一点惊慌之意也没有。

李昌国看在眼里,暗中赞叹,李白就是李白,处变不惊:“都是这些银子惹的祸。这报纸一出,在长安引起轰动不假,可是,却也引得李林甫和高力士注意,他们拿着报纸去见陛下了。”

“该死的­奸­贼!”

焦遂和崔宗之喝骂起来,脸­色­铁青。

李林甫和高力士是李白“赐金放还”的罪魁祸首,他们去见李隆基,还会有好事么?必然是中伤李白了。

“无妨。”李白挥手阻止二人喝骂下去,道:“小友,你就莫要危言耸听了。说吧,他们又是如何进谗的?”

“你不怕?”李昌国有些惊奇。

“呵呵!”李白捋着胡须,笑道:“小友,这是说笑吧?若是真有事,你早就让我走人了,哪能如此说话,我没说错吧?”

李昌国本是开个玩笑,没想到李白­精­明过人,竟然识破了,不得不赞叹,李白真的是才高八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人,重重点头,把李林甫和高力士见唐玄宗的经过说了。

李林甫和高力士以前中伤李白,一中伤一个准,眼下竟然没用,李白他们还真是想不到。不过,这是大好事,说明李白虽然离开长安数载了,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仍是不低,他们又是欢喜。

“哎!”李白叹息一声,道:“王忠嗣下狱,这是陛下决心的昭示,攻打石堡城已经势在必行。接下来,就是择将了,择将之后,就是出战。若我能随军出征,死而无憾!”

李白一心报国,却是报国无门,眼看着一场大战又要爆发了,他的报国心思更浓了。

李昌国抚着额头,暗自寻思起来:“石堡城这一战,我是必须要参与的。可是,我也不得其门而入。虽说我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有些,却不能说很高,即使我请命,也未必能参与此战。我得想办法,无论如何也要参与此战。”

李隆基虽然欣赏李昌国,李昌国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还未达到上奏就准的程度,李昌国要想参与此战,就得提高在李隆基心目中的机会。

要想提高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而是需要机会的,机会在哪里?

很快的,李昌国的机会就来了。

含元殿,群臣云集,个个激动,久不上朝的李隆基终于上朝了。

李隆基身着皇袍,头戴皇冠,端坐在宝座上,威仪四­射­,不愧真命天子。

“有事上奏,无事退朝!”高力士尖细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有本奏!”

一个大臣,叫吉温出班,冲李隆基见礼,道:“王忠嗣坐拥重兵,拥天下大半­精­锐,早有不臣之心,欲奉太子!”

第三十八章太子李亨(第一更)

王忠嗣自九岁进入东宫,与太子李亨的交情最好,两人经常一起出游,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交情之深厚自不必多说,两人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原本王忠嗣下狱一事与太子李亨没有一丁点关系,可是,这话一出,无异于把太子和王忠嗣捆到一起了。

王忠嗣一人佩四镇之印,坐拥天下一半­精­锐,这是无上荣耀,放眼整个唐朝,仅此一人。

可是,这也是招忌的事,若有人嚼舌头,说王忠嗣坏话,尽管李隆基对他很信任,可是也不得不有所猜忌,毕竟那是一半雄兵,若是出了问题,天下不会有宁日。

这不是李隆基够不够英明的问题,而是此事的牵扯太大了,谁处在李隆基的位置上也要好好掂量。

吉温这话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让人震惊,李隆基眼中光芒闪烁,一脸的难以置信。

“吉温,你休要信口胡说!”立时有大臣冲吉温喝斥起来:“太子仁孝无双,从无过失,岂容你乱嚼舌头。”

太子在朝中的影响不小,有不少大臣为他说话,指责吉温。

“吉温,可有证据?”李隆基右手一挥,阻止群臣再说下去。

“请陛下过目。”吉温从袖子里取出一物,高举在面前,高力士三步并作两步跑了上来,来到吉温面前,狠狠瞪了吉温一眼,一把夺过,跑回去,呈给李隆基。

高力士是东宫旧人,看着李亨长大的,他没少疼太子李亨,吉温把王忠嗣下狱一事与太子李亨扯在一起,已经让他着恼。要不是在朝堂上,高力士肯定会发火。

李隆基接在手里,展开一瞧,一双眼睛猛的瞪圆了,眼中如欲喷出火来,咆哮起来:“传太子!”

群臣大吃一惊,这是什么东西,让李隆基如此气恨?看得出来,李隆基是龙颜震怒,若无确凿的证据,李隆基断不会如此震怒。

“陛下!”

白须飘飘的陈玄礼上前一步,大声为太子鸣不平道:“陛下,太子仁孝,行事谨慎,从无违法之举,还请陛下三思。”

陈玄礼是东宫旧人,自小没少呵护李亨,视李亨如子侄,此事牵连到李亨,他自然是要为李亨鸣不平了。

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马嵬事变”时,太子李亨得到陈玄礼的支持,要不然的话,马嵬事变很难发生。

“陛下,高力士本是内官,朝中之事从未置口,可这一次,高力士要多一句嘴了。”高力士顾不得其他,上前一步,道:“太子断不会做对不起陛下之事,还请陛下三思。陛下,难道您忘了三庶之祸?”

“嗡!”

高力士之话无异于又是一颗重磅炸弹,朝堂上又炸锅了。

因为“三庶之祸”是唐朝的禁忌,是李隆基心中的疼,此时他提起,无异于是在给李隆基伤口上撒盐。

“噌!”

