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之后,随着安史之乱的平息,被掩埋的陈仓石鼓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公元806年,地方官吏在雍城南的野地里找到了十面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内名家主持了挖掘。韩愈上述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保存,并重树其学术地位。只可惜韩愈的请求在八年后才引起朝廷的重视,曝于荒野的石鼓终于被运到了当地孔庙。石鼓重新出世,却已是蚀迹斑斑,石鼓文的字迹也变的残缺不全,这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们都为之慨叹。
可惜的是,由于石鼓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这就是之后曾轰动天下,也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乍原石鼓。剩余的九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也就是之前的雍城也待得并不安稳,90年后天下大乱,凤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9面石鼓被盗运一空,陈仓石鼓在乱世中再次遁迹于江湖。但在它身上所承载的谜团却一直未被封存掩埋。反而变的更加的扑朔迷离,关于石鼓的各种说法,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争论。石鼓上的文字到底出于谁手,又创作于哪个朝代?
当北宋王朝一统天下之,并逐步剿灭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全国的经济与文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第四代帝王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来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已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寻石鼓下落。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得闻此信后,便竭尽全力去寻找。经过几番周折,并倾尽州衙之力撒网寻找之后,终于使那已经消失了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九面。
眼见石鼓十缺其一,自己的前程距高官厚禄仅半步之遥,心急的司马池竟然施展出拙劣的招数,仿制了一面假的乍原石鼓。他虽然得到了宋仁宗的褒奖,但饱学的宋仁宗与名家学者很快就辨别出了赝品。司马池的下场可想而知。
真的乍原石鼓究竟在何处呢?北宋皇佑4年,也就是公元1052年,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向传师找到了丢失已久的乍原石鼓。机缘来自一份他重金所求的太氏石鼓文拓本。在与其他拓本对照时意外的发现,这份拓本居然保留有乍原石鼓文字,而当时乍原石鼓已遗失了200多年,这个发现令向传师彻夜辗转难眠。经过多方调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来自关中太氏家族。虽然路途遥远,但向传师唯恐夜长梦多,立刻备马出发。
命运跟向传师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当他抵达太氏庄园后才知道,太氏一家早在半年前就全部死于一场瘟疫。官府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家族的房子、财产烧的精光。身心疲惫的向传师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
隔日清晨,向传师被后院传来的阵阵磨刀声惊醒,原来一个屠夫证在磨刀准备杀猪。向传师寻声走到屠户门前,他的目光立刻被屠夫磨刀的石头吸引,那块磨刀石虽然破旧却有几分石鼓的风貌。他走近细看,磨刀石上隐约浮现一些熟悉的字迹依稀可辨。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牵梦绕的乍原石鼓。至此,10面石鼓终得聚首,但他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却依然继续。
多年之后,北宋王朝又一个书画皇帝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他懂得书法,也懂绘画,当然知道石鼓文的价值,他甚至下令在石鼓的文字槽缝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此时石鼓上遗存下来完整文字已经只有432个。
战乱依旧改变着石鼓的命运。公元1125年,金兵攻入汴梁,掠走了徽钦二帝,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10面石鼓因鼓身上的黄金被金兵视为珍宝,随诊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石鼓被运到燕京之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真正的价值,令士兵剃去鼓身上填注的黄金之后,将它们丢且到荒野。
公元1234年。即南宋瑞平元年,宋元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楫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在废墟之中的十面石鼓。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管。而后的元、明、清三代,石鼓便一直存放于国子监内,几百年内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不安,腐朽的清政府在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中摇摇欲坠,被存放在国子监内的十面石鼓,开始了新的传奇。书包 网 想看书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