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三国蛟龙传奇 > 第198章

第198章

?( 长安是大汉的都城重建长安除了要恢复皇宫外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三雍宫。

三雍就是明堂辟雍和灵台在建筑上它叫三雍宫但其实只有两座建筑。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而灵台是另外一座建筑。

明堂是皇帝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是大汉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辟雍就是明堂外面环统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的意思。至于灵台则是观测天象的地方。

三雍代表着礼制是大汉的象征­性­建筑意义极其重大。

去年太尉荀攸、太仆孔融、右车骑将军徐荣、将作大匠董昭、京兆尹赵戬五位大臣奉旨筹划重建长安一事当时他们在奏章中虽然详细说明了重建方案但因为时间问题并没有呈递具体的图议。

今年洛阳大战结束后朝廷各方对五位大臣的重建方案产生了严重分歧直到九月大将军焦龙回朝后这份奏议才最终得到认定并形成决策。

十月中在长公主的催促下将作大匠董昭向朝廷呈递了刚刚绘制完毕的三雍宫重建图样。新建三雍宫全部仿制洛阳三雍宫并没有什么变化。长公主、丞相蔡邕等文武大臣互相传阅图样感觉都很满意。

尚书令崔琰拿到图样后脸­色­马上就变了。他冲着已经迁升为治书御史的郗虑招了招手。郗虑走到崔琰身边低头细看然后和崔琰小声商讨了几句。

长公主以为三雍图样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急忙问道:“两位大人有何意见?”

崔琰躬身奏道:“殿下臣认为董大人所奏的这份三雍宫图样根本不符合本朝礼制。”崔琰大概有些激动说话的声音很大声震殿堂。

霎时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崔琰nAd1(

长公主非常吃惊半天都没说话。

丞相蔡邕冷哼一声怒声问道:“崔大人理由呢?你的理由呢?”

崔琰泰然自若躬身再奏“本朝承继土德重新定都长安那么这三雍是不是应该符合‘古礼’才对?”

丞相蔡邕似乎早就料到他有这句话当即予以反驳“本朝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一直延用‘今礼’。难道崔大人认为‘今礼’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当然。”崔琰说道“《周礼》、《孝经》中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由此可见建明堂应符合‘古礼’其应为五室而不是九室。”

崔琰这句话刚刚说完朝堂上顿时骂声四起一片混乱。

太尉荀攸大声驳斥道“《戴礼说盛德记》中有言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名曰辟雍。《明堂月令说》中也有言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先辈种种遗说足可证明本朝三雍应符合‘今礼’辟九室毋庸置疑。”

郗虑当即嗤之以鼻“戴德大师是孝宣皇帝朝的博士《大戴礼记》是他选编先儒有关礼仪论述八十五篇而成距今不过两百多年但《周礼》、《孝经》呢?距今多少年?明堂到底是五室还是九室难道还要争论吗?”

焦玮极力支持崔琰、郗虑他也说道:“郑玄大师曾说过《戴礼》中关于明堂的记载虽出于《威德》篇言明堂应为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但其实都是取自秦相吕不韦所作的《春秋》并不是什么古制。另外讲学大夫淳于登曾说过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nAd2(郑玄大师同意淳于登之言认为本朝立明堂于丙巳就是由此而来。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合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因此建三雍应依古礼明堂应为五室。”

大臣们很快分成两派在朝堂上吵成一团。

大将军焦龙昏头昏脑地回到了府邸还没坐下喝口水谏议大夫赵松就来了。

赵松自从随同小天子亲征以来和焦龙的接触越来越多。焦龙很喜欢他飘逸洒脱的­性­格喜欢和他聊聊天向他请教一些经文上的事彼此很投缘。看到赵松来访焦龙急忙把他迎到书房急切问道:“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觉得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不对啊?这个‘今礼’和‘古礼’是怎么回事?和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

赵松笑着说道:“所谓‘今礼’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也就是光武皇帝中兴后所采用的明堂制度。《礼图》中说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即为现在洛阳明堂的九室建筑格式。‘古礼’则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的五室明堂之制。至于和今、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赵松迟疑了片刻后继续说道“戴德大师是今文《礼》学大家因此一般来说持‘今礼’观念的儒士几乎都是今文经学一派但也有例外比如蔡邕、卢植两位大人。他们是古文经学大家但坚持明堂制度为‘今礼’并把它写进了《汉书》。”

“也就是说朝中很多古文经学派的大吏也是支持‘今礼’就是九室明堂制度了?”焦龙问道。

赵松点了点头“大将军我急急忙忙来见你就是想向你解释三雍一事。今天朝堂上焦大人、崔大人、郗大人等大臣明显占据下风这对朝廷的新政非常不利啊。”

焦龙暗暗吃了一惊。建一个三雍宫采用何种明堂制度会对新政不利?他望着神情严肃的赵松轻轻挥了挥手“你慢慢说我仔细听着。”