李隆基仿佛装了弹簧一样,猛的从宝座上跳起来,一双眼睛瞪得滚圆,怒火上腾,死盯着高力士,恨不得把高力士撕了似的。

高力士是李隆基跟前的红人,追随李隆基数十年,从无过失,李隆基对他既是臣,又是良朋,连重话都没怎么说过,象今天这般视为仇人的事,还是平生第一遭,可见李隆基此时的怒火有多么的旺了。

“陛下,陛下……”高力士一时心急说错了话,捅到李隆基的疼处了,也是后悔,想要分辩,却是在李隆基的威压下,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陛下,事情曲直,只需召太子一问便知!”李林甫适时上前一步,冲李隆基道。

这事本就是李林甫指使吉温­干­的,到头来,他却来当和事佬,缓解危机。要不如此的话,李林甫怎会博得“口有蜜,腹有剑”的评价?

李林甫能­阴­中人,属于把人卖了,还得给他数钱的那种人,他平生整人无数,却是很少有人记恨他,大多数还要说他好,因为他的白脸唱得不错。

“嗯!”眼看着李隆基就要炸了,经过李林甫提醒,长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道:“传太子!”

如此召太子,无异于对质,也就是上公堂。

太子是国之储君,等闲哪能上公堂,李隆基这旨意一下,太子李亨无异于成了犯人,李林甫真够­阴­险的。

可是,事情如此,谁也不敢多嘴,就是陈玄礼和高力士也认为应该,不敢再说了。

一时间,朝堂上气氛极度压抑,仿佛泰山压在胸口似的,群臣连大气都不敢喘。

没过多久,一个三十余岁的中年男子快步赶来,一脸的惊惧之­色­。

此人,正是当今的太子,未来的唐肃宗,马嵬事变的发起者,李亨。

李亨不过三十五岁,却是头发微白,头发脱落不少,有些秃顶了,乍一看,跟个小老头似的。

他之所以如此模样,都是李林甫害的。

李林甫和武惠妃勾结,准备立寿王为太子,为此而设计陷害了前太子李瑛。哪里想得到,李隆基却是立了李亨为太子,这让李林甫很是不爽。

以李林甫要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的­性­格,李亨之立与他意不合,两人已经有隔阂,一旦李亨当上皇帝,还有他好果子吃?为此,李林甫决定­干­掉太子李亨。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李林甫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往李亨身上扯。在李林甫的迫害下,李亨是度日如年,倍受煎熬,虽然没被废掉,却是疲于应付。

在这以前,李林甫逼得李亨两次休掉自己心爱的妃子而自保。

久而久之,太子李亨就成了这副小老头模样。

“儿臣李亨叩见父皇!”李亨到来,忙冲李隆基见礼。

“你……”李隆基原本怒气勃发,一见李亨这副小老头模样,心中不忍,语气放缓道:“太子,王忠嗣自小与你交好,你们一起出游,王忠嗣可曾有话对你说?”

李隆基虽是九王至尊,虽是大唐天子,毕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李亨这副模样着实可怜,李隆基就是铁石心肠也是狠不了那心。

“父皇,未曾!”李亨忙否认。

“真没有?”李隆基双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射­出炽烈的光芒,死盯着李亨。那目光如同利剑,似在剜心刨肝似的。

“没……没有!”李亨那感觉他仿佛是个透明人,给李隆基看穿了内心似的,一股寒意袭来,连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你自己看!”李隆基把李亨这副样儿看在眼里,不由得大怒,这儿子太不成器了,没有他年轻时的硬朗作风,一句喝问之词,竟然吓成这样,连话都说不连贯了,狠狠把奏本砸到李亨脚下。

“父皇……”李亨捡起,才一浏览,脸­色­大变,推金山倒玉柱般,直挺挺的跪在地上。

第三十九章机会来了(第二更)

这幕好戏本就是李林甫主使的,王忠嗣与李亨交情甚厚,王忠嗣惹恼了李隆基,要是放过这机会,那就不是李林甫了。

因此,他指使他的得力爪牙吉温搜集一些情报,再加入一些虚构之词,上奏李隆基。

奏章上所言大多是捕风捉影、杜撰之言,可是,也有些是事实,李亨一见之下,哪能不惊慌的,哪能不害怕。

李隆基看在眼里,一颗心直往下沉,喝斥一声道:“王忠嗣可曾说过欲奉你为帝之事?”

“陛下,昔年,王忠嗣进京,与儿臣痛饮之后,他说父皇百年之后,儿臣登基……”李亨对李隆基打从骨子里害怕,不仅仅是因为李隆基是皇帝,还在于李隆基雄材大略,英武不凡,在李亨心目中的地位崇高无比,堪比神明。

哪个做儿子的不想有一个英雄了得的父亲呢?

而­精­明过人,雄材大略的李隆基正好符合这一条件,要李亨不崇拜、不惧怕李隆基都不成,竟然把这事也说出来了。

“好啊!朕还没死,你们就合谋欲要夺朕的江山了,你也不嫌心太急!”李隆基一双眼珠差点砸在地上,恨不得把李亨撕了。

“父皇,不是的,不是的,儿臣绝不敢如此想!”李亨一急,更加结巴了,忙着分辩,重重叩头,太过用力,额头上尽是青包。

王忠嗣和李亨交情极好,自小一起长大,这份感情有多深厚不需要说的,两人久不见面,见面之后,痛饮一番,心情畅快之下,说些两人之间的私密话这无可厚非。

王忠嗣与李亨的交情那么好,而李亨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他不奉李亨为帝,还请奉谁呢?更别说,王忠嗣还有前缀,要等到李隆基驾崩之后去了。

李隆基驾崩之后,太子李亨登基,王忠嗣保驾,这有什么问题?

没有任何问题!

若是在平时,李隆基知道了顶多就是一笑了之,说不定暗中还要赞赏王忠嗣忠心,还要为李亨欢喜,有一个忠心不贰的忠臣。

问题是,眼下什么情形?李隆基正在气头上,正为王忠嗣逆他旨意而大发雷霆,这话听在耳里就是异常刺耳了。

李林甫整人高手,这时机选择得极好,好得不能再好。

“朕瞎了眼!朕白养你们了!”

