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徐荣急告鲜于辅朝廷改制之事尚未解决目前不宜进行决战。请设法拖延战事的爆适当时候可以满足鲜卑人的一些要求。
四月十五日太傅杨彪、御史大大荀攸、廷尉卿陈群、大鸿胪袁耀、太常丞袁涣、征西将军钟繇、老臣杨奇、刘和、司马防、赵温等人聚在一起商议应对之策。
经过半个多月的辩议今文经学一派遭到了重创现在经学的辩议主要是古文经学一派和新经一派的争论其实也就是古文经学内部的辩论把今文经学一派彻底踢出去了。这是辩经之前今文经学一派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今文经学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竟然败落到如此地步。
如果不是很多今文经学大儒都是兼学今古文经估计现在太学里都看不到今文经学一派的儒士了。
哀叹之余要即刻想出对策以便救助研习今文经学的门生弟子和儒士们。
今文经学是大家的饭碗现在今文经学败落到如此地步饭碗也就砸了。经学争来争去说到底就是饭碗之争就是生存之争。
如何生存?马上改学新经?那也要一个过程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今文经学讲究师法、家法几百年了这个观念在门生弟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叫他们突然丢掉学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今文经怎么可能?没有一代人、两代人没有几十年的时间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很难改变观念。
过去北疆人一直打击其它派系比如关洛士人就曾经很长时间得不到入仕的机会但那个时候主要是派系之争≡从新经成为官学后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当其冲算是彻底丢掉了饭碗这导致很多儒士迫于生计不得不改学新经。但忠诚于今文经学的儒士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很多人如今一贫如洗即使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也只能抱着竹简长吁短叹无法一展抱负。
“我们即刻拟定一个选拔制度代替朝廷现在实施的察举和乡评选拔制度。”杨彪说道“这个新制度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以才能、道德为主而不是以学习什么经学为主。新选拔制度的原则是唯才是举这完全符合朝廷选拔人才的原则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尽可能让今文经学的儒士们能够得到入仕的机会。现在朝廷的改制之策还没有最后议定只要朝廷答应修改选拔制度我们就让步同意朝廷制定的一系列改制之策。”
众人眼前一亮思路顿开。
“朝廷是支持新经的只要新经大力改革尽快从经文中把谶纬拿掉古文经学一派还是输所以他们肯定也支持选拔制度的修改。”老臣刘和高兴地说道“只是怎样改呢?把察举制度推翻了?”
“不用推翻推翻重制矛盾更大还是尽力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问题以断绝北疆人和新经儒士对选拔的控制和操纵。”荀攸摇手说道“把选拔权一分为三丞相府负责儒士品第的评定。尚书台负责监督和调节。中书监负责依状授官。各地具体负责乡评的官员也改由朝廷委派。这样通过各官署之间的制衡将选举权完全收归朝廷而皇权也能因此得到最有力的维护一举多得。”
“扩大选拔对象人才选拔的机会应该均等有才能的庶民也可以入仕为官嘛。”钟繇说道“如果朝廷和各地乡评能对所有儒士进行品评真正做到唯才、唯德是举那么此策完全可以去除察举制的弊端对大汉中兴极为有利。”
众人连续讨论了一天一夜然后由陈群、袁涣拟制了新的选拔制度并征求多方意见。
四月二十日以太傅杨彪为的十一名大臣联名上奏要求修改选拔制度并呈递了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的奏章。
这份奏章此刻出现目的很明显门阀富豪们打算缓解与朝廷的矛盾向朝廷的改制之策做出妥协。
长公主急召丞相焦玮、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尚书令田畴、中书监刘放议事。
“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对儒士也就是官吏候补人进行的一种品评通过对儒士的家世、才能、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评定其人是否有资格入仕是儒士入仕的资格评定。
专职品评人物的官员就是“中正”中正综合考察了儒士的才能、道德等方面后把儒士分为九品。这个九品分类直接来源于班固大师的《汉书古今人表》不过稍稍作了一些改动而已。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评议结果上交丞相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自然就高升迁也较快而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很低升迁也就很慢了。中正评议人物三年调整一次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这种选拔制度类似于地方品评、乡里清议。地方名士的品评由来已久过去最有名的就是许劭、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
九品中正制和这种地方品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主持品评的不再是地方大儒名士而是朝廷的官员这样原来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就被纳入了朝廷选举的范畴。原来由地方大儒名士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论转为由朝廷直接控制了这种原由私家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随即取得了合法地位大儒名士们和朝廷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缓和。