明堂是周制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之制自西周开始广为流传。

昔年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周公于是辅佐武王讨伐殷纣nAd3(后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继而天下服。七年致政于成王。在先秦典籍中明堂多为布政之所。《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如行王政则勿毁之矣。”其实明堂之制除了祭祀、布政外还包括诸如内治、建官、颁朔、望气、大教、学校、养老、尊贤、飨­射­等多项礼制活动。

在儒家经典中三雍是礼乐教化的象征。

先秦时期礼乐教化一直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治国理想然而在春秋战国兵戎纷争烽火连锦以礼乐行教化所必需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儒家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迂阔之学”。

本朝立国之初儒生们期望能“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材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而陆贾、贾谊等学士亦提出了“礼乐教化”安天下的主张。但当时天下刚刚平定财赋匮乏将相只能以牛车代步广设礼乐、详尽制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这种内无余财外有强敌诸乱未平匈奴又至的混乱局势下本朝初期只能行“黄老”之学行无为之政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

到了孝武皇帝时期国事渐趋安定财赋稍有盈余这时才有论礼乐、建明堂之议。赵绾、王臧等公卿大臣打算仿照古制在长安城以南建明堂但由于“三雍”是儒家礼乐政治的象征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极力反对。结果赵绾、王臧被迫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被免职。

窦太后死后孝武皇帝大权独揽他有能力建明堂了却没有实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孝武皇帝虽然独尊儒术但本质上还是推行王霸之道他并不愿意实行礼乐教化的德政。他嘴里所宣扬的德政和他所做的事互相抵触儒家理想与朝廷行事大相径庭儒家之说多数是用来装饰政事。

到了孝成、孝元皇帝朝儒学对国政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士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儒家的理想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不能影响和控制朝政运作继而导致士人们在礼制改革上的反复摇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士人们想了很多办法。

孝平皇帝朝儒家思想开在朝政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儒学的声势日渐提高朝廷开始调整早年在宗庙祭祀、礼仪制度、都城建筑等方面与儒家经典所记载的“古制”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局部修改。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奏请天子建明堂、辟雍、灵台。元始四年由古文经学大家刘歆依据《考工记》设计的三雍宫建成本朝以三雍为代表的礼制建筑从此出现。

这座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的三雍宫完全符合《周礼》中规定的明堂必须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这是 一座五室明堂。

光武皇帝中兴之初迅修复了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以表示其对儒家理念的认同帮助其推行“修文偃武”之策。

光武皇帝充分利用这些礼制建筑进行礼仪活动在明堂举行祭祀在辟雍举行乡­射­、饮酒礼在灵台辨云物、观休征大大促进了儒家礼制建筑和儒家礼仪活动的融合实现了自本朝立国以来儒士们几百年的梦想。

光武皇帝本是儒生素习经典他先有王莽托古改制的前车之鉴后又借助符命而称帝故而他对儒学的理解既不同于孝武、孝宣皇帝朝的“装点门面”也不同于王莽的泥古他把礼教和国政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同时光武皇帝的中兴大臣中很多人研习经文他们把儒家德政、礼乐、教化等学说和治国之道结合起来以儒家学术思想作为国政的指导基础。三雍在儒家学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国政中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

光武皇帝重视三雍说明他愿意采用儒家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这与孝武、孝宣皇帝朝重视武功霸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光武皇帝认为三雍不仅仅代表了本朝建筑合乎礼制的特点也代表朝廷要强调“德治王政”要重视礼乐教化反对侧重于武功霸业所以他所采取的明堂制度也完全和过去不同他采用的是九室明堂制。

今天朝中的大臣们要求仿照洛阳明堂重建三雍要求继续实施九室明堂制其用意是什么不言而喻。

“三雍不是一座建筑它是礼制礼制是儒学的基础儒学是国政的灵魂它对朝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赵松郑重说道“大将军如果朝廷采纳了九室明堂制很显然朝廷的中兴策畴会渐渐向‘修文偃武’的方向展将来也许就是几十年后现在的中兴策略极有可能被彻底推翻大汉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走向败亡。”

焦龙霍然醒悟说了半天还是中兴策略之争。

“看样子这个朝廷要换换了。”焦龙冷笑道“有些人太老了想法和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该回家享享清福了。”

“明天请崔大人、郗大人来一趟我们好好谈谈想个对策。”

明堂之争爆后三雍宫的建设随即搁置但为了不影响重建长安城的进度长公主以天子名义下旨拜左车骑将军徐荣为营都大监将作大匠董昭为营都副监于秋收后开始征调民夫建设未央宫和修缮长安城墙。

三雍重建关系到礼制问题礼制问题又和汉祚的命运息息相关持“今礼”和“古礼”两种观念的大臣们各不相让朝堂上的争论日复一日。

从争论双方的官吏来看坚持“今礼”坚持九室明堂制的大臣们多在外朝如丞相蔡邕、太尉荀攸、御史大夫刘和、宗正杨奇、廷尉张邈、太仆孔融、将作大匠董昭、光禄大夫钟繇、司隶校尉陈宫等公卿大臣。他们态度明确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

坚持“古礼”坚持五室明堂制的大臣们多在中朝、内朝尚书令崔琰、中书监陈群、侍中孙资等人也是据理力争至死不让。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