李隆基白须直翘,胸口急剧起伏,呼吸急促,咆哮起来,声音比雷霆还要响亮。

“臣罗希奭愿为陛下分忧,勘问王忠嗣!”就在这时,一个大臣上前一步,向李隆基请旨了。

罗希奭和吉温是李林甫最为得力的两个爪牙,李林甫一生整人无数,很少直接出面,他要整某个人,就是授予这两人出手,而他躲在暗中,有机会还要扮好人。

这两人是有名的酷吏,整人的手段不在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之下,合称“罗钳吉网”。

此人也是个聪明人,只说审理王忠嗣,而闭口不言太子李亨,那是不着痕迹。与太子交好的王忠嗣落到他们手里,还怕跑得了太子?

若是李隆基答应的话,太子李亨就有大难了,不死也要脱层皮,群臣为李亨暗捏一把汗,生怕李隆基应许。

李林甫最是欢喜,只是此人城府极深,不仅没有表露出欢喜的神情,反而一脸的紧张,仿佛他在为李亨担心似的。

“陛下……”陈玄礼大惊,不顾一切,上前一步,就要阻止。

李隆基一双眼睛瞪得滚圆,把李亨好一通打量,然后袍袖一拂,快步而去。

谁也没有想到,竟是这样的结局,就是李林甫也傻眼了。

一众大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明所以。

如何发落太子李亨,总得给句话呀,什么话也没有,就这样走了,还真是让人难解。

“陛下!”陈玄礼小跑着追了上去,道:“太子……”

“闭嘴!”李隆基的咆哮声如同雷霆,猛的停下来,转过身,死盯着群臣,道:“你们都给朕听清了:谁敢为太子说情,诛九族!”

话一说完,怒气冲冲而去,仿佛地皮与他有仇似的,每一脚下去,地面都在颤抖。

“这个……”

群臣面面相觑,作声不得,愣了好一阵,呼啦一声,一群大臣朝李隆基追去,远远就嚷起来:“陛下,太子……”

李隆基能开创“开元盛世”,把大唐帝国打造得如同梦幻一般,除了他聚集了很多人才外,还在于他有一大批忠臣。

这些追上去的大臣就是忠臣,为李亨喊冤,然而,下场却是很悲惨,上百大臣给李隆基下狱了。

一下子把上百大臣下狱,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即使后人骂为残暴不仁的秦始皇也没有这么­干­过,一时间,朝野震动。

起初,大臣们是前赴后继,前面的大臣给下狱了,后面的大臣又上前谏诤,一拨接一拨,谁也不惧。可是,当上百大臣下狱后,群臣再也不敢谏诤了。

至此,再也没有人敢为太子李亨叫屈,就是陈玄礼和高力士这两个东宫旧人也是闭口不敢言。

“哎!”

龙武军中,郭子仪长叹一声,道:“陛下这是……三天了,太子跪了三天,几度晕倒,几度醒来。”

自从三天前,李隆基一怒而去后,李亨就直挺挺的跪在含元殿,不敢动弹分毫。在这三天里,李亨不知道晕过去多少回了,醒过来后,还得接着跪。

陈玄礼和高力士心疼李亨,总想为他开脱,却是没用。

李昌国却是眉头紧拧,不发一言,思索起来。

“兄弟,你这是怎么了?你这半天总是拧着个眉头,一句话不说,是不是病了?”郭子仪打量着李昌国,很是关心的问。

他与李昌国相交莫逆,对李昌国是异常关心。

“郭兄,你说陛下为何让太子跪着呢?”李昌国眼中神光闪烁,突然问道。

“这个……我哪知道。自古天意高难问,我打仗还成,说到要揣磨圣意,我就不成了。”郭子仪是杰出的军事家,打仗那是很在行,这种弯弯绕,他还真不善长。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李昌国拧着的眉头松开,问道:“郭兄,你说,若是解了太子之难,会有什么好处?”

“好处?”郭子仪一愣,随即道:“好处大了!一是会得到太子的感激,二是会得到陛下的赏识,三是会让朝中大臣侧目,在朝中的地位急剧提升……”

郭子仪细细道来,好处是多不胜数,然后就是话锋一转,道:“可是,谁敢去说?龙武大将军是东宫旧人,也不敢去说!”

真要解了太子之难,必是奇功一件,却是无人敢去说。上百大臣给打入牢里就是最好的明证,谁敢冒天大的风险?

“机会来了,就不要错过!”李昌国猛的站起身,快步而去。

第四十章解太子之难(第三更)

“哎!”陈玄礼在屋里闷坐,愁眉深锁,唯有叹气的份。

这三天里,他是想尽办法为太子开脱,更是没少与高力士商议,结果是他们还没有开口,就给李隆基堵回去了,闹得他没办法,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陛下这是怎么了?”陈玄礼抚着额头,很是无奈,道:“太子又不是没有经历过风浪,以前有人牵连太子,陛下虽然震怒,却未如这次这般呀。”

在这之前,李林甫没少与太子斗,曾经两次更是逼得太子李亨把心爱的妃子休了,方才自保。那时节,李隆基虽然恼怒,却也没有如这次这般狠。

“砰砰!”

富有节奏感的敲门声响起,陈玄礼摇着头,站起身来,快步过去开门,只见李昌国和郭子仪站在门口。

对这两员爱将,龙武军的双星,陈玄礼是打从心里喜欢,沮丧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把李昌国他们让进屋里,问道:“你们可有军情?”

“禀龙武大将军,军情没有。”李昌国见礼,道明来意,道:“不过,有比军情更加严重的事情。”

“哦!”陈玄礼有一丝兴趣,道:“说吧。”

“龙武大将军,你可是在为太子之事犯愁?”李昌国问道。

“是呀!”陈玄礼重重点头,颇有些奇怪,道:“你问这事做甚呢?”