焦玮看完奏章全文后了半天呆。
他没有想到大儒名士们会来这一招。修改选拔制度可谓釜底抽薪啊。十几年来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完全靠官吏靠官吏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新政的支持。官吏如果对新政进行抵触和消极对待新政推广的难度随即骤然增大更有半途而废甚至失败的危险。
当初北疆力推古文经学勤王成功朝廷重建后又以新经为官学所有官吏几乎都是研习古文经学和新经的儒士还有一部分是武人。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那么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将大量入任治国理念和利益权势等等矛盾将更加剧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
“察举制的弊端难道已经严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吗?”长公主皱眉问道“新政实施后我们在察举制之外大力推行乡评已经弥补了官吏选拔的不足为什么还要改?”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相视苦笑。
“殿下之所以要改是因为官学。”田畴解释道“本朝的察举选拔有两个标准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以儒取士;二是取士要考察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殿下这个儒家可不是泛指各个经学派系而是特指官学。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现在官学是新经。也就是说现在只有研习新经的儒士才有入仕的最基本资格。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的时候很多研习古文经学的儒士为了出仕只好兼采今古文经学这也是古文经学儒士普遍师从两家大儒学习轻视师法、家法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唯才是举’不管你是研习哪一派经学的儒士不管你是研习琴棋书画的逸民还是研习医学的庶民只要你有才能不问出身一律都有被品评的资格。另外它品评的内容也很少主要是家世、才能和道德而重点是才能。”
“至于考察家世其实也是为了选才。本朝历经二十多年战乱在战乱中能够保存下来的高门其所保留的经纶非常丰富他们的子弟更容易学到本事所以才有考察家世这一项。当然了这种选拔考察时间久了同样会不可避免地重现察举制的弊端也就是门阀世族的门生弟子故吏将遍及朝堂权势之争将愈演愈烈。”
长公主明白了。
今文经学作为官学前前后后大约三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研习今文经学的世家和儒士太多了他们的人数和研习古文经学、新经的儒士们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儒士废寝忘食、勤奋研习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入仕为了能光宗耀祖?断了这些儒士的生路把这些儒士拒之于朝堂之外显然不合时宜是错误的选拔制度必须要改。
“奏章中说之所以要修改选拔制度是因为察举制**不堪弊端太大无益于大汉的中兴。”徐荣指着奏章说道“他们还说二十多年的战乱导致人口剧减各地儒士大量侨寓他乡察举制也已不再适用。所以考虑到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的优点和传统考虑到人口减少和儒士侨寓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这样既有利于纠正本朝选拔人才标准的缺陷重建公平公正大量选拔人才又有利于纠正门阀世族和大儒名士对人才评定及官吏选拔的操纵和控制因为它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徐荣连连摇头“什么问题?还不是夺走了他们的饭碗?我看这事要慎重考虑不能仓促做出决定以免贻祸后世。本朝察举制走到今天已经弊端层生难道九品中正制就不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州、郡设中正这位中正是什么人?按照这个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而且多由现任朝廷大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换句话说就是大儒名士而且还是各州郡的大儒名士。这样一来私家操纵的乡评变成了朝廷主持的品第而这样的朝廷的品第显然不会危害到门阀世族的私利。朝廷看上去是控制了选拔但其实是门阀世族控制了选拔。”
“朝廷和门阀世族在选拔这个问题上的矛盾虽然因此大大缓和了但结果是什么?看看察举制的弊端就知道了。门阀世族操纵和控制选拔必定徇私枉法扰乱吏治。而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显然是重家世轻才德堵塞了任用贤才的道路。以我看此制由门阀世族而起对他们大大有利将来此制肯定能巩固门阀世族的特权对大汉的长治久安极为不利。”
众人沉默不语气氛凝重。
“我认为此制可行尤其是现在对朝廷选拔人才很有利对朝廷推行改制有利对朝廷稳定社稷也非常有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制不但可以一扫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而且还能对大汉中兴大业有极大地推动作用。”焦玮突然站了起来挥手说道“此制可行。”
长公主、徐荣、张燕等人齐齐望着他神情诧异。
“仲渊你可要考虑清楚了这可不是暂时的妥协而是大汉的长治久安。”张燕郑重地说道。
“这个制度的选才标准是唯才是举符合朝廷的原则仅此一点就比察举制优越。”焦玮说道“由于朝廷以才能道德取士不论门第出身不论高低贵贱所以读经就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了。这将大大促进除了儒学外其它学派的展比如书学、医学等等这非常有利于国力的提高。”