“龙武大将军,或许末将能解太子之难。”李昌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真的?”陈玄礼如同落水的人抓住稻草似的,以为可以救命,一把抓住李昌国衣襟,一双眼睛瞪得滚圆,一脸的期盼。

这三天里,他为解太子危难而伤透了脑筋,却是没有一点办法,李昌国之言正是他心中所想,充满了希望。

然而,很快的,刚刚明亮起来的眼睛又黯淡了,放开李昌国,不住摇头,道:“李昌国,你能有如此忠心,我很是欣慰。可是,朝中能人无数,那么多大臣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能说会道?他们上百人去谏诤,全给下狱了,你自以为能比得了他们?”

要说李昌国勇猛无敌,陈玄礼会相信,可是,要他相信李昌国能解太子之难,他还真不信。要让他相信,比登天还要难!

李隆基朝人才济济,这些大臣是真材实学,就是这样的人竟然给下狱了,而且还是上百人,要想说动李隆基,这难度有多大,不用要想也知道。

“龙武大将军,此言差矣!”李昌国早就想好了,道:“龙武大将军,您可知陛下为何发如此大的火?”

“这个……”陈玄礼捋着胡须,想了想,狠狠摇头,道:“我怎么知道?我要是知道了,早就解救太子去了!”

眼睛一闪,陡然间明亮起来:“难道你知道?”

“要是我没猜错的话,陛下之所以如此大怒,是因为王忠嗣而起。”李昌国微一颔首。

“谁个不知是因王忠嗣而起?还要你说!”陈玄礼很没好气,双眼一翻,全是眼白。

这不是明摆着的么?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李昌国竟然说得如此振振有词,要他不抢白几句都不成。

“哦!”李昌国一愕,是有些表达不清,解释道:“我的意思是说,王忠嗣是陛下最为心爱的将军,是陛下最为心爱的假子,陛下对他寄予厚望。王忠嗣竟然逆了陛下的旨意,还是在陛下最需要他出力的时候,是以陛下震怒。连带的,牵怒于太子了。”

“他们的交情固然好,可是,王忠嗣是王忠嗣,太子是太子,这有何­干­系?”陈玄礼还没想明白。

李昌国微微一笑,嘴角露出一抹迷人的笑容,道:“龙武大将军,这­干­系大着呢。您也是做父亲的,您最器重的儿女让您失望,让您伤心,那时的您,会不会看着与他亲近人都生气呢?”

陈玄礼眉头拧着,沉吟不语,很显然李昌国说对了。

“陛下是九五至尊,大唐的真命天子,可是,陛下也是人啊。”李昌国接着剖析道:“陛下,也会动怒,也会牵怒。陛下就会想:太子与王忠嗣交情好,王忠嗣的过错,难道还少得了太子的份?”

“哦!”陈玄礼恍然:“有理!有理!最器重的人让人失望之后,就会变成最可恨的人!”

“爱得越深,恨得越切”,古代虽然没有这话,人们却是懂得这道理,经过李昌国一番点拨,陈玄礼算是弄明白了,一ρi股坐下来,脸上泛起笑容:“既然如此,太子不会有事了!”

他担心的是废太子,至于太子吃些苦头,他倒不放在心上。他这个龙武大将军,对于生死都不太放在心上,些许苦头自然是不入他之眼。

“龙武大将军,您又错了!”李昌国接着剖析道:“陛下这次天威震怒,一个不好就要废太子。陛下还没有下旨,那是陛下正在权衡。若是等陛下有了决断,就晚了。”

“真有这么严重?”陈玄礼兀自有些不信。

“陛下的决断不外两种,一种是放过太子,另一种是废掉太子。眼下看着没事,却是蕴含无穷危机,一旦陛下决断了,不就晚了么?”李昌国再度提醒他。

“天啊,这可如何是好?”陈玄礼猛的跳起来。

“眼下正是大下说词的时候。”李昌国眉头一掀,道:“这事,我有些成算。只是,成与不成,我还不敢断言,若是能得龙武大将军从中相帮的话,或许能成。”

虽然李昌国已经猜到李隆基天威震怒的原因,却是不敢保证一定能成。这可是捅马蜂窝,一个不好要掉脑袋的,若是能拉上陈玄礼,这成算就大多了,这是李昌国前来见陈玄礼的原因所在。

“那要怎么说?”陈玄礼恨不得立时解救太子:“你放心,就是拼了我这条老命,我也要保得你平安无事。”

陈玄礼也是个热心人,他如此说话,李昌国的­性­命就有了保证,大是放心,道:“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那还等什么?赶快去!”陈玄礼一把拉着李昌国,风风火火的跑走了,远远冲郭子仪道:“郭子仪,你看着这里。”

郭子仪原本想跟去,得了他的将令,只好留下来。

两人风风火火的赶到麟德殿,却被告知,李隆基正在含元殿,二人又马不停蹄的赶去。

“你们,可是为太子说情的?”

李昌国他们刚到,李隆基双眼一翻,眼中­精­光暴­射­,如同利剑,直刺二人,吼得山响。

第四十一章一语解围(第一更)

为了太子之事,李隆基很生气,可是,当李昌国见到之后方才知道李隆基是怒火万丈,其生气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想象。

李隆基须发戟张,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恶狠狠的瞪着李昌国和陈玄礼,瞧他那模样,恨不得把二人生吞活剥了似的。

太子李亨跪在地上,双眼无神,脸­色­苍白,整个人很是憔悴,摇摇晃晃的,随时可能倒下。当他看见陈玄礼兴冲冲而来,无神的眼中有了光泽,以为陈玄礼可以为他解难。乍闻李隆基的怒吼,李亨的眼眸再次黯淡下去。

高力士紧抿着嘴­唇­,双手紧紧绞在一起,泛青的手背表明他很忧虑。

陈玄礼是兴冲冲而来,万未想到,他还没有说话,就给李隆基堵住了嘴巴,一张嘴张得老大,半天说不出话来,直接就愣住了。

李昌国也是意外,李隆基这火气很大,竟然不让人说话。念头转动之间,李昌国暗自寻思,瞧李隆基这生气的劲头,原先的想法行不通了,要想说动李隆基必须是另想他法,问题是,一时三刻哪能有办法,李昌国有些焦急。

救太子这事虽是奇功一件,却要冒天大的风险,一个不好要掉脑袋,李昌国之所以决定前来解救太子之围,那是不得不为!

解奇太子的好处对于李昌国来说,除了郭了仪说的那几点,还有另外三个好处。

一是李昌国要想阻止安史之乱,必然要与李林甫和杨国忠之辈交手。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他们的势力都很大,没有一个是好相与,要想­干­掉这两人,就需要盟友,而太子就是最好的盟友。

太子与李林甫是死对头,两人之间必然要你死我活,对付李林甫若是能有太子相帮,这事就好办多了。

至于对付杨国忠,那就更没说的了,杨家因为杨贵妃而位极人臣,权倾天下,这对太子是巨大的威胁,李亨责无旁贷。

二是李昌国要参与石堡城之战,需要提高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若是解救太子之难这事办得好,李昌国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会急剧提升,那么,李昌国请战十有八九会准。

最后一个好处,那就是若是解救太子成功了,那么下狱的上百大臣也会给解救出来,他们对李昌国就会感激不尽,李昌国在朝中就有了一份势力,一份影响力。

虽说李昌国眼下在龙武军的地位很高,与郭子仪号称龙武军的双星,可是,那只是在龙武军中,在朝中没有一点影响力。

正是因为如此,解救太子一事李昌国是必须要做!

而且,还要成功!

“禀陛下,不是!”李昌国急中生智,忙一口否认。

“哼!”

陈玄礼原本紧紧握着李昌国的手,对他寄予厚望,没想到李昌国竟然否认了,不由得大怒,狠狠瞪了一眼李昌国,把李昌国的手重重甩开,须发皆张,若是在龙武军中的话,他肯定要军法侍候了。

高力士也是个­精­明人,知道李昌国的来意,哪里想得到,转眼间,李昌国就“怂了”,裂裂了嘴角,很是鄙夷。

李亨的表现倒是波澜不惊,他这是第一次见到李昌国,对李昌国不了解,自然也就对李昌国不抱希望。

“嗯!”

李隆基倒是有些意外,问道:“那你前来做什么?”

“陛下,臣叩请陛下治太子之罪!”李昌国上前一步,冲李隆基见礼。

此言一出,无异于火星溅到火药桶里了,立时炸了。

“李昌国!”

陈玄礼一字一顿的咆哮起来,声音低沉,似受伤了的野兽,若不是李隆基在这里,他一定是冲上去,挥起老大的巴掌朝李昌国打去。

堂堂龙武军,竟然出了这么一个“败类”,他能不生气么?

“你!”高力士的尖细的声音很是高亢。

事情已经够乱了,太子危在旦夕,李昌国如此说话,无异于火上浇油,罪该万死,由不得高力士不怒。

李亨无神的眼中厉芒一闪,死盯着李昌国,眼里尽是仇恨之­色­。他与李昌国素不相识,李昌国竟然在此时此刻要李隆基治他的罪,不是要把他往死里整吗?要他不怒都不行。

幸好这是在李隆基面前,要不然的话,李亨肯定是破口大骂了。

“太子有何罪?”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李隆基的反应是最为激烈的,他手指着李昌国,须发怒张,眼里如欲喷出火来,足以把空气点燃,咆哮惊天:“你说!你若不说出个所以然来,朕要诛你满门!”

“呼!”李昌国把李隆基的举动看在眼里,不仅不紧张,反倒是松了一口气,­精­神大振,暗道:“有戏!”

“禀陛下,太子有不孝之罪!”李昌国镇定自若,语调平稳,仿佛他面对的不是怒发如狂的李隆基,而是在与人聊天似的。

“不孝之罪?”

李隆基、高力士、陈玄礼和李亨咕哝着,全懵了。

历来为太子罗织罪名不外造反,有不臣之心,与某某勾结……诸如此类,就没有把不孝当作罪名的,要李隆基四人不懵都不成。

四人眼里尽是不解之­色­,盯着李昌国。

“太子晨昏问省,从未失仪,何来不孝之说?”李隆基沉吟着问道,语气没有那么严厉了,立起的须发已经垂下来了。

陈玄礼、高力士他们重重点头。

尤其是太子李亨最是奇怪了,他自问他在孝字一事上做得非常好,就是李林甫也挑不出毛病,李昌国难道揪住了他的把柄?

“太子不能使父子相亲,骨­肉­和睦,反而骨­肉­相疑,父子相猜,这不是不孝之罪吗?”李昌国反问一句。

“……”

一句话貌似平淡,却是具有神奇的力量,把李隆基问得哑口无言。

李隆基雄材大略,­精­明过人,能说会道之人,平生有几次给人问得无话可说?就是爱与李隆基争论的名相韩休也没有这本领。

很可能,这是平生头一遭!

陈玄礼和高力士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里的激动之­色­,二人上前一步,来到李隆基面前,卟嗵跪下来,重重叩头,道:“陛下,请治太子不孝之罪!”

不孝之罪与为逆比起来,轻得不得了,大不了就是挨顿训斥,或者禁闭一年半载。二人心中权衡,还是觉得这罪名划算。

李昌国把二人的举动看在眼里,有些无语,这就满足了?冲太子李亨一闪眼。

李亨也是个­精­明人,立时会意,眼泪涌了出来,哭得是天愁地惨:“父皇,儿臣不孝,不能让骨­肉­和睦,父子相亲,这是儿臣的罪过!请父皇治罪!”

“咚咚!”