“选拔制度的确要改由于人口剧减和儒士侨寓他乡目前察举制的实施的确有很大困难。这几年我们选拔人才主要靠乡评举荐和从大学堂征辟诸生直接入仕。但随着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官吏已经严重不足。关中大战结束后朝廷因为缺少官吏不得不向关洛士人低头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但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正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焦玮笑道“看样子这次经学大辩议朝廷的收获还是非常大啊。”
“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乡评不过一个是朝廷的乡评一个是地方私家的乡评而已。通过这个制度把地方私家的乡评转化为朝廷的乡评这是个创举。先它缓和了我们和地方大儒名士的矛盾其次朝廷完全控制了选拔权剥夺了地方乡评对朝廷选拔权的威胁其三它打击了大儒名士的清议有利于社稷的稳定。大家还记得许劭、许靖两位大人早年主持的月旦评吧这个月旦评不仅仅品评儒士还评论时事抨击朝政它的权威性一度对天子和朝廷的威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朝廷不需要月旦评朝廷更不希望天下各地的儒士们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影响朝廷的决策损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仪所以各地乡评对于朝廷来说弊大于利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焦玮的这句话提醒了长公主和徐荣等人。
当年因为党锢乡评成风对社稷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朝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下旨取缔了天下所有的乡评。现在大汉中兴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们举荐人才所以乡评早已蔚然成风其中蕴含的隐患非常大。
“殿下诸位大人……”焦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继续说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举荐人才是给朝廷挑选人才。无论你被中正大员品评为几品你都不过是拥有了入仕为官的资格而已它不过是选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拥有选拔权的一部分。察举制则不是这样凡被举孝廉、举茂才(其对象是在任官吏)的儒士就算正式进入仕途了做官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种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员对儒士予以品评后其品状是朝廷授官的主要依据它并不直接官人任命权归朝廷。儒士经品评后仍需要经过各种仕途方能为官从目前来看这包括直接入仕察举秀孝州郡县佐吏积功升迁入仕太学诸生考试入仕公府掾属升迁入仕等等。由此可见中正并非仕途。”
“朝廷如果实施了九品中正制那么朝廷每个官员的职位都要规定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就是官品。任何人要想做官都要有资品否则就没有入仕的资格。但从目前朝廷的选拔制度来看资品的获得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评一种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要。”
“我们还可以继续实施察举制举茂才举孝廉举贤良方正。这些人的优劣评判及其资品授予并不是由中正作出而是由主持察举的各级官府决定。”
“试经制度实行几百年了。效果很好不能废弃。太学诸生各地大学堂诸生都可以通过试经的途径而获得入仕所需的资品。”
“还有赐官。由于官员职位本身已标明了官品那么这位儒士只要获得了赐官他也就同时获得了担任该项官职所需要的资品因官而得品这也是可以的嘛。”
“另外就是赐爵与袭爵。爵位与官位一样也被赋予了品级有爵者即有资品既然有资品了当然也就可以入仕了。”
焦玮的这番话转眼就打消了众人的担忧。
大儒名士们想通过九品中正制继续保持入仕之路而焦玮见招拆招把九品中正制纳入考察人才的制度用其优点压制其弊端依旧牢牢控制了官吏选拔。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大儒名士们的要求又没有损害既得利盖者的权益可谓一举两得。
长公主和众人的心情好转了焦玮的脸色却陡然一变。
“刚才大司马说了很多也说得很对他的担忧非常有道理。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焦玮说道“关键在于朝廷选拔权力的监督和制衡在于负责选拔官吏的清廉。也就是说对中正大员的监督非常重要。”
“中正之职在于品第儒士中正的品第乃是儒士入仕的前提条件。儒士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都必须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得品第否则就没有资格入仕。那么朝廷如何确保中正大员的清廉和公正?”焦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品评。”
“修改选拔制度不仅仅要修改如何选拔人才更需要修改如何监督在职官吏。”焦玮神态坚决地说道“朝廷不但要品评选拔官员更要品评所有的在职官员
本文由小说原创首发,阅读最新章节请搜索“”阅读。!^!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本站:
本书地址: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