额头狠狠撞击在地上,叩头如同山响。

“亨儿!”李隆基看在眼里,胸口急剧起伏,气喘如牛,突然之间,老泪纵横,三步并作两步冲将上来,把李亨拥在怀里,痛哭失声。

第四十二章忠厚人呐!(第二更)

李隆基眼泪如同雨点一般落下,把太子李亨的头发都沾湿了,哭得异常伤心,激动异常,看得出来,他这是真情流露。

李昌国有些发懵,他绝对没有想到,他一通话竟然说得李隆基真情流露,哭得如此激动,这是真命天子,九五至尊,不要说哭,就是心软的话等闲都不可能听到。

如这般痛哭流涕,在李隆基一生中也是不多见。

就在李昌国转念头之际,只觉肩头上有人在拍动,一瞧之下,只见高力士和陈玄礼一人一只手,在他两只肩膀上轻拍着。

两人一脸的笑容,眼里尽是赞赏之­色­,看得出来,他们是异常欣慰。

李隆基如此这般真情流露,李亨的危难也就过去了,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他们开心的了。

高力士和陈玄礼都是东宫旧人,在李隆基还没有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之前就追随李隆基了,李亨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他们视同自己的子侄。

尤其是无儿无女的高力士,更是对李隆基的儿女亲近,李亨倒霉他自然是倍受熬煎。

如今,李亨没事了,他ρi股都是欢喜的。

作为这事的最大功臣,李昌国自然是倍受他们的青睐。

“呜呜!亨儿……”

“呜呜!父皇……”

李隆基父子两人相拥在一起,痛哭流涕,哭得山响,根本就不顾皇家礼仪。

李昌国、陈玄礼和高力士都是­精­明人,三人互打眼­色­,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走开,任由父子二人去哭。

“站住!”

就在这时,李隆基却是喝止他们。

李隆基抬起头来,满脸的泪水,一张俊朗的脸庞尽是泪痕,横过袖子,抹了几把,俊朗的脸庞方才­干­净。

“这个……”

李昌国无比的诧异,李隆基这个真命天子,竟然用袖子抹脸,他还真是想不到。转念一想,李隆基也是­性­格中人,如此做更加真实,更有人情味,让人亲近,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

这还不算,李隆基又用皇袍给李亨擦拭脸上的泪水,扶着李亨站起来。

李亨受了三天的苦,身体有些撑不住了,尽管如此,仍是­精­神抖擞,紧挨着李隆基站着,一副依恋样儿。

谁说帝王无情?这不是挺有亲情的么?

“李昌国,你过来!”李隆基冲李昌国招手,脸上满是亲切的笑容。

李昌国快步过去,正要施礼,李隆基挥手阻止,执着李是国的手,在他的手背上轻拍,道:“秦始皇一朝而杀二十七大臣,群臣不敢谏议,直到茅焦再谏,秦始皇方始醒悟。李昌国,你就是朕的茅焦!”

这是一个典故,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秦始皇的母亲伙同嫪毐发兵,欲要杀秦始皇。秦始皇平定叛乱后,一怒之下把他母亲打入冷宫,不再相见。

群臣不同意了,不断上书,要秦始皇把他母亲接回来奉养。母亲对自己下毒手,哪个做儿子的会不伤心?秦始皇的怒火正盛,大怒之下下令杀大臣,一连杀了二十七个,群臣再也不敢上谏了。

直到旅人茅焦听说这事后,前去见秦始皇,向秦始皇剖析利害,最后说服了秦始皇,秦始皇这才把他的母亲赵姬接回来奉养。

这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隆基以茅焦喻李昌国,是很高的评价了。

“陛下,臣不敢当!”李昌国谦逊之人,一如既往的谦逊。

“嗯!”李隆基更加赏识了,道:“李昌国,朕一时之误,几铸大错,幸得有你这诤臣,朕之幸!”

李隆基赞李昌国为诤臣,而不是忠臣,这是更高的评价了。

“朕决定了,升三级!”李隆基对李昌国是异常赏识。

“升三级?”李昌国还没有反应,陈玄礼和高力士、李亨就是一脸的惊讶。

李昌国这次立大功了,升官是必然之事,可是,一下子升三级,这是火箭速度,还真是让人想不到,要他们不惊讶都不行。

“三级?”李昌国也给吓了一跳。

依他想来,李隆基能升他一级就不错了,竟然是三级,还真是意外。

“陛下,臣万不敢受!”李昌国念头转动之间,很是清楚,若是眼下接受了这升官一事,参与石堡城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眼下当以参加石堡城之战为重,忙推辞。

李昌国的担心并非多余,而是很有道理。此时李隆基升李昌国的官,无异于是在回报李昌国,若是李昌国接受了的话,就让这情份淡了。

李昌国说得很真诚,李隆基一愣,脸上的笑容更多几分。回想起当日在曲江池相见时,他叩问李昌国姓名,李昌国明知他的来历非同小可,是一条不错的青云之路,却是婉拒透露姓名,这让李隆基万分赏识。

如今,这一幕再现,李隆基更是欢喜,在李昌国手背上拍拍,道:“真是个忠厚人呐!”

这句赞扬太有份量了,万金不换!

不要说万金,就是给个三品大员也不换!

李隆基微微点头,不再在这事上纠缠。李昌国不愿接受升官,他以后有的是办法回报李昌国,诸如派几个优差给李昌国,或者小功厚赏都可以,这办法多的是,不必急在一时。

“朕今日有点失仪,你们不许说出去!”李隆基左手拉着太子李亨,右手拉着李昌国,冲陈玄礼和高力士沉声道。

他今日哭成那样了,岂止是有点失仪?若是用皇家礼仪来衡量的话,已经是大失礼仪了。

“臣年纪大了,眼睛昏花,什么也没看见。”看得出,李隆基的心情不错,陈玄礼小小的调侃一次。

“呵呵!”李隆基舒畅的笑起来,道:“陈玄礼,高力士,这三天苦了你们!”

“陛下,这是臣等该做的!”陈玄礼和高力士齐声谦逊。

“陛下,您大可不必如此!”李昌国提醒道。

“李昌国,那些御史若是知道了,一定会上书,说朕有失天子威仪!”李隆基摇头。

“陛下,臣以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李昌国引用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李隆基品味起来,突然之间,仰首向天,大笑起来,舒畅之极:“好好好!说得好!他们爱说就让他们说去!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也有情嘛!”

快步而去,舒畅的笑声远远传来。

第四十三章安禄山谄媚(第三更)

李昌国一句话说到李隆基心坎上,令他从骨子眼里舒畅出来,浑身通泰,走起路来犹如在飞,轻飘飘的。

“李亨谢过李将军!”

李亨并没追着李隆基而去,而是冲李昌国见礼,叩谢李昌国的援手之德。

这事闹得比天大,满朝风雨,上百大臣给下狱了,就连陈玄礼和高力士这两个东宫旧人也是束手无策,李亨都绝望了,谁也没有想到李昌国竟然成功了,真是出人意表。

李亨对李昌国的感激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若是可以的话,他是恨不得抱着李昌国狠亲一通。

“太子言重了!”李昌国仍是谦逊,道:“这都是陛下英明,太子洪福,非臣之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不世奇功,若是换个人的话,一定会自居其功,而李昌国一点这种打算都没有,这让李亨再生好感,从怀里掏出一块上等美玉,道:“这玉随我十余年,一日不曾或离,今日就赠予你了!”

不由分说,把玉塞在李昌国手里,亲热的在李昌国肩头拍拍,快步追李隆基去了。两父子间经历这番风波,必然是有话要说。

望着李亨的背影,李昌国异常欣慰,这个盟友是铁定了,以后有大用。

高力拍拍李昌国的肩头,什么也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快步追李隆基去了。他是李隆基身边的人,一日不可或离。

陈玄礼笑呵呵的,拉着李昌国好一通夸,连赞龙武军有李昌国这样智勇双全的将军是幸事,是大幸事。

没多久,高力士奉命宣旨,把下狱的上百大臣全部释放,李隆基赞他们忠心,赏他们一年薪俸。

在宣旨的时候,高力士特的说了一句:“你们都记住了,这次是李昌国李将军救的你们。”

就这一句话,让群臣对李昌国是感激涕零,当天晚上赶到李昌国的住处,向李昌国叩谢救命之恩。

当时,李昌国还没有回来,高妙丽得报后大吃一惊,听群臣说明经过,又是欢喜。把群臣请进府里,摆下酒宴,盛情款待。

正吃着,李昌国回来了,自然又是一番感激。

这说明,李昌国在朝中有了不错的名声,可以说是声名鹊起了,这是大好事。

还有让李昌国更加欢喜的事,那就是李白闻讯赶来,与一众大臣饮酒。李白经过李昌国的点醒之后,在待人接物一事上大有长进,颇有点长袖善舞的味道了,再加上他妙语如珠,把酒宴气氛推向Gao潮,最后是尽欢而散。

这事以最快的速度传遍长安,李林甫得讯后,很是不高兴,赶去宫里见高力士。

“高大人,些许之意,还请哂纳。”李林甫一如既往,见到高力士的面,先送礼物。

高力士接在手里掂了掂,道:“李丞相,你有何事?”

“高大人,瞧您说的,没事就不能找老朋友聊聊?”李林甫陪着笑脸,道:“那李昌国好大的胆子,区区一个五品郎将,也敢饶嘴多舌。”

“李丞相,即使没有李将军谏争,陛下也不会治太子之罪!”高力士把手中的礼物塞回李林甫手里,甩甩袍袖,快步而去:“丞相,你忘了三庶之祸乎?”

高力士竟然平生第一遭没有收李林甫的礼物,这让李林甫大是意外。

“三庶之祸?”李林甫大吃一惊,满头的冷汗。

三庶之祸是指李林甫和武惠妃联手诬陷前太子李瑛,致使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惨死一事。

教训太深刻了,这是李隆基心中的疼,正是因为有这一事件,李林甫曾经两度逼得太子李亨休妻,李隆基都没有对太子李亨下手。

这次之事,李隆基虽然迁怒于太子,气愤难已,让太子吃足了苦头,也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最终却是犹豫难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三庶之祸”对李隆基的打击太大。

高力士提起这事,并不是无因,李林甫哪有不怕的,浑身冷汗直冒。

救太子这事,历经波折,虽然冒着奇险,最终成功了,这让李昌国大是欣慰。最让李昌国欢喜的是,他辞官三级,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重了许多,请命出战石堡城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

只等哥舒翰进京,敲定领兵一事,他就可以上表请战了。

至于请求领兵一事,那根本不可能,李昌国的根基还不稳固。

让李昌国意外的是,哥舒翰还没有到,安禄山就到了,而且,安禄山此番进京,就是冲着王忠嗣的部下去的。

含元殿一条宽阔的大道,整洁庄严,这就是有名的“龙尾道”,大臣上朝必须要从龙尾道上通过。

大臣行走在龙尾道上,无不是庄严肃穆,唯有一人左顾右盼,不时裂嘴角,此人正是安禄山。

李隆基端坐在宝座上,气度不凡,穆穆天子之威透出,让人不敢仰视。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巨大的­肉­球滚了进来,仔细一瞧,不是安禄山是谁?

安禄山很得李隆基的欢心,一见之下,李隆基大是欢喜,冲安禄山招手,道:“安禄山呀,快过来!快过来!”

“陛下!”安禄山一声惊天动地的叫嚷,一脸的惊喜,仿佛久不见亲人的游子突然见到父母似的,象风一般飘到李隆基跟前。

“咚!”

安禄山推金山倒玉柱一般跪将下来,冲李隆基重重叩头,惊喜交加道:“陛下,您可想死臣了!”

如此说话,有失礼仪,按律当受罚。可是,群臣听在耳里跟没听见似的,只是皱皱眉,因为这是安禄山。

“呵呵!”果然,李隆基不以为意,笑得更加开心了:“安禄山,何出此言?”

“陛下,五日前,臣偶得一梦,梦见陛下头戴皇冠,身着皇袍,冲臣说‘安禄山,去把契丹狗的狗头给朕取来!’说话间,陛下朝北一指,一道霞光冲天而起,一道虹桥出现在臣面前,臣握着横刀,踏上虹桥,冲杀向前……”安禄山狡诈多智,深知李隆基的秉­性­,拍马屁的功夫那是一等一的。

“后来呢?”李隆基兴趣大增,大声问道。

“陛下,有您的天子之威震压,区区契丹狗还不授首?”安禄山的肥手朝后一挥,道:“带上来!”

龙武军搬着一个个匣子上来,安禄山亲手打开,里面是契丹人的脑袋。

“真是契丹人!”李隆基兴致高昂,亲自勘验,满心欢喜。

“陛下,契丹狗算得了什么?他们能够苟延残喘,那是有人不尽心,不尽力!”安禄山大声嚷起来,道:“陛下,只要您下旨,臣一定扫平吐蕃,把吐蕃赞普的狗头呈给陛下!”

“哈哈!”

李隆基给安禄山的马屁拍得通体舒泰,仰首向天,发出一阵畅笑声。

安禄山眼里掠过一抹不易为人觉察的喜­色­。

第四十四章我的女人(第一更)

李昌国骑着高头大马,行走在长安街上,朝住处赶去,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

“这个安禄山真是个马屁大王,拍马屁拍到这种程度!”李昌国暗自转念头,很是好笑。

见过拍马屁的高手,就没有见过如同安禄山这等马屁大王,那马屁功夫真的是炉火纯青,让人自叹不如。明明就是用计杀掉契丹残部首领,却给他整得跟神仙临凡似的,一通话说得李隆基通体舒泰,大是欢喜,着实把安禄山夸赞了一通。

“不过,李隆基也不糊涂!”李昌国轻轻点头,对李隆基不乏赞许。

李隆基虽然爱听好话,喜欢安禄山的马屁,却没有应安禄山之请,把攻打石堡城的重任交给他。

若是李隆基同意命安禄山为将的话,那就是把天下过半的­精­锐交到安禄山手里,这要冒天大的风险。尽管李隆基很喜欢安禄山,爱听他的马屁话,却是在大事上不糊涂,当即笑着说“禄山啊,你们胡人风俗先母后父,你久未与贵妃见面了,去宫里向贵妃请安吧!”

就这样,李隆基轻轻巧巧就把安禄山的­阴­谋给破了。

安禄山虽然不愿,却不敢多说,只得进宫向杨贵妃请安去了。

“安禄山来得也好,我终于可以歇息几天了!”李昌国吁口气,透着一股轻松劲头。

虽说进入龙武军很荣耀,做为龙武军的双星之一,更是别人眼中仰望的存在,只有李昌国知道龙武军的任务有多繁重。

龙武军是禁军,不仅仅要担负保护皇宫的安全,还要保护李隆基、王子皇孙、贵人嫔妃……的安全,这任务异常繁重。

作为龙武军的将军,每天的任务有多繁重,只要当事人ォ会明白。只说一件事,就知道李昌国有多忙了。

李昌国对安禄山很好奇,很想找个机会去瞅瞅,这个唐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长的什么样儿?可惜的是,李昌国忙得团团转,压根就抽不出时间。

安禄山进宫后,整天与李隆基和杨贵妃腻在一起,李隆基喜欢听他的马屁话,也就不再到处走了,李昌国的任务这ォ减轻不少,有时间歇息了。

“嗯,早就答应妙丽同游龙首原,一直没有时间,这次可以兑现了。”李昌国眼睛一亮,嘴角一抹温馨的笑容。

龙首原与渭水之滨、曲江池同名,是长安最好的三大去处之一,李昌国早就想去一游了,只是抽不出时间,一拖再拖。

“你今儿怎么回来得这么早?”李昌国刚到府门口,就给高妙丽撞个正着。高妙丽眨巴着俏媚眼,很是好奇,大有看见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惊奇。

“明儿我们去游龙首原!”李昌国跳下马来,冲高妙丽道。

“好啊!好啊!”高妙丽都不知道提了多少回,要游龙首原,乍闻此言,大是欢喜,洁白的玉手轻击,以此来渲泄她的欢喜之情。

这事就说定了,次日一早,高妙丽带着丫头静儿,与李昌国出发,去游龙首原。

龙首原在长安东北,是长安地势最高之处,登上龙首原可以把整个长安尽收眼底,是以,前来游览的游人不少,络绎不绝,道路相望。

“好多的人!”

李昌国把这盛况看在眼里,大是惊讶。

早就听说龙首原是好去处,前来的游人很多,眼见之下,方知远过传闻。

“比曲江池还要繁华!”高妙丽一张小嘴张大,惊讶写在脸上。

“比我们安西热闹多了!”静儿一向嘴大,这次也不例外,一句感慨之语,引来一片不屑的嘲笑声,赶紧闭嘴。

顺着道路前行,一边走一边欣赏,很快就登上龙首原,放眼一望,李昌国震憾异常。

不上龙首原不知长安之大,不去龙首原不知大唐万千气象!

长安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大明宫、玄武门、太极宫、兴庆宫、曲江池、渭水之滨……一处处名胜尽入眼底,宛若坐在飞机上欣赏现代大都市一般,不期然而生一种让人震憾的冲击力。

尽管李昌国见惯现代大都市的航拍视频,乍见之下,亦是震憾!

“万千气象!万千气象!